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靖康之恥“牽羊禮”到底有多恥辱,為什麼女子行禮後會選擇自盡?

靖康之恥“牽羊禮”到底有多恥辱,為什麼女子行禮後會選擇自盡?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這是抗金英雄嶽飛所寫的《滿江紅》中的詞句。靖康之恥對于南宋軍民而言一直是心中之痛。

不光如嶽飛詞中所言的“臣子恨”,更是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時刻銘記國恥不敢忘——靖康之恥是宋朝廣大軍民的深重苦難,也是宋朝無數婦女心中最深的傷疤。

靖康之恥“牽羊禮”到底有多恥辱,為什麼女子行禮後會選擇自盡?

圖/嶽飛

在一般人眼中,戰争隻和男人有關,他們需要上戰場殺敵,直面敵軍和傷亡。女人們則可以遠離戰場,躲在後方被保護起來,隻用承擔相思之苦就足夠了。但事實上,在男權占據主導地位的封建社會,戰争中的女性絕沒有如此輕松。

她們經常成為戰争的犧牲品或者敵方的戰利品,相比于普通男性,他們往往承擔着更多更沉重的苦難,靖康之恥後的金人的牽羊獻俘禮就是一個悲慘的例子。

一、溯源:中原獻俘禮與先秦“牽羊”儀式

獻俘禮其實是中國曆史上獨特的禮文化現象,現在人所讨論的牽羊禮即是獻俘禮的一種。

在南宋“靖康之變”中,宋徽宗和宋欽宗赤裸上身牽羊完成儀式表示降服,這一曆史事實被詳細記載在稗官野史上,也在金人的詩文中被多次印證。

靖康之恥“牽羊禮”到底有多恥辱,為什麼女子行禮後會選擇自盡?

圖/靖康之變

牽羊禮是金國獻俘禮的一種,是一種帶有侮辱性的儀式,需要受刑者袒露上身披上羊皮、在脖子上拴上繩子或者鐵鍊,被人牽着行走以表示順從的禮儀。

但關于這種禮儀的文化面貌及其淵源至今未有定論。學者從文化及其儀式上入手研究發現,牽羊獻俘禮或為金人借鑒中原獻俘禮的産物。

中國被稱作禮儀之邦,吉、兇、軍、兵、嘉為核心的一套完整的禮儀體系聞名于世界。在這套禮儀體系中,軍禮和吉禮尤為重要,《左傳·成公十三年》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此言誠實也。

靖康之恥“牽羊禮”到底有多恥辱,為什麼女子行禮後會選擇自盡?

圖/五禮

戰争必然會産生戰俘,再加上先秦頻繁的戰争,獲勝國需要依照禮法來進行獻祭戰俘的活動。學者通過對曆史材料的比較和分析,對先秦獻俘禮的内容、源流、性質及其演變做了綜合系統的研究。得出了許多結論:

翟勝利《西周金文與獻俘禮》和景紅豔《先秦獻俘禮考論》認為先秦獻俘禮已經進入較為成熟的階段;

高二旺的《略論漢代磚石畫像中的軍禮》認為:

到漢代,獻俘禮仍是軍禮的一項内容,功勞大小依靠獻俘——進獻俘虜首級或者直接把活的俘虜獻給長官;

畢祥來在《唐代獻俘禮》一文中論述了唐宋時期獻俘禮的内容形式以及其舉辦地點的演變;還有于柏桦的《午門獻俘禮》一文,記載了明清獻俘禮的概況。

靖康之恥“牽羊禮”到底有多恥辱,為什麼女子行禮後會選擇自盡?

圖/《平定西域獻俘禮》(局部)

綜合上述權威的研究結論,我們可以看到牽羊獻俘禮是以金國本國的文化作為基礎,并借鑒了商周以俘虜為牲口的風俗而形成的利益。

其在靖康之變後固定為牽羊以示投降含義的獻俘禮,這反映了金國初期對中原文明的借鑒與創新;

就文明而言,禮是中華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特質之一。中原禮文化兼收并蓄,博大精深,通過對金國獻俘禮的研究,可以窺探其背後蘊藏着的豐富的文化資訊。

二、融合:金國獻俘禮與其羊文化

獻俘禮見于金國正史的有兩處,一是将遼帝天祚受俘于京師,二是徽欽二帝押至金都。正史中雖然對牽羊禮描寫不多。但仍有關于金國牽羊獻俘禮的詳細記載可見于世,比如《靖康稗史》。

靖康之恥“牽羊禮”到底有多恥辱,為什麼女子行禮後會選擇自盡?

圖/《靖康稗史》

《靖康稗史》記載了汴京之變中金人攻入汴京城的前後過程,以及宋室宗族被迫北遷和北遷後的境況,其記錄較為詳實可靠。由于作者都是親自經曆的人,其中有宋人也有金人,是以對于同一事件的記載可能略有不同,但全書依舊代表了一定的曆史真實。

從史料記載中我們可以了解,靖康之後的牽羊禮流程如下:

宋徽宗和宋欽宗兩帝及其皇後妃嫔一幹人直接身穿羊裘,其餘人等袒露上體,身披羊裘,使用皮條等綁縛雙手,由金國士兵牽引到金國太祖廟祭祀。

獻俘于祖廟是通行的禮儀:

自商周獻俘于宗廟至明清獻俘于午門,獻俘形式有割耳、獻首、當衆處死或寬免釋放,曆朝雖然有所創新也有所繼承,但卻從未出現與金國相類似的獻俘禮。
靖康之恥“牽羊禮”到底有多恥辱,為什麼女子行禮後會選擇自盡?

圖/清代午門獻俘

可以肯定的是,獻俘禮是金國向中原文化的借鑒之舉,但獻俘禮為什麼會發展成為牽羊獻俘禮,還是與金國本身的文化背景有關。

中國古代“羊”文化本就源遠流長,大陸的祭祀文化和動物文化自成體系,羊作為一種家畜,被稱為“六畜”之一,是大陸動物文化體系中的一環。

在少數民族傳統民俗中,也少不了羊文化的存在,甚至許多少數民族自身的羊文化獨立發展,超越了漢族作為六畜體系其中一環的羊文化,金國就是很好的例子。

對于金人而言,羊乃财富象征。金人是遊牧民族,牛羊被視為這個民族最為寶貴的财産。在服裝上即可展現這一點——金人以服裝差別貧富,穿羊皮衣服是富貴的象征

靖康之恥“牽羊禮”到底有多恥辱,為什麼女子行禮後會選擇自盡?

圖/三羊開泰

另外,金國多要求戰敗國和官員以牛羊進貢,發動戰争侵略他國以獲羊為利,古人獻捷于宗廟,所獻之物包括俘虜與戰利品。

結合金人喜羊的風俗,将俘虜扮成羊的樣子,就是将俘虜也當做戰利品來對待。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在金人眼裡,北宋戰俘已失去人的尊嚴,可以被當做物品任意踐踏。

《靖康稗史》中記載,金人往往随意買賣北宋婦女,金人鐵匠甚至可以以十金的低價購得宋朝公主作為妾室,不僅徽宗皇後受辱自殺,徽宗死時竟然也被置于火坑煉燈油,慘烈至極。

靖康之恥“牽羊禮”到底有多恥辱,為什麼女子行禮後會選擇自盡?

圖/靖康之恥女子受辱

另一方面,在古代社會的私有體制下,牛羊也不可避免的帶有私有的色彩,被私人占有的奴隸實質上與牛羊無異。牽羊禮要求俘虜像羊一樣被人牽着的同時,也表示受刑者像羊一樣任人宰割。

靖康之恥“牽羊禮”到底有多恥辱,為什麼女子行禮後會選擇自盡?

圖/牽羊禮劇照

另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羊是重要的祭祀牲品。比如,古代帝王祭祀時的“太牢”就是必須牛羊豬三種畜生全部集齊。金人祭祀也與中原祭祀禮相近。

《金史》雲:“金初無宗廟。”金朝初年上司者忙于征戰,沒有空閑時間和穩定的外部環境能舉國之力行祭祖之禮,是以金朝直到熙宗時期才開始發展漢制并逐漸建立起完善的祭祖體系——其中發展最好的牽羊祭日禮是中原的傳統禮制之一。

金太宗執政時,曾于金太祖廟進行祭祀禮儀,用來宣布其繼位的合法性,這其實是與周禮中的“告朔”相類似的。

起先表示君主從這個月開始處理政事,一般是獻于廟,對祖先表示崇敬,後世逐漸演變為祈求保佑。

從祭祀的角度看,金國牽羊獻俘禮與商代獻俘文化一脈相承。殷商時期,居住在西北的少數民族——羌族與商為敵,雙方往往攻伐不斷。

商王朝在伐羌勝利後倍感伐羌之艱難,于是商王“宗門逆羌”,這是将羌族的戰俘當做牲口而祭祀的一種迎牲禮,與金人的牽羊獻俘禮極其相似。

靖康之恥“牽羊禮”到底有多恥辱,為什麼女子行禮後會選擇自盡?

圖/獻俘禮

這個結論的得出也不僅是曆史猜測,說金國繼承了商周傳統是有曆史依據的。金國以女真族為主,而“女真”一詞,實際上就是古時候“肅慎”的不同音譯。即證明居住在北方的古老肅慎人就是女真人的原始祖先,是以說金人繼承了商周傳統也并不奇怪。

無論是大祀還是小祀,都需要以羊作為犧牲,金國牽羊獻俘禮也許是承繼商周以俘為牲的思想,創造性(投降禮與牽羊禮相輔相成)地使宋俘披羊裘作羊,獻于祖廟。

三、發展:靖康恥與牽羊獻俘禮

在金國對外戰争中,有多次獻俘儀式,或袒露上身、或穿着素衣(内衣)于祖廟,或被斬首、或被碎其手足于市,但為什麼隻有在俘虜宋徽宗和宋欽宗二帝之時進行了牽羊禮。

學者綜合分析後認為“導火索”便是《宋主降表》中的一段文字記載:“臣桓言:背恩緻讨,遠煩汗馬之勞;請命哀求,敢費牽羊之禮”

靖康之恥“牽羊禮”到底有多恥辱,為什麼女子行禮後會選擇自盡?

圖/宋主降表

《宋主降表》是《大金吊伐錄》中的一節,而《大金吊伐錄》則是宋金往來最原始的資料,其中所涉及的牽羊之禮與《呻吟語》互相照應,足以證明其曆史真實。

該降表寫于天會四年十二月,到了天會六年,宋徽宗、欽宗二帝于就被金人獻俘于太廟。曆史學者認為:從熙宗時金國便創立了禮制體系,此後效仿中原禮制,不斷使之完善。

最高統治者還仿照中原形成了以文治國的思想,比如尊崇孔子、研讀經書、實行中原之制等等。而在熙宗确定學習漢文化的傳統之前,金人大多承繼女真舊俗,未深入學習中原文明。

而事實上,《金史》亦有太宗時學漢文化的記載:金人攻入汴京之時,宋朝安穩已久,文化發展繁榮——“時宋承平日久,典章禮樂粲然備具。”

金人于是廣泛地學習中原文化,既熟悉了詩書圖冊、也學習了文化典籍,在車辂、法物、儀仗等方面都沒有拉下。更是效仿進行中原的禮制和儀式——“宗社朝會之禮,亦次第舉行矣。”

靖康之恥“牽羊禮”到底有多恥辱,為什麼女子行禮後會選擇自盡?

圖/《先秦古禮探研》

可以看到,“金人入汴”乃是促成這一變化的關鍵節點。金人在進入汴京之後并不隻是貪圖金銀寶物,而是悉心收取濃縮先進文化的典籍圖冊,是以在太宗時期便有學漢禮的迫切需求。

這時期的女真文明雖然尚屬于文明的初創時期,但卻能夠快速吸收中原文明的先進文化并結合本國傳統加以改造和發明,進而形成曆史中别具一格的獻俘禮,也是金人能力的展現。

史書記載的“四海之内,皆朕臣子,若分别待之,豈能緻一”也展現了金國在特定時期有的放矢的強大。遊牧民族征服了農耕文明,金人卻反過來學習中原文明,這是這是遊牧民族拜服中原文明的展現。

靖康之恥“牽羊禮”到底有多恥辱,為什麼女子行禮後會選擇自盡?

圖/中原文化——軍禮

金人雖在立國之初忙于征戰,但在上司者向漢族學習的思想指導下,仍舊秉持着深入學習漢文化的理念,并在學習文化禮儀的同時将其将運用到實踐之中,因地制宜,活學活用。

金人或許在征伐過程中已經接觸到了肉袒牽羊的相關投降禮,又或者來不及仔細斟酌考究,因讀《宋主降表》而順勢将牽羊之禮與獻俘禮巧妙結合。

宋帝趙構本想以牽羊之禮來表明投降的忠心,卻未料求知若渴的金人從降書中挖掘了更深層次的含義。

靖康之恥“牽羊禮”到底有多恥辱,為什麼女子行禮後會選擇自盡?

圖/宋欽宗趙構

雖然這種想法隻是一種推斷,但是不管從金國女真族祖先與中原交流曆史,還是宋時金國的文化背景、學習漢人的文化政策等方面,都可支援這種猜測。

即在相同的戰敗投降的曆史背景下,春秋時期的“肉袒牽羊”與金國強迫徽欽二帝執行的“牽羊禮”一脈相承。

這種因為過于殘暴且泯滅人性的祭祀儀式,秦漢以後便在中原地區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但這種因為過于屈辱野蠻而被人摒棄的牽羊禮,卻因為符合金人的遊牧民族風俗和一貫的羊文化而使用在北宋的戰俘身上。

靖康之恥“牽羊禮”到底有多恥辱,為什麼女子行禮後會選擇自盡?

圖/靖康之恥女子受辱

汴京城破,金人闖入,戰争前線的潰敗與過錯,卻硬生生讓背後的百姓承擔了後果。包括皇帝在内的多數北宋人被俘虜,押送往金國。在路上,大量女性被侮辱,接近一半的女性死在前往金國的路上。

據史書記載,由于牽羊獻俘禮踐踏尊嚴泯滅人性,北宋的朱皇後含辱兩次自殺。

圖/宋欽宗朱皇後

金國的牽羊獻俘禮,也側面反映出了熙宗以前金人已開始學習吸收中原文明,雖然較為碎片化不成體系,但也創造了很多曆史上特有的文化現象。

前人關于金人學漢自熙宗開始的觀點是不準确的,牽羊獻俘禮便是金太宗時期漢化的一個有力證據。

後來的金國統治者,尤其是金宗完顔亮之後的曆任統治者,又實施了諸多淡化“華夷之辨”的舉措,即漢化、封建化的舉措,這些舉措實質上仍舊是向中原文化的借鑒和學習。

學習的結果是使金王朝在對外交往中占據了主動地位,進而穩定了金國的内政,鞏固了統治階級地位,也對周邊其他少數民族産生了深遠影響。

結語

金國發展的這套牽羊獻俘禮有其深層意義在,首先,它是在金國結合本國文化及女真族曆史的前提下,對中原文明吸收借鑒後産生的成果,不論其禮儀在曆史上發揮着怎樣的作用,它都是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的證明。

其次,牽羊獻俘禮的形成的确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或者說,金人攻破汴京時看到别的禮儀形式記載,學習方向肯定會有所改變。但無論如何,這都是對中原文化的學習,從中仍然可以看到中原投降禮與金國羊文化的融合。

這種富有特色的獻俘禮可以作為古代獻禮體系的良性補充,并且可以以此作為窺探曆朝曆代獻俘禮演變過程的管道。

靖康之恥“牽羊禮”到底有多恥辱,為什麼女子行禮後會選擇自盡?

圖/《平定西域獻俘禮》

金國的牽羊獻俘禮對中原文化的借鑒側面反映出了中原獻俘禮的發展水準之高,也反映了華夏民族文化的繁榮。

這種獻俘禮在被少數民族借鑒後的發展有着從野蠻到文明,從單一到多樣的趨勢,不僅契合時代特色,還凸顯出繼承與革新并存。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對這種祭祀了以我們應該兩面看待。一方面,封建時代原始野蠻隻為炫耀軍功的獻俘禮不應當被提倡;但另一方面,作為軍禮中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去深入挖掘禮儀的内在意蘊,為今天我們建構傳統文化體系提供材料、豐富内容。

參考文獻:

《宋史》

《金史》

《大金吊伐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