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完美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模樣?

一個完美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模樣?

作者:漢尼拔的晚餐

知道有網友發帖問:"一個完美的本土家庭是什麼樣子的?"

以下答案多種多樣,有的認為是經濟實力雄厚,或者父母溫柔體貼,互相尊重,情感穩定,能平等對待孩子,給予足夠的愛和安全感,沒有父權制思維,身體健康等等。

但是,完美的本土家庭真的存在嗎?

一個完美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模樣?

嬰兒的哭泣

如果看新生寶寶,他們幾乎完美适合環境,餓着肚子馬上得到乳汁,不舒服,媽媽的舒适感最好是第一時間送達,當這些時刻不斷得到滿足時,寶寶們開始能夠承受那些遲到的"安慰"。

有些母親在後期使用定期母乳喂養來照顧她們的嬰兒,但這似乎對某些人有效,而另一些母親則使用不斷的哭泣來宣布母親的計劃失敗,其中一個原因是她們最初的需求沒有得到充分的照顧,難以拖延。

當然,有些家庭在一開始,就養成了三小時的喂養習慣,甚至要把睡着的孩子吵醒,進嘴裡,寶寶别無選擇,隻能配合這種喂養方式,身體也開始自動調整,以響應媽媽的節奏。

有些寶寶能忍受,因為除了母乳喂養,在其他時候,是好好照顧的,這些都是适當滿意的體驗,能承受這種"逼着母乳喂養"的曲折,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大多數時候,長期得不到那種妥善照顧的寶寶,往往難以安撫, 表現出非常強烈的悲傷,或變得無助的冷漠或回避。

對嬰兒期的需求被抑制,作為成年人,這種對"完美護理"的渴望通過各種變形尋求表達。

一個完美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模樣?

完美背後

這些嬰兒期的需要,在童年時期,往往會放大"創傷",當母親沒有買到想要的玩具,或者因為工作繁忙,沒有空餘的陪伴,有些孩子可能很難安撫哭泣,或者對這種缺乏陪伴反應過度,甚至産生某種"症狀",變得敏感和焦慮。

在其他孩子看來這是正常的,但對于這些孩子來說卻是一個挫折,作為父母,可能會給出一個強烈的、無知的或壞的性格評價,這幾乎是二次傷害,形成惡性循環。

即使孩子順利度過嬰兒期,在童年時期,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情況。

一個女人因為難以止步購物行為的痛苦,在遙遠的童年時代,她的母親每次在春節,都會為哥哥買新衣服,但從來不給她分,類似于成年後缺乏瘋狂來彌補,這種行為落後,其實是希望得到愛,能有一些小小的滿足感。

對她來說,完美的本土家庭包括被平等對待。

但對于其他人來說,童年是另一回事,一位網友回憶說,當母親的情緒特别不穩定,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生氣,隻要他們沒有按照要求去做,還是在某個地方,讓母親感到不滿,就會受到侮辱、指責和攻擊,他被迫承受母親的情緒。

對于這個男人來說,完美的原生家庭,包括一個情感穩定的環境,可以安全生存。

正如你所看到的,每個人對理想化父母的期望都是不同的,作為成年人以各種方式得到補償,有些以積極的方式,有些作為親密關系或工作的障礙。

雖然在意識層面上,很明顯沒有什麼是完美的,但潛意識總是默默地尋求在一段新的關系中滿足這種需求。

一個完美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模樣?

"為劍雕刻一艘船"

當那些在嬰兒期抑郁的人需要,在成年後尋求表達時,會有各種各樣的情況,知道有一個文章,說他們不習慣同僚和家人,認為自己不會說話,沒有情商,像男孩子很多小事不好,沒有人能滿足自己的願望。

她的潛意識渴望周圍的環境對她做出完美的回應,這是一種強烈的控制欲望,别人說什麼,做什麼,什麼,什麼,什麼,都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這注定是令人沮喪的,而外在的行為可能是不可抑制的憤怒,被不斷批評和批評對方所抗議,或者迅速回避。在成人世界裡,相似的情緒會導緻羞愧和自責,認為自己性格不好,開始恨自己,自責開始出現,表情平靜,内心世界處于戰争之中。

個人甚至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每天都感到疲憊,外界正常社交化的眼睛變成了煉獄式的考驗,親密關系充滿了漏洞。

在某些情況下,此表達式可能非常隐秘。例如,我們可能遇到,在意識層面上找不到任何問題,但總會感到很疲憊的關系。

對方在語言表達水準上沒有發現任何異常,但是他們承受了很大的壓力,想要攻擊或離開,原因之一就是個人在後天經曆了太多的"訓練",如何與外人相處,如何表達是禮貌和禮貌的。

但訓練在意識層面,很難隐藏潛意識的資訊,嬰兒式的需求加上成人的力量,情緒緊張是巨大的,一旦親密關系開始,這些"沖擊波",就會淹沒個人的個性。

生命的最初幾年越多,特别是當語言尚未形成時,它的表達方式就越隐秘。

這就是為什麼你知道很多真理,學到很多方法和技巧,但仍然感到痛苦,難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些想法沒有觸及語言無法達到過去。

一個完美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模樣?

在當下治愈傷口

(1)可以召回的部分

有些"創傷"是可以記住的,有些成年人,在回憶起童年的痛苦時,會像孩子一樣悲傷和哭泣,對父母有很大的憤怒和不滿,一瞬間似乎回到了過去,像當初一樣與外界打交道。

這是性格中非常敏感的部分,往往在不經意間觸發了一段新的關系,别人的言行,讓我們回到童年的噩夢,導緻我們瞬間表現得像個孩子,傾注彼此所有的情緒,或者折磨自己。

你可以意識到這一點,給自己"緩沖"時間,重新思考這是否是我們過度反應,或者面對這些事情,我們是否有孩子般的無助。

試着用自己成年的部分來了解過去,而不是完全被過去所淹沒,當你意識到這一點時,你往往會自己找到很多解決方案。

一個完美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模樣?

(2) 嬰兒和死亡

嬰兒最初完全依賴於他們的母親,當他們沒有得到及時的照顧時,他們會擔心自己的生命,這是"死亡焦慮"的原因之一,也是為什麼有些成年人如此害怕進入關係,或進入親密關係,即使對方一再承諾要感到安全。

他們的嬰兒部分仍然害怕自己的"死亡"。

這種焦慮會無形中放大許多曲折,他們關系的任何變化都會被"死亡"的面紗下意識地蒙蔽。

首先,你可以意識到,人際關系的波動,甚至分離,都不會讓我們死去,我們還是可以生存下來的,我們有能力處理各種問題。

"死亡焦慮"封印了解決沖突的能力。

(3)正确認識自己的實力

當寶寶因為需要照顧他們而感到沮喪時,他們在幻想中攻擊自己的母親,認為自己的力量可以摧毀他們,而一些成年人在人際關系中小心翼翼,避免沖突,甚至從中擷取自己的利益,其實是下意識地擔心自己的憤怒,會傷害對方,甚至"摧毀"對方。

這是嬰兒般對自己的力量的高估。

還有一些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經常感到無助,不滿或憤怒,部分原因是他們下意識地期望得到理想化父母的照顧,他們僞裝成想要擁有完美的本土家庭,并且不知不覺地将這種期望投射到外部世界,試圖在一段新的關系中得到滿足。

這注定會受挫,而且會把自己的力量,交到别人的手中,期待外界給予我們本來可以長大、得到的禮物。

這就像一個孩子哭泣,向他的父母要他們沒有的東西。

完美的原生家庭并不存在,有些東西隻能通過我們自己的覺知、反思和轉化來獲得,就像在原來的寶寶身上一樣,能用那些滿足的部分來抵擋不盡如人的"創傷",去發現這一刻的美好,給自己一個機會,敞開心扉,與這一部分相處, 并形成自己獨特的意義。

願我們所有人,在我們靈魂深處,願意了解和接受這件事。

本文首次公開發表于no。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嚴禁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