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上,新設立的“環境資源界”引人矚目。
不僅展現在界别設定上,今年的兩會議程中,“綠色低碳”成為代表委員提到的高頻詞,包括減污降碳協同、一體化修複、複合種養、鄉村生态旅遊、碳彙等關鍵詞不斷出現,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擺到更加顯著的位置上。
随着相關話題的展開,代表委員在讨論和熱議中又碰撞出了怎樣的火花?記者采訪了多位代表委員,一探究竟。
↓↓↓
聚焦
生态修複,協同治理是重頭。代表委員對此有哪些建議和想法呢?
蔣齊
全國政協委員、甯夏農林科學院林業與草地生态研究所所長
六盤山的生态建設與保護,事關甯夏東南部、甘肅定西和隴東、陝西關中地區生态安全和陝甘甯3省(區)800多萬人長期飲水安全。
因而建立六盤山跨省域生态補償機制并進行試點,對加快六盤山生态功能區保護,保障泾河等下遊數百萬群衆飲水安全意義重大。
六盤山位于甯夏固原市、甘肅平涼市境内,涉及水域更是橫跨多省,因而協同治理、多省發力就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以我建議國家按照生态功能區開展以水源供給為重點的跨省域大江大河幹流、支流發源地、水源涵養區及流域生态價值的評估核算,頂層設計分類規劃跨省域水環境和水資源的生态補償機制,以制度逐漸推進跨省域生态補償試點及經驗推廣。
郭文标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溫嶺市石塘海上平安民間救助站站長
我建議“全國一盤棋、養護中國海”。目前,大陸漁場修複振興還面臨捕撈産能過剩、海洋生态環境惡化以及捕撈生産秩序混亂的問題。為了遏制過度捕撈、拯救東海漁場,建議實施近外海漁場全國統一管理,在落實沿海生态修複和海洋漁業資源總量控制制度的同時,推動産能壓減、漁業轉型和漁民培育。多方位、多角度綜合發力,真正夯實國家藍色糧倉安全根基。
聚焦
在生态文明理念不斷落地當中,一場場綠色生産革命在廣袤農村陸續鋪展。代表委員如何看待通過科技支撐讓生态農業有奔頭?
田淑娴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赤壁市娴子生态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稻魚共生、一田雙收”,複合種養殖模式是許多地方開展生态農業的實踐重點。但是一些地方的生産管理人員技術水準不夠,有時會忽略前期的學習調研,也會脫離本地資源實際去盲目跟風種養殖,結果總是不盡如人意。
我建議地方在開展種養殖模式之前,要多研學、勤比較,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資源禀賦,選取适合自己的種養殖模式。
唐利軍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遂甯市大英縣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
既要保生态,也要重效益,在破解這道統籌題時,農業科技的應用不可或缺。
生态農業需與科技手段有機結合。國家要加大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的投入力度,加快科技成果在生态養殖業的落地轉化,以科技提質增效,才能讓農民有錢賺,讓生态農業有奔頭。
聚焦
美麗鄉村建成後,除了給農村生态環境帶來直覺改善,還應将其價值進一步變現,真正将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代表委員對于立足鄉村生态資源,如何發展鄉村旅遊怎麼看?
闵洪豔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襄陽市谷城縣堰河村黨委書記、村主任
不僅要改善村莊的環境衛生,完善吃、住、行、遊等各項基礎設施,還要利用農村的生态環境優勢開展采摘農業、觀光農業,有條件的還可以開發人文自然景觀。
現在鄉村旅遊業的問題分散在全鍊條,各地發展情況不盡相同,總的來說還是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支撐乏力,很多時候沒起到應有的帶動增收作用。
許多地方借力鄉村旅遊的“東風”,謀劃了“一城一品”“一城一景”的發展布局,實作了生态環境保護、集體經濟增收、帶動勞動力就業的“多赢”局面。但有的地方發展還較為落後。國家應大力鼓勵支援發展鄉村旅遊,讓其成為産業面廣、輻射帶動就業能力強、促經濟效益高的鄉村優勢産業。
杜崗
全國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區紮赉特旗五道河子農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打造農文旅融合模式,提供吃、住、遊、購物,娛樂等一條龍服務,不僅給村民帶來實際收入,很多人還開始重視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在發展鄉村旅遊過程中,除了要注重物質層面的變化,還要涵養村民的内在素養,讓淳樸鄉風和村規民約内化于心,讓鄉村不止美麗,還要邁向和美。
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讓村民看到家鄉有實實在在的變化,帶來了真金白銀的收入,公德心、法律素養、道德規範等内在的自我要求也會随之提高。
來源:農民日報
監制:高雅 編輯:李憶甯
本文來自【農民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