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俪吐槽兒子“奪命連環催”,戳中無數媽媽:孩子哭鬧黏人01 為什麼孩子總黏着媽媽?02 黏人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共情03 我們該如何應對黏人的孩子?04 小結

作者:有書少年

孩子任性粘人,各種嬌小讓孩子,往往也是最需要愛情的時光。

作者:琳恩媽媽

"自從我生孩子以來,我一直無法和朋友一起吃飯!"

前段時間,孫偉工作室制作了一個小視訊。

視訊中,孫宇正在跟身邊的人"抱怨"等等太粘人:他和朋友吃飯,不說幾句話,等等上演了一連串危及生命的沖動——

"我可以回來嗎?"

"你覺得現在幾點了?"我要上床睡覺了!"

"你可以回來了!"

孫俪吐槽兒子“奪命連環催”,戳中無數媽媽:孩子哭鬧黏人01 為什麼孩子總黏着媽媽?02 黏人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共情03 我們該如何應對黏人的孩子?04 小結

這句話,瞬間引起了媽媽們的共鳴。

母親一出門,孩子總是去找母親。在家,也讨厭媽媽去孩子跟着的地方,一眼也看不出來。

有人問:孩子太粘,到底是因為不好,還是媽媽太溺愛?

答案其實有點暖和,也有點悲傷。

<h1類""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371">01 為什麼孩子總是堅持母親?</h1>

弗洛伊德說:"在一個年幼的孩子中,沒有比他覺得自己會失去他所愛的人更大的焦慮了。"

對于3歲以下的兒童,這個階段也被稱為"個人分離期"。

由于心理和生理的快速發展,他們逐漸開始意識到,他們和自己的母親并不是一個完整的人,母親是另一個人。

這種心理上的分離會導緻焦慮。

是以,3歲以下的孩子會通過堅持母親來緩解他們内心的無助,沖突和挫折。這是正常現象。

3歲以上的兒童往往由于更複雜的原因表現出過度粘性的行為。

不久前,傅首爾和劉老上了一檔綜藝節目。

在節目中,老劉談到了傅首爾的童年,因為他想看媽媽太多,喝得吓人,故意讓自己生病。

孫俪吐槽兒子“奪命連環催”,戳中無數媽媽:孩子哭鬧黏人01 為什麼孩子總黏着媽媽?02 黏人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共情03 我們該如何應對黏人的孩子?04 小結

極度的不安全感是孩子們堅持與人相處的主要原因之一。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在别人面前都很懂事,隻看到媽媽變得任性,感動放手一個嬌小。

這種對母親的獨特依戀往往是由于母親在孩子心中的地位特别高。

美國兒科學會的育兒百科全書指出:

當媽不在家時,你的家人或保姆會告訴你,你的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不要急于快樂,也許是因為孩子不信任别人,是以他們害怕測試自己的底線。"

孩子看到母親,無緣無故地哭了起來。

歸根結底,正是因為孩子的語言能力有限,他們才用這種尴尬的方式去吸引母親的注意,想要更多的關注和愛。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跟蹤"369">02粘孩子最需要的,是常見的感覺</h1>

表親平時工作很忙,一個家裡要忙着做飯、打掃衛生,給孩子洗澡,可以讓孩子比較忙得比較"亂"。

以至于表兄弟們總是抱怨孩子:"你怎麼麻煩,沒見過其他孩子像你一樣啊!"

有一次,表哥正在廚房裡炒菜,孩子什麼也沒說,拒絕自己玩,不抱住媽媽的大腿。

結果,表哥沒有注意漏油在孩子的胳膊上,當場燙出一隻紅海豹。

表哥驚慌失措地關上火,什麼也沒看,拍了拍孩子的屁股兩下,孩子推到廚房外面。

這時孩子不哭,緊緊抓住媽媽的褲子不放棄。

話雖如此,我表弟的眼睛是紅色的。

其實,孩子任性粘人,各種嬌小到讓小孩子,往往也是最需要愛的。

在那些看似難以了解的小動作背後,隐藏着一顆渴望被關注、渴望被愛的心,他們想要的隻是一個擁抱。

此時,父母的态度非常重要。

學會同理心,無條件地接受孩子的情緒,是最好的方法。

當孩子依戀人時,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不是共性,而是憤怒:

"為什麼你的孩子這麼無知?"

"它又大又嬌小!"

"你為什麼總是叫媽媽?"

這種父母看不到孩子的情緒,也不同意孩子的需要,反而讨厭讓孩子馬上停止哭泣。

但事實上,這種憤怒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關閉孩子表達情感的管道。

愛父母,将陪伴孩子安全度過"粘性期";

另一方面,不分享感情、沒有耐心的父母,隻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孫俪吐槽兒子“奪命連環催”,戳中無數媽媽:孩子哭鬧黏人01 為什麼孩子總黏着媽媽?02 黏人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共情03 我們該如何應對黏人的孩子?04 小結

<h1類"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368">03 我們如何處理粘性孩子?</h1>

粘人,懂得,好壞都無事可做。

這隻是孩子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不應該被阻止,更不應該被指責或批評。

面對這樣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試着從這三點開始:

1. 通過安撫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北卡羅來納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

擁抱可以有效消除抑郁,增強身體的免疫系統。家庭擁抱也可以加強人際關系,緩解摩擦。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溫柔的安慰是直接表達愛的一種方式。

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卻拉近了心靈的距離,孩子們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确認父母的愛,獲得安全感。

2. 多一點儀式感

《積極紀律》一書的作者簡·尼爾森(Jane Nelson)說:"孩子們非常有洞察力,但解釋得很差。

當一個孩子看到他最喜歡的爸爸媽媽的頭,不關上工作門時,他心中總有各種各樣的煩惱:

爸爸媽媽會回來嗎?

難道他們不再想要我了嗎?

爸爸媽媽還愛我嗎?

......

這些想法将驅使孩子們盡最大努力與父母在一起。

如果此時簡單粗暴地拒絕孩子堅持自己,孩子會進一步解釋為:爸爸媽媽真的不愛我。

為此,父母可以對生活的儀式有更多的感覺。

比如,出門前一個吻,回家後大喊"我回來了",可以讓孩子更了解父母愛自己不變。

3. 高品質的陪伴

我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故事:

一名 14 歲的男孩打電話給湖北省的警察,報告說他的母親自己,迫使他從大樓跳下。

等警察了解情況才發現,原來是因為媽媽總是看電視、玩手機,男孩覺得媽媽不在乎自己。

孫俪吐槽兒子“奪命連環催”,戳中無數媽媽:孩子哭鬧黏人01 為什麼孩子總黏着媽媽?02 黏人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共情03 我們該如何應對黏人的孩子?04 小結

事實上,最好的教育是愛的陪伴。

當父母因為孩子的貼紙而感到大,也許孩子也會因為父母的敷衍而傷心。

4. 逐漸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有獨立成長的意願。

然而,有時父母并沒有"心狠手辣"到剝奪孩子獨立的能力。

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如果還像孩子一樣粘人,父母一定要學會放手,不再充當孩子的溫室。

隻有經曆了冷熱的考驗,孩子們才能長成高聳的樹木。

<h1類"pgc-h-右箭頭"資料跟蹤""349">04結論</h1>

"親子關系模式會影響孩子未來的關系,"美國心理治療師鮑恩說。特别是在親密關系中,人們傾向于複制早期原生家庭中建立的關系模式。"

面對孩子的情感訴求,如果父母能給予及時的回應和陪伴,孩子就會得到足夠的安全感。

他們往往獨立而自信,可以快速适應不同的環境。

但是,如果父母隻是責怪他們的孩子,給他們貼上"粘性"和"無知"的标簽。

然後,孩子們可能會變得敏感,多疑,過度關注他人的評論,甚至以極端的方式獲得關注。

其實很多時候,粘人隻是孩子表達愛意的一種方式。

他們的世界太小了,他們隻能看到爸爸媽媽。一個吻,一個擁抱就是幸福的全部。

是以,請珍惜孩子對你的依戀。

多年後,想到這些"甜蜜的負擔",一定會覺得負擔不再重,甜蜜的雙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