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态頭條 | 塑膠病,正在毀掉海鳥的一生

英國和澳洲研究人員首次在海鳥身上發現一種完全由塑膠引發的新病。研究人員認為,鑒于自然界普遍存在塑膠污染,他們的發現可能隻是冰山一角,其他鳥類也有可能受此影響。

過去10年,來自英國自然曆史博物館和澳洲相關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澳洲豪勳爵島研究海鳥。研究對象包括淡足鹱,這種鳥由于常誤食塑膠,被認為是世界上受塑膠污染影響最嚴重的鳥類。

生态頭條 | 塑膠病,正在毀掉海鳥的一生

新華社發(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供圖)

這張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2020年10月7日提供的照片顯示了海上漂浮的垃圾。

研究人員發現,淡足鹱攝入塑膠碎片後,消化道會發炎。随着時間的推移,持續發炎會導緻組織産生疤痕。攝入塑膠越多,腺胃内的疤痕就越多。久而久之,腺胃内部的管狀腺纖維化,功能逐漸衰退,導緻其更易受到感染和寄生蟲侵擾,進而使食物消化和吸收部分維生素的能力受影響,累及淡足鹱的生長甚至生存。

英國《衛報》3日援引研究人員的話報道,這是研究人員首次在野生動物身上發現塑膠誘發的纖維化疾病。他們把這種纖維化疾病稱為塑膠病,以明确它是由環境中的塑膠引發。

生态頭條 | 塑膠病,正在毀掉海鳥的一生

2021年6月8日,一名從業人員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岸邊清理垃圾。新華社發(維裡攝)

英國自然曆史博物館網站介紹,這種塑膠病對幼鳥而言危害尤其大,因為它們的胃容量小,在極端情況下,雛鳥會因胃部充滿難以消化的塑膠而餓死。先前有研究顯示,多達90%的淡足鹱幼鳥體内有親鳥喂食的塑膠。

博物館鳥類部門負責人亞曆克斯·邦德說:“這些鳥外表看起來健康,但它們内部并不好。這項研究首次以這種方式研究鳥類胃部組織,結果表明,攝入塑膠會對鳥類消化系統造成嚴重損害。”

01

它正在毀掉海鳥的一生

BBC的紀錄片團隊,曾來到塔斯曼海,追蹤淡足鸌。

它們通常将羽翼未豐的幼崽留在地洞裡,再出海尋找食物。它們不挑食,海裡的小魚小蝦、鱿魚什麼的,都是絕佳的美味。

成年淡足鸌往往在将海裡漂浮的“食物”叼起來,飛回地洞,喂給幼崽。然而,幼崽們卻從那一刻開始,毫不知情地走進餓死的陷阱……

因為那些食物,很大一部分是——塑膠。

生态頭條 | 塑膠病,正在毀掉海鳥的一生

劇組待成年淡足鸌離開地洞之後,立馬去用海水給幼崽洗胃。

生态頭條 | 塑膠病,正在毀掉海鳥的一生

然而結果讓所有人都沉默了!

生态頭條 | 塑膠病,正在毀掉海鳥的一生

這隻剛出生80天的淡足鸌,吐出了91片塑膠……

生态頭條 | 塑膠病,正在毀掉海鳥的一生

但是,除了這隻80天的新生兒,還有更多淡足鸌裝着滿肚子的塑膠餓死在沙灘上、海洋裡……

生态頭條 | 塑膠病,正在毀掉海鳥的一生

他們無法分辨海裡漂浮的是食物,還是塑膠,因為他們不挑食!

生态頭條 | 塑膠病,正在毀掉海鳥的一生

因為那些無法消化的塑膠不能給身體任何能量和補給,它們無法抵抗海面上的勁風,可能在某一次覓食之後,再也無力飛回去;它們甚至無法吞下真正新鮮可口的魚蝦,因為“太飽了”,然後慢慢餓死。

這50年來,淡足鸌的數量減少了30%,而最大的威脅來源于海裡的塑膠。

生态頭條 | 塑膠病,正在毀掉海鳥的一生

據統計,這種海鳥吃下的塑膠比其他任何海洋動物都多。如果按照體型換算,就相當于一個人吃下10公斤左右的塑膠。

塑膠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随處可見的東西,但對有些動物而言卻是緻命武器。比如海鳥。

泡在海水中的塑膠會散發一種名叫“二甲基硫醚”(DMS)的化學物質,這種氣味物質會使海鳥們誤以為這是可以放心享用的美食,進而吞進肚子裡——

這些物質會影響海鳥行動、堵塞消化道,甚至窒息而死。到2050年,預估99.8%的海鳥的胃裡都有塑膠。

生态頭條 | 塑膠病,正在毀掉海鳥的一生

海鳥的窘境不止如此。據可靠統計:

銀鷗在過去40年減少了30%

歐洲海域的暴風鹱在過去30年減少了40%

海鹦則将在本世紀後半期減少80%

加島信天翁隻剩下26對……

全球海鳥總數比1950年減少了10億,到2060年,曲線圖上的數值将趨近于0。

越來越嚴峻的海鳥生存形勢,與人類活動和環境污染密切相關。

最令人不安的發現在于,塑膠産量上升與吃下塑膠的海鳥比例上升之間的聯系。全球塑膠産量每11年就會翻上一番。是以在未來11年中,我們的塑膠産量将會與塑膠發明至今的總産量相當。海鳥吃下的塑膠數量也是如此。

科學家将标有186種海鳥分布範圍的地圖資料與全球海洋廢棄物分布狀況結合起來建立了一個模型,以預測哪種海鳥吃下的塑膠數量最多。海鳥吃下塑膠最多的地方位于澳洲南部、南非和南美洲,這些地方的海岸線正是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洋廢棄物集中區域。海洋環流和海鳥分布的邊緣地區所面臨的風險最大。

大型鳥類會吃下更多數量的塑膠,例如信天翁。但這并不意味着大型鳥類所吃下的塑膠比例就會更高。白腹海鹦是一種生活在北太平洋阿拉斯加附近的小型潛鳥,它們吃下的塑膠比例最高。

信天翁之是以更容易吃下塑膠,是因為它們通過将嘴探入海水頂層來捕魚,這樣就會在無意之中吞下漂浮在海面上的塑膠。海燕和海鷗生活在近海島嶼并在大面積海域内捕獵,它們的胃裡也含有大量塑膠。信天翁之是以更容易吃下塑膠,是因為它們通過将嘴探入海水頂層來捕魚,這樣就會在無意之中吞下漂浮在海面上的塑膠。海燕和海鷗生活在近海島嶼并在大面積海域内捕獵,它們的胃裡也含有大量塑膠。

在海鳥體内發現的塑膠包括袋子、瓶蓋、衣料中的合成纖維、以及被陽光和海浪分解形成的米粒般大小的碎片。塑膠對海鳥種群的健康影響還沒有經過全面判斷,但收集到的觀測資料已經足夠讓人不安。邊緣鋒利的塑膠會造成體内器官穿孔,進而使海鳥緻死。有些海鳥吃下的塑膠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它們的腸子裡已經沒有什麼空間來容納食物,這會影響其體重,危害其健康。如果海鳥腸子裡的塑膠變得更多,最終必将會産生影響。而相關趨勢表明,海鳥吃下的塑膠會越來越多。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1950年到2010年期間,海鳥的數量下降了67%。基本而言,海鳥正在走向滅絕。也許不會發生在明天,但它們的數量正在急劇下降。塑膠是它們面對的威脅之一。

生态頭條 | 塑膠病,正在毀掉海鳥的一生

在過去60年裡,全球的海鳥數量已經下跌超過2/3。

所有的海鳥種類中,有1/3如今正面臨滅絕的危險,其中一半則已經被确定或認為在減少。

海鳥面臨的危機比任何其他種類的脊椎動物都要大。

在生存危機面前,海鳥自身做出了它們的努力。鲣鳥在大西洋東北面不斷增加,鸬鹚大量湧入淡水湖泊和河流……

它們憑着各自的适應能力活了下來,它們堅強地守望着滅絕的大門。

02

越來越濃的“塑膠湯”

全球海洋中至少有5.25萬億個塑膠碎片。據估算,每年有480~1270萬噸塑膠垃圾進入海洋,相當于沿海地區每1米海岸線上有100~300個裝滿塑膠的購物袋。

海洋就像一個巨大的湯鍋,人類正在不斷往裡面添加塑膠“佐料”,更具體和龐大的數字不斷被抛出。

卷入海洋的塑膠袋常被海龜誤認為成最喜歡吃的海蜇和鱿魚。幾乎一半的海洋哺乳動物物種,包括海豹、鲸魚和鼠海豚,在攝入塑膠袋後死于窒息和饑餓。

除塑膠袋,還有其他垃圾也會對那些海洋生物産生緻命影響,繩子會套住好奇啄食的動物的喙和脖頸,當它們身體長大後繩索勒緊,最終把它們絞死;釣魚線會纏繞水生動物的身體,使它們呼吸、進食、滑水每個舉動都要奮力掙紮;丢棄的漁網将繼續“鬼釣”,不分青紅皂白地掃除魚、海豹、烏龜和鲸魚。

海豚、海豹和鲸魚等壽命較長的物種是海洋生态系統健康的良好名額,但作為頂級掠食者,它們容易受到毒素或塑膠等污染物累積的影響。

2018年印度尼西亞東部一頭被沖上岸的死鲸的胃裡有約5.9公斤的塑膠垃圾,其中包括115個塑膠杯、4個塑膠瓶、25個塑膠袋、兩隻人字拖、一個尼龍袋和1000多塊各式各樣的塑膠。鲸目動物是一個水生哺乳動物家族,包括鲸魚和海豚,它們不從海洋中喝水,而是從吃的食物中擷取水。由于攝入的塑膠,鲸魚不再能夠攝入大量食物,是以它死于“脫水和饑餓”;另一方面,塑膠能釋放的内分泌幹擾物很有可能造成它們的不育。一份報告中提到,一隻虎鲸體内脂肪組織中積累了957 mg/kg的多氯聯苯,是毒性門檻值的100倍。雖然到了生育年齡,這隻虎鲸卻不能生育。模型預測表明,由于海洋哺乳動物特别容易受到多氯聯苯的影響,脂溶性EDCs在它們的組織中積累,高脂肪的乳汁和較長的哺乳期意味着母親會将更多的毒素傳給後代,全球虎鲸的數量可能在一個世紀内減少一半。

當廢棄的捕魚裝置,如工作服、手套、受損的龍蝦鍋和漁網沿着海底拖曳時,珊瑚就會被摧毀,栖息在珊瑚裡的許多物種也會受影響。

科學家研究了澳洲、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地區的159個珊瑚礁,排查了12.5萬個珊瑚的組織損傷和病竈,得出的結果出人意料:當珊瑚與塑膠接觸之後,其患病風險從4%增加至89%,即在與塑膠接觸的過程中,珊瑚受到疾病侵襲的可能性要高出20倍。研究人員據此估計,在全球海域中極具破壞力性的珊瑚“白色綜合症”或許與此有某種關聯。

全球海岸線上發現的海洋垃圾中有90%與一次性塑膠制品有關:瓶子,吸管,食品包裝和普通包裝。塑膠無法生物降解,至多分解成較小的碎片。人們會在藤壺、海蚯蚓和片腳類動物這些濾食性動物的體内發現微塑膠顆粒,而這些生物反過來又會被包括魚在内的大型海洋生物吃掉,最終被端上人類的餐桌,進入我們自己的肚子裡。

如果你喜歡喝瓶裝水,那麼與那些隻用保溫杯的人相比,每年要多吃進去86,000個塑膠顆粒,相當于每天約236粒。

東京農業科技大學的研究表明,東京灣發現的鳳尾魚中,80%的消化系統中都含有微塑膠,大小在0.1到1毫米之間,數量在150個左右。

是以,據估計,喜愛食用貝類海鮮的人也不能幸免于難,每年可能要食入11,000件微塑膠。

生态頭條 | 塑膠病,正在毀掉海鳥的一生

在贻貝的血細胞裡發現的塑膠顆粒

03

我們能做什麼?

記起看過的一個紀錄片,一名70歲的福建老人,一輩子生活在海邊的島嶼。

依海而居,靠海生存。

在海上風風雨雨幾十年,養大了孩子,撐起了小家。

年老後,考慮身體原因,不再出海。

不再下海捕魚的他,開始每天劃小船去海面上撿漂浮的垃圾,甚至穿上潛水服下到适當的深度,撿深海垃圾。

每一天都撿一些回來,第二天如常再去。

看到這,心裡不禁有個疑問:

晚年不再靠大海為生的他,是為自己撿嗎?

或許不是,他是在為後面的世世代代在撿,是在回饋忙碌一生中海洋對他的恩澤。

人類隻有常懷感恩之心,常為子孫後代着想,保護環境,保護地球,這才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平均每秒,有3400個塑膠瓶進入海洋。

在你閱讀的這幾分鐘裡,又有成千上萬它這樣的塑膠垃圾,加入了殺死海洋生物、毒害人類的隊伍。

是我們要“保護海洋、保護地球”嗎?

不是的。

海洋、地球,都曾經曆過比如今更惡劣的環境:

火山爆發,地殼運動,太陽耀斑,磁暴,磁極互換,隕石轟炸,宇宙射線,冰河世紀……

僅憑塑膠瓶和友善袋,就能破壞地球、毀滅海洋嗎?

當然不會。

2017年4月,科學家在土壤裡、蚯蚓體内、母雞糞便和胃裡發現微塑膠,首次證明微塑膠已進入陸地食物鍊。

這些微塑膠經食物鍊傳遞至人類,身體吸收後,将可帶來不同嚴重程度的健康問題,包括癌症。

地球會自我修複,海洋會自我清理。

會被人類的行為毀滅的,隻有人類自己。

别再說“拯救海洋”了,我們隻是在拯救自己。

不小心遺落路邊的一個塑膠瓶,從超市帶回來的塑膠袋……它們,都可能悄無聲息地潛入大海,防止海洋塑膠污染,從“我”身邊小事做起。

  你能做到嗎?

(1)保護海灘環境,離開海灘時随手帶走垃圾。

(2)使用可重複使用的産品并循環利用,少用一次性塑膠制品,比如吸管、塑膠杯、塑膠水瓶和塑膠袋等等;避免購買過度包裝的商品,尤其是一次性用品。

(3)日常生活中将垃圾廢棄物進行分類投放、分類收集處理。

(4)提倡有用的生活廢品循環使用,提高資源使用率,減少垃圾處置量。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藍色星球已經承受了過度的重負,希望那些美麗而又珍貴的海洋生物,不要因為我們而消失,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海洋環境,已經成為我們不可忽視的責任,讓我們一起努力,確定海洋的和平、安全和富饒,永遠保持人類這一藍色家園的健康。

來源:生态中國網綜合整理,圖文侵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