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潇潇
編輯:潇潇
引言:
忽必烈,忽必烈又拼忽必烈或忽必烈,廟号世祖,(1215年-1294年),蒙古國将領、政治家,成吉思汗的孫子和最偉大的繼承人。作為元朝(1206-1368 年)的第五位皇帝(1260-94 年在位),他完成了對中國(1279)于1211年由成吉思汗開辟,成為全中國的第一位元朝統治者。
論據:淺析元朝皇帝忽必烈的掌權曆程
同時,忽必烈是所有其他蒙古統治的霸主,其中包括與俄羅斯南部的金帳汗國一樣多樣化的地區,波斯伊爾汗國(今伊朗),以及蒙古王子仍過着傳統遊牧生活的草原腹地。要治理具有悠久而獨特的政治和文化曆史的中國,需要特殊秩序的治國之道。
曆史背景
蒙古人是暴發戶遊牧民族。在 1206 年成吉思汗将他們統一到他的集中控制之下之前,他們隻不過是一群基本上自治的部落,曆史記載或多或少不為人所知。除了一些有組織的狩獵和管理他們的牛群外,他們幾乎沒有經濟活動的經驗。
直到忽必烈出生前幾年,他們還是文盲。在元朝建立之前,他們幾乎沒有治國之道的經驗,城市社會征稅等概念是由他們的外國顧問引起他們注意的,他們非常依賴外國顧問。
蒙古人有限的政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導緻了他們帝國相對迅速的崩潰;元對整個中國的控制持續了不到一個世紀。除了少數突出的例外,例如忽必烈本人,蒙古統治者似乎将權力視為個人财産,或至多是家庭财産。
為了眼前的利益而被剝削。是以,除了像中國這樣有着牢固的本土政治傳統的地區,他們從未成功地組織過一個持久的國家。在中國也是如此,一切最終都取決于統治者的意志力和能力。
蒙古人在中國和其他地方一樣,完全是靠武力上台的。有這樣的聲望做後盾,靠着他的霸道個性,建立在前人在中國發展起來的燦爛文明的基礎上宋朝(960-1279),忽必烈可以暫時保持蒙古至高無上的幻想。事實上,他的統治對他的同時代人來說一定是一段穩固擴張和持久成就的時期,包括馬可波羅,成為忽必烈代理人的威尼斯旅行家,他的著作馬可波羅遊記是文藝複興時期東亞資訊的主要來源。
然而,忽必烈在其統治之初就面臨着一個無法解決的困境,他的一位中國顧問在給他的一份奏章中生動地表達了這一點:“我聽說一個人可以在馬背上征服帝國,但一個人不能騎馬治國。” 換句話說,沒有經驗的蒙古人要治理中國,就必須采用中國的方法,甚至按照中國的模式生活。
然而,就他們這樣做的程度而言,他們必然會變得越來越被同化,甚至可能完全失去他們的身份。另一方面,如果他們通過中國人和其他代理人工作,他們就會疏遠人民群衆,而人民群衆會排斥他們。
在這兩種情況下,蒙古人——在文化上不如中國人先進,在數量上被他們壓倒,并且習慣了不同的生活方式——無法作為一個獨特的特權種姓繼續統治中國太久。隻有忽必烈個人成就的輝煌掩蓋了這一事實。
掌權
忽必烈是拖雷的第四個兒子,是成吉思的四個兒子中最小的一個,他最喜歡的妻子直到 1251 年,他才 30 多歲,才開始在蒙古帝國的擴張和鞏固中發揮重要作用。他的弟弟,皇帝蒙哥(1251-59 年在位)決心完成對中國南宋(1127-1279 年)的征服——以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為中心——這是成吉思汗的第三個兒子計劃的。
蒙哥還打算征服波斯,這是配置設定給忽必烈兄弟的任務旭烈兀。當時,忽必烈被賦予了對中國事務的全部民事和軍事責任。他似乎從未學過讀或寫中文,但他已經認識到中國思想的優越性,并在他周圍聚集了一群值得信賴的人。儒家謀士。
他對政府的态度是在那些有學識的中國人的影響下形成的,他們使他相信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必須互相依存,并強化了他與生俱來的仁愛和寬宏大量的傾向。在國内,在配置設定給他的渭河流域(今甘肅和陝西兩省)的封地中,他建立了主管行政和供應基地。
在戰場上,他向他的将軍們強調了他導師的訓誡——寬恕被征服者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與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同時代的中亞人的方法相比,對待戰敗者是文明行為的一大進步,人口大屠殺仍然是占領城市的預期結果。
忽必烈從側翼進攻南宋,征服了南诏(今雲南省)的傣族王國,然後将指揮權交給了他的将軍烏日央察台。1257 年,蒙哥親自指揮戰争,但于 1259 年去世因為年輕而被留在祖國,他計劃自己當選為可汗,他與宋朝達成了停戰協定。
4 月,他到達了他的住所商都(世外桃源_塞缪爾·泰勒·柯勒律治的著名詩作),在蒙古東南部。他的同僚們在那裡舉行了一場大會議”,5 月 5 日,忽必烈被一緻推選為可汗,繼任蒙哥。
十天後,他在一份用文言文起草的公告中宣布繼任。由于長子繼承制在當時不是公認的原則,阿裡柏格在一些強大的支援者的支援下,在喀喇昆侖(蒙古帝國的原首都,現在在蒙古北部)舉行了他自己的庫裡台,并自封為可汗,無視忽必烈的行動。
盡管馬可波羅堅稱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合法後裔和合法的君主,但其合法性一直受到質疑。一個傳奇蒙古編年史中記載,垂死的成吉思汗指定孩子忽必烈為未來的可汗,這似乎是人為設計的,以便為篡奪行為提供追溯性的正當理由。
1264年,忽必烈在戰鬥中打敗了阿裡伯哥,迫使他就範。兩年後,阿裡伯哥去世,但家族世仇,與阿裡伯哥的競争是其表現之一,在整個忽必烈統治期間一直持續。反對他的人對放棄草原的舊方式和采用以中國為中心的外來文化感到不滿。
由于反對黨領袖是凱都——作為窩闊台的孫子,被成吉思汗親自指定為他的繼任者——代表了合法性的事業。1251 年,随着蒙哥的登基,王位從窩闊台世系傳給了他的兄弟拖雷世系。開都從未放松對忽必烈的敵意,直到1301年去世,他一直是蒙古本部和突厥斯坦的主人。
開都的戰争表明忽必烈是如何果斷地認同中國世界并轉而反對遊牧民族的世界。成吉思強大而無情,足以迫使總是傾向于家族世仇的蒙古人為他服務。忽必烈雖然強大,但已無法有效控制草原貴族。
中國統一
忽必烈的成就是重建了自唐朝末期(618-907 年)以來分裂的中國統一。他的成就要大得多,因為他是野蠻人(在中國人眼中),也是遊牧征服者。然而,即使在中國官方史學中,蒙古忽必烈也受到尊重。
早在 1260 年,他就按照中國的方式建立了一個統治時期來确定他的統治日期,并在 1271 年,也就是南宋解體前八年,他以“大”的名義宣布了自己的王朝元,或“偉大的起源”。他從未在窩闊台的短暫首都喀喇昆侖居住,而是在現在的位置建立了自己的首都北京,一座在他那個時代被稱為“大都”的城市。
最終征服南宋,曆時數年。忽必烈很可能滿足于統治中國北方,而讓宋朝在名義上控制中國南方,但宋朝的拘留和對他派出的使節的虐待使他确信,必須果斷地對付南方衰落的政權。軍事行動于 1267 年再次展開。
宋度宗皇帝顯然受到他最後的大臣們的不當服務,據說他們一直在誤導他的真實情況,而許多宋都指揮官則自願投靠了蒙古人。1276 年,忽必烈的将軍巴彥俘虜了當時的小宋皇帝,但南方的忠誠者将不可避免的結局推遲到 1279 年。
由于整個中國都在蒙古人的手中,蒙古人在南部和東部的征服已經達到了有效的極限。然而,忽必烈為了恢複中國的威望,進行了一系列代價高昂且麻煩不斷的戰争,但收效甚微。
在不同時期,周邊王國需要進貢:緬甸(緬甸)、東南亞大陸的安南和占巴、爪哇(今印度尼西亞)和日本。蒙古軍隊在這些戰役中遭受了一些災難性的失敗。尤其是 1274 年和 1281 年派往日本的入侵艦隊幾乎全軍覆沒,盡管他們的損失既是由于風暴(那些年傳說中的日本神風敢死隊台風)也是由于日本的抵抗造成的。
結尾:
忽必烈從未因這些殖民戰争的無足輕重的結果或戰争的代價而完全氣餒,這些戰争隻是在他的繼任者鐵木耳的上司下才結束。馬可波羅暗示忽必烈希望吞并日本隻是因為他對日本巨大财富的報道感到興奮。然而,他的殖民戰争似乎主要是為了一個政治目标——讓中國再次成為世界的中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