最近,TVB曾經的當家花旦葉璇又被罵上了熱搜。
她在直播的時候,被指身材走形、形象邋遢。
有一次,産品試吃環節聊嗨了,葉璇還不顧形象地開始剪腳指甲,惹得網友議論紛紛。
看到大家的評論,葉璇忍不住開怼:
不僅當衆公開網友的id和頭像,攻擊長相;
還貶損别人的學曆,口吻倨傲。
要知道,葉璇曾經是多少人心裡的白月光。
她是1999年國際華裔小姐選美冠軍;
《封神榜》裡溫柔癡情的楊蓮花;
《天下第一》裡英氣逼人的上官海棠。
昔日的女神變成這般模樣,任誰都是唏噓不已。
其實,葉璇的起點很高。
她小小年紀就去美國留學,高中畢業的時候:
以全紐約第一的名次,拿到哈佛、哥倫比亞大學和韋爾斯利女子學院的offer。
學霸屬性已經夠讓人豔羨不已,老天還順帶給了她美貌和運氣。
之後,她拿下選美冠軍,又被邵逸夫欽點進入TVB。
好資源拿到手軟,她剛出道不久還拿了金像獎最佳新人。
葉璇好像拿了大女主的“爽本”。
但後來,她并沒有一路高歌猛進,逐漸沉澱為業界名聲響亮的前輩;
反而因為介入他人感情,和藝人開撕,為了男友謾罵粉絲等行為,讓人對她好感全無。
葉璇談起戀愛來,是真的很瘋。
她最出名的一段,是和圈外的“小默先生”戀愛。
當時,葉璇在微網誌裡頻繁秀恩愛,有的時候用詞也非常露骨。
王思聰評論道:
“是被下降頭了。”
而更離譜的,是小默的前女友發文,指出他是習慣性腳踏多條船的“渣男”。
葉璇得知後,馬上發了一條微網誌罵這個女生:
罵也就算了,還一紙把人告上了法庭。
最後,葉璇敗訴。
她不僅寫了道歉信,還交了罰款,進了黑名單。
有一次采訪,主持人試探道:
“你是不是一種情感缺失呢?”
葉璇大方地承認,說自己遇到愛情就不行了。
心理學者武志紅說:
“一個人的外部人際關系,其實就是他内心關系向外的展現。
而内心關系,和小時候與父母的相處模式有關。”
或許,葉璇從白月光變“瘋癫”,不是因為被PUA、被下降頭;
她在關系裡的表現,隻不過是在重複自己過去的創傷。
葉璇有一個“不被愛”的童年。
媽媽18歲的時候生下孩子,那會兒她連自己都照顧不好:
沒有一技之長,隻能開始頻繁地談戀愛。
媽媽把葉璇當作是一個“拖油瓶”,不允許她叫自己“媽媽”。
在葉璇的印象中,媽媽每天忙于打牌、泡酒吧、耍男人...
葉璇沒有任何依戀母親的機會,甚至還要經常挨打。
她所能體會到的母愛,是媽媽清醒過後,才抱着自己哭的場景。
但這點母愛,也很快消失了。
媽媽丢了3000塊給葉璇,然後銷聲匿迹。
那時葉璇才不到10歲,靠着這筆錢,她獨自生活了2個月。
爺爺奶奶來探望她,看到她處境悲慘,才打算把她接走。
後來,她跟着父親來到美國,但這是另一個噩夢的開始。
從事業上來看,葉爸是一個精英;但在感情上,他不能盡到自己的責任。
當時葉爸已經娶了後媽,他生硬地問13歲的葉璇:
“你要和我住還是自己住?”
葉璇怯生生地選擇了後者。
葉爸就告知她,每個月給500美金自己安排,其餘地一概不管。
當時爸爸住在富人區,500美金根本不足以支撐葉璇在其附近租賃一個小小的房間。
是以,她隻能跑到貧民窟和人合租。
當地的治安環境很差,尤其像葉璇這樣的漂亮女孩,安全是沒有保障的。
葉璇開始過起颠沛流離的生活,她頻繁地換位址:
有的時候是不得已被房東驅趕,有的時候是出于躲避危險。
那些年,她和父親溝通的主要話題是:
“我又換位址了,你要嗎?”
葉爸每次都回答:
“不用了。”
他毫不擔心女兒的安危,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也是這麼過來的,沒什麼不妥。
而葉爸為數不多的“管女兒”,是抓葉璇的學習。
為此,他定下規矩:
如果次次考試第一,當月的生活費可以加100美元。
葉璇像是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她再也沒有考過第二名。
是以,她的學霸體質不是天生的,更多是沒有傘的孩子,奮力奔跑的自救。
在葉璇的成長環境中,親情的概念非常淡漠。
她也從來沒有被堅定地愛過,是以在那些不得不獨自活下去的日子裡:
她的人格就像自己身處的環境一般,被塞在了一個既不安全又很逼仄的空間裡。
以至于成年後的葉璇,以為被愛是需要理由的;
而且無論如何,生活就是戰場,她必須得赢。
葉璇拿了選美冠軍後,就決定放棄學業。
雖然父親極力反對,但沒有誰比葉璇更清楚:
手心向上的生活是沒有盼頭的。
之前,她本可以上哈佛,卻因為校方隻能給半獎而不得不選擇韋爾斯利。
是以,比起光鮮靓麗的學曆,葉璇更看重自己鮮少有機會可以得到的自尊。
後來,葉璇戀愛了。
她跟陳浩民拍了《封神榜》,互生情愫。
但陳浩民是出了名的花花公子,當時也有正牌女友。
葉璇被指插足,還是公然和他交往。
與此同時,葉璇又和有對象的張衛健傳绯聞。
原本前途一片光明,她卻硬生生地砸了自己的口碑。
好像葉璇一碰到和愛情相關的事兒,就會把自己搞得很不體面。
她曾身着兔女郎裝,去男友劇組探班;
也曾經冬夜跳河,以此證明自己對男友的愛。
在這段采訪中,葉璇是帶着炫耀的口吻和表情在講述的。
可見,她是享受這種自虐的“痛感”的,甚至覺得理所應當。
某種程度上,葉璇把小時候自己被對待的模式,複制到了親密關系中。
過去,她要讨好媽媽,才能不挨打;
要比别人優秀,才能有生活費。
是以,長大後的她,不會因為當小三而感到羞恥。
相反,她習慣了這套邏輯給自己帶來的“完整”:
隻有在競争中取得勝利,自己才值得被愛。
小時候缺失的愛,想在其他地方找補,總是會越補越擰巴。
和小默先生分手後,葉璇依然保持着“攻擊性”。
她受不了别人說自己一丁點不好,因為這樣會加劇自己的“不配得感”。
是以我們看到,她經常直接下場開撕,也不忘彰顯自己的“優秀”。
說到底,人還是得求諸于己。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講究吸引力法則:
想要别人對自己和善,先得放過自己。
葉璇已經43歲了,但她内心還一直是那個不安全的小女孩。
她走了太多的彎路,去争搶一些沒有必要的東西。
可是,6歲時候沒有買到的洋娃娃,長大後再買,也沒有意義了。
還是學會坦然地照拂自己,一切才會有新的轉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