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中碰到的11i與R12的一些差別
分類: Oracle 2011-08-05 09:17 515人閱讀 評論(0) 收藏 舉報 calendar report null oracle 報表 引擎
簡單的說
1、架構變了,原來的SOB現在叫Ledger
2、客戶、供應商、稅提升了一個級别
3、客戶、供應商、銀行改為web界面的
4、AR、AP可以支援在一個職責下跨OU查詢和錄入。
5、引入SLA架構,資料邏輯更清晰。另外從子子產品到總賬的資料形式和生成的摘要都可編輯。簡化了開發的工作量。
一、在原來的應收/應付/項目/CST和GL之間增加了一個層次SLA(SUBLEDGER ACCOUNT 子分類帳),通過這個層次來進一步支援全球财務解決方案,如銀行、稅務引擎、公司間業務等;即銀行帳号的定義是法人共享,而不是OU共享。
二、取消帳套的定義,改為以法人機關為核心,定義多套帳的模式。如一個法人可對應PRIMARY LEDGER;SECOND LEDGER,REPORT CURRENCY LEDGER 等
三、權限設定模式改變,12使用角色連接配接OU,使用者指定角色的方式,處理多OU的業務不需要頻繁切換。
四、LEDGER的定義要素為4C,分别為原來的3C+ACCOUNTING CONVENTION(會計方法)。
五、新推出LEDGER SET的概念,當COA和Calendar一緻的時候可以将多個LEDGER定義為一個LEDGER SET,作用是可以跨LEDGER出報表。可以統一進行會計期的管理及COA的維護。
六、會計方法:ORACLE仍然保留了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作制,同時提供了會計方法定制的界面,即AMB(ACCOUNTING MOTHODS BUILDER),如果不使用AMB自己定義會計方法,而選擇标準的權責發生制,則應收/應付的設定同11I。
七、增加了全球稅務子產品,稅務規則統一制定(未使用)
八、将應付分為了應付會計和付款會計,一是為了符合薩班斯法案;二是解決統一支付的需求。
九、應收增加了建立會計科目的按鈕,收款科目簡化了。
十、固定資産增加了建立會計科目的按鈕,運作折舊與關閉期間動作分開了,一個月中可以出現多張折舊憑證。
十一、在會計科目段中增加了屬性-“第三方控制帳戶”,将科目設定為第三方控制帳戶後,在SLA中就可以以科目+第三方出餘額表,在SLA中的應收應付導入的憑證,是符合使用者習慣的憑證,今後可以考慮憑證列印從此處實作。
十二、在會計科目組合界面增加了替代帳戶的概念,當原科目失效後如果還有業務發生,系統會使用替代帳戶代替。
十三、GL序列産生的時點由原來的一個變為四個。
十四、 R12 多了診斷功能,可以在查詢某個記錄涉及的所有表。對于處理問題有很好的幫助。
由于一些安全政策,EBS的一些視圖在背景會查詢不到資料。
在11i中我們通常會運作如下代碼之後,來查詢View的資料:
fnd_client_info.set_org_context(Org_id);
而在R12中,應該是:
mo_global.set_policy_context('S',Org_id) -- 前面的參數具體用法可參考一些資料。
在11i,R12中,調用标準的請購單導入程式:
declare
l_request_id number;
v_a varchar2(3000);
v_b varchar2(3000);
v_count number;
begin
mo_global.set_policy_context('S',Org_Id);
fnd_request.set_org_id(Org_Id); --Set Operating unit 11i中不用,R12中必須添加,要不會報No data found的錯誤。
l_request_id := Fnd_Request.Submit_Request('PO',
'REQIMPORT',
null,
null,
false,
'TEST',
'',
'VENDOR',--'All',
'N',
'N',--'N',
'N'--'N'
,chr(0)
);
commit;
dbms_output.put_line(l_request_id);
dbms_output.put_line(v_count);
end;
Oe_Order_Pub的用法也跟11i有些差別,都是由于安全政策的不一樣引起的,這些在調用的時候也注意一下。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3387766/viewspace-769392/,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
轉載于:http://blog.itpub.net/13387766/viewspace-769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