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事關在校大學生婚育、一孩生育支援等,委員建議上熱搜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王樂 實習生 裘東穎 宣冉

随着大陸生育率不斷走低,“低生育”現象成了近年兩會的熱議焦點。

從生育率變動來看,在“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實施的2016年,大陸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77;而到了“三孩”政策正式放開的2021年­­,這一數字下降為1.15。

近年來,全國多地正在積極推出各項生育支援政策,如額度不斷提高的育兒補貼;時間不斷延長的産假、育兒假等等。那麼,什麼樣的生育支援政策才能起到實效?

事關在校大學生婚育、一孩生育支援等,委員建議上熱搜

賀丹委員:政策不能隻獎勵二孩三孩,一孩才是生育萎縮主因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在提案中呼籲“重視一孩”。賀丹委員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候表示,發錢獎勵生娃不能隻給二孩、三孩,一孩才是生育萎縮的主因。

事關在校大學生婚育、一孩生育支援等,委員建議上熱搜

澎湃新聞從賀丹委員處獲悉,她将送出《關于重視一孩生育支援的建議》。建議中指出,一些地區将政策投入聚焦于二孩和三孩家庭的獎勵支援,一孩生育作為保持和提升總體生育水準的“基本盤”,反而被忽視。這不僅會抑制廣大家庭的初育意願,也将對再生育意願造成不利影響,最終影響适度生育水準的實作。賀丹委員具體分析了三點:第一,一孩生育的萎縮和推遲是拉低生育水準的主要原因。大陸總和生育率從2019年的1.52下降至2022年的1.07,分孩次看,一孩生育率從0.7跌至0.5,一孩平均生育年齡從26.4歲升高至27.4歲。能生且願意生育第一個孩子的家庭數量明顯減少。一孩生育率下降将進一步降低二孩和三孩生育率,加劇生育水準下降趨勢。第二,一孩生育養育體驗較差是影響家庭再生育的主要因素。中國婚育狀況調查資料顯示,多數一孩母親反映對備孕、懷孕和生育的過程感到不安,孩子出生後生活品質下降、養育孩子壓力大、教育過程太累太操心等導緻家庭不願意再生育。2019年以來,大陸二孩生育率從0.7跌至0.39,二孩出生比例從46.4%下降至38.6%。既與家庭對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的承受能力不足有關,也和家庭對初育過程的主觀體驗較差有關。第三,一孩生育支援微弱凸顯地方對中央政策的了解偏差。中央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被簡單了解為“三孩政策”,忽視了生育支援政策體系建構這一根本目标。一些地方政策以二孩和三孩獎勵為重點,一孩生育的支援保障明顯缺位;一些地區政策僅覆寫戶籍人口,造成新的福利二進制分割。如,某市向有本市戶口的二孩和三孩家庭分别發放一次性補助5000元、20000元,而新市民,一孩家庭不享受該項政策。這些政策可能不僅難以提高生育意願,反而帶來政策的碎片化、孩次間的不公平,不符合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總體目标。

事關在校大學生婚育、一孩生育支援等,委員建議上熱搜

由此,她提出建議:取消孩次差異和戶籍限制,堅持公平、包容、友好的生育支援導向。取消生育支援政策的孩次差異,從全周期、全過程的視角設計生育支援政策措施,避免出現一孩不補、二孩少補、三孩多補的差異化遞進式支援政策,着重改善家庭初次生育養育的過程體驗,提高一孩家庭生育的獲得感和再生育意願。取消生育支援政策的戶籍限制,将生育支援政策與戶籍脫鈎,保障流動人口享有與戶籍人口同等的政策待遇。加快基本制度建設,建構以促進青年職育平衡為核心的生育支援政策體系。圍繞“沒人帶”“養不起”“生不出”等突出問題建立和完善生育保險,嬰幼兒照護補貼,生殖健康服務等基本保障制度,大力擴大生育保險的覆寫範圍,将嬰幼兒照護服務和學前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服務範圍。促進生育支援政策配套銜接,家庭育兒階段給予稅收減免,在家庭購房,購車方面,給予優先優惠。發揮社會保險的協同作用,經濟壓力較大的家庭可以提前支取住房公積金和和養老金的個人賬戶部分。多方降低家庭生育養育的經濟成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

賀丹委員:建議完善在校大學生婚育服務,支援其調整學業時間

賀丹在提案中還關注了在校大學生、碩博士研究所學生的婚育問題,希望為其提供更多學業時間變動支援和經濟支援。

事關在校大學生婚育、一孩生育支援等,委員建議上熱搜

賀丹委員建議道,将大學生納入生育保險範圍,促進教育制度與婚育政策相銜接。将倡導适齡婚育與教育學制改革調整相結合,為個體實作學業安排、生育安排和就業安排的有序銜接創造條件。支援碩士、博士研究所學生的合理婚育安排,完善在校大學生婚育服務,對因婚姻、生育、養育問題而産生的學業變動提供時間、經濟和服務支援,為生育的大學生提供醫療保障和生活津貼。生育保險即指“生育津貼”, 生育津貼是一項社會保險制度設計,其功能是讓參保女職工享受産假期間的替代性工資收入。但目前在校大學生還未納入生育保險範圍。

事關在校大學生婚育、一孩生育支援等,委員建議上熱搜

賀丹委員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我們職業發展的黃金期、受教育的黃金期、婚育的黃金期都是重疊的,這些都要安排好。學習教育是一個終身的過程,那麼生育孩子的關鍵時期,我們是不是可以充分地考慮進去,做出合理的婚育安排。”“我們還是倡導青年朋友們适齡婚育,對個體來講,什麼年齡段該幹什麼就幹什麼,該戀愛的時候戀愛,該結婚的時候結婚,該生孩子的時候生孩子。”賀丹委員表示。

澎湃新聞專訪

今年全國兩會前夕,澎湃新聞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作為國家衛健委的官方智庫,多年來,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持續對大陸婚育狀況進行調查監測,賀丹委員結合調查結果,從政策研究者的視角給出了她的觀點和建議。在她看來,生育支援政策仍有諸多方向可繼續加強完善,如,鼓勵男女産假同休、共擔家庭責任;生育支援政策不要有孩次之分;改變地方生育支援政策的戶籍門檻、對新老市民育兒給予同等支援;對标發達國家,強勢開展托育服務等。

事關在校大學生婚育、一孩生育支援等,委員建議上熱搜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接受媒體采訪。 受訪者 供圖

生育率為什麼跌得這麼快?生育養育壓力大,婚育觀念現代化澎湃新聞:賀委員您好,非常感謝您能做客我們“兩會一線”節目。請問您今年的提案中有哪些關于應對低生育現狀的建議呢?賀丹:現在人口形勢的變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少子化的推進以及低生育率的問題。我們比較關注的是怎樣加快建構生育支援的政策體系,特别是一些長期制度的建設。比如生育保險制度、嬰幼兒照護制度、還有生殖健康服務制度等,這些都是跟生育相關的核心基本制度,我們會聚焦這些方面的制度建設提出一些建議。另外,對于大家關心的熱點問題,我們也會跟蹤地方生育支援政策落地的情況,結合大家對政策的反應,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澎湃新聞:謝謝。下面想請教下,現在晚婚晚育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今年2月多地公布的資料顯示,浙江杭州、甯波、廣西桂林等城市的平均初婚年齡都在30歲上下。在全國層面,全國适齡人口的初婚年齡也在不斷推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0世紀80年代的22歲持續上升到2020年的26.3歲,初育年齡推遲到了27.2歲。請問您覺得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晚婚晚育的原因是什麼?除了現實生活的壓力,觀念改變的影響會不會越來越大?賀丹:近幾年來,我們确實觀察到了青年群體生育意願、生育水準的下降都非常明顯,概括起來有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經濟社會發展是現在生育意願變化的主要因素。随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家的婚育觀念也會走入現代化,現代化的特點就是優生優育,這是最主流的觀念。另外我們觀測到,随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大陸教育水準快速提升,特别是女性受教育水準快速提升,這對年輕人婚育的計劃和安排也有比較大的影響。現在中國高等教育入學人數每年大約在1000萬,其中女性的人數超過男性,讀研讀博的女性非常多,這也是影響大家婚育安排的重要因素。從學校畢業以後,先立業、再成家、再生育也是大家普遍的安排,是以婚育延遲成了普遍現象。另外,我們還觀測到,為什麼生育水準下降那麼快?這和大陸教育的均等化推進以及基本生活保障均等化的推進關系非常大。以前大陸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還保持着比較高的生育水準,是因為大陸的地區差異非常大,基本公共服務的地區差異也非常大。但是現在,青年群體在受教育方面、在享受基本的生活保障方面,城鄉差别和區域差别是逐漸縮小的,而且同質化的程序非常快。如今我們走到街上,看到一個年輕人,你很難從他的外表和氣質來判斷他是來自城市還是農村、是來自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大家觀念方面的趨同,甚至快于(物質上的)均等化推進,這也是近幾年生育水準下降快的一個主要原因。此外,這幾年的疫情也會對大家的婚育安排産生影響。我們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一直在持續做婚育方面的監測調查。我們了解到,大陸育齡群體平均理想子女數約為1.8,打算生育子女數為1.6左右,但實際生育水準大約隻有1.1,這個生育赤字還是比較大的。這說明很多青年家庭願意生孩子,但有一些剛性的限制條件使他們生不了孩子。比如教育和養育的壓力比較大,沒有人帶孩子,還有生不出孩子。這些方面都是青年群體婚育意願下降的原因,也是以後政策的主要着力點。生育支援政策不能隻給本地人,新市民育兒也要支援澎湃新聞:還想請教,近年來多地都在探索發放育兒補助,比如杭州市政府2023年度民生實事項目提出,自1月1日起,同一對夫妻生育二孩、三孩,且新出生子女戶籍登記在杭州的家庭,拟向生育二孩的家庭一次性發放補助5000元,生育三孩的家庭一次性發放補助20000元。今年1月,山東省濟南市釋出《濟南市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實施方案》。其中提出:本市戶籍按照生育政策于2023年1月1日以後出生的二孩、三孩家庭,每孩每月發放600元育兒補貼,對其中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養人員及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的生育婦女每月加發200元育兒生活補貼,直至孩子3周歲。請問您覺得發放育兒補貼對提升生育意願的效果如何呢?賀丹:首先,我覺得各地積極貫徹落實中央的決定,地方主導出台相關的生育支援政策,這是一個特别可喜的現象,地方政府拿出這麼多錢來對養育孩子的家庭提供補貼,這是一個好事情。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這都能夠減輕家庭的養育負擔。但是我也觀察了很多城市,不僅僅是您剛才提到的城市,還有一些其他城市也在出台相關政策,對此我有一個建議,生育支援政策一定不要再分孩次了,一孩也很重要。我們這次優化生育支援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一系列努力,目标不是說生多少三孩,考核的主要名額也不是三孩出生多少、三孩占比多少。我們最主要的政策目标,是要建立生育支援的政策體系。這個生育支援政策體系是覆寫所有育兒家庭的,無論是一孩、二孩、三孩都要給予支援。另外,從人口學的觀察來講,現在生育水準下降主要是一孩生育水準下降帶來的。從家庭反應來看,一孩養育的體驗直接影響了家庭再生育決定。一孩太累、太辛苦了,他就不打算再生二孩。是以政策如果隻關注二孩、三孩,那它對生育水準的影響可能是非常有限的。現在生二孩的家庭可能有一些,能夠生三孩的家庭就非常少了。是以我們建議生育支援政策不要分孩次。另外,建議生育支援政策也不要分戶籍。我們也觀察到,有些政策隻給本地有戶口的人,但是我們希望新的家庭福利政策,不要成為新的“二進制分割”政策。對于希望吸納并留住青年才俊和各方面人才的城市來講,要支撐家庭的青年群體正是城市要穩住的人才隊伍,是以相關政策也要給到他們,讓他們均等享受,這是未來城市競争力的一個最主要的展現。給錢可能能夠留住一些人才,但是如果在公共服務方面,對青年群體在養育孩子和家庭生活上給予支援,這個吸引力可能比工資待遇更高。是以我建議,對于有條件的城市,出台新的生育支援政策時,一定不要分孩次,還要讓新市民、老市民都享受到同樣的政策。從國家宏觀政策來講,在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中,在基本公共服務推進的過程中,也希望上下能夠共同發力,推進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讓很多公共福利制度跟戶籍脫鈎,(生育支援政策)不能再重新再挂上一些。希望地方政府在考慮相關政策時,能把不分孩次、不分戶籍這兩個因素考量進去。還有,長期制度的建設一定要關注,不能僅僅是短期,出一個短平快的政策。長期制度方面,生育保險制度怎麼完善,能讓所有女性沒有後顧之憂,在生育期間工資能有保障,職業發展也有相對穩定的保障;生不出孩子的,也能得到優質的、價格合理的基本公共服務;以及,沒有人帶孩子怎麼辦,托育服務怎麼樣跟上去,嬰幼兒照護服務怎麼跟上去;我覺得這些都是地方政府在推進生育支援政策時,要重點考量的方面。這些方面需要積極的探索,而且要注重長期制度的建設。這是我作為一個政策研究者提出的建議和想法。倡導青年人适齡婚育,輔助生殖隻是最後手段澎湃新聞:近日國家醫保局在答複委員提案中明确表示,将逐漸把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請問在您看來,在目前晚婚晚育大趨勢下,人們對輔助生殖技術的需求是否會越來越多,該怎麼滿足?此外,目前《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範》是限制對單身女性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請問您認為這項技術未來是否适宜對單身女性開放?賀丹:這個問題也很好,也很受關注。我曾經也提出這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醫保局答複說輔助生殖技術要逐漸納入醫保,我覺得這非常好。輔助生殖需求會不會增長?我覺得肯定會。從比例來講,由于婚育延後、高齡生育增多,生育的風險、不孕不育的風險都會增大。但是從絕對數量來說,也不一定會增長得太快,因為育齡婦女的整體規模也在快速下降,是以可能比例會有所上升,但是總體規模的增長不會太快。是以,這方面政策的推動應該積極穩妥,不一定太超前,這是基本的人口變動對這個政策的啟示。另外,我們還是倡導青年朋友們适齡婚育,對個體來講,什麼年齡段該幹什麼就幹什麼,該戀愛的時候戀愛,該結婚的時候結婚,該生孩子的時候生孩子。我們職業發展的黃金期、受教育的黃金期、婚育的黃金期都是重疊的,這些都要安排好。學習教育是一個終身的過程,那麼生育孩子的關鍵時期,我們是不是可以充分地考慮進去,做出合理的婚育安排。年齡大了以後用人工技術進行輔助,畢竟還是一個最後的選擇,最好的還是自然狀态生育,這也有利于我們的身心健康。是以,基于這一點,在輔助生殖技術的使用方面,我們有一個綜合的建議。一是,符合社會習俗和規範;另外,符合醫療的倫理規範;還有,進行重大政策制度改革,一定要充分論證、形成共識、積極穩妥地推進,而不是一拍腦袋覺得這個政策可以做,就趕緊做了。建議大家最好在碰到生育問題、生殖健康問題時,到醫院尋求幫助和支援。有一些人可能就是生活安排不合理,也許醫生給你一些咨詢建議,放松心情,你就能夠很自然地懷孕生子了。可能有一些人通過藥物調理,以及中醫調理,也能夠順利地實作自己的生育意願,不一定最後都要用凍卵、輔助生殖技術,這隻是最後的救濟手段。是以大家在考慮生育的時候,還是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育計劃,盡量實作自然分娩,這個是最好的狀态。女性休産假不是越長越好,鼓勵男女同休産假都顧家澎湃新聞:還想請教一下關于産假的問題。為了支援鼓勵生育,不少地方都把産假從98天延長到了158天,在一些地區生育二孩、三孩的産假會更長,比如《浙江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規定,女方在享受國家規定産假的基礎上,生育一孩延長産假60天,總計158天,生育二孩、三孩延長産假90天,總計188天。您之前也解讀過,産假延長可能會影響母親的工作,導緻“母職懲罰”。對此有專家提出建議,探索産假男女同休制度,100多天的假期,男女自主配置設定各自休的時長,或者是強制男性休産假達到一定的天數,盡力減少因為産假問題導緻的職場性别歧視。請問您對此觀點怎麼看?另外,延長産假是一個值得繼續探索的生育支援政策方向嗎?賀丹:現在我們産假的延長已經很充分了,政策考慮、法律法規的制定都給予了充分保障。産假不是越長越好,它有一個度,既要考慮到女性的職業發展,也要考慮到她的身心健康。現在158天挺好的,既照顧到了女性身體修複的過程、勞動的過程,也考慮到了家庭育兒的需求。男女同休産假是我們積極鼓勵倡導的一個方向,但是我不主張強制,任何強制的政策都不一定是好的政策。家庭可以按照符合家庭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自主決策,自主決定是女方在家裡帶孩子,還是男方在家裡帶孩子。為什麼不同意強制男性在家休産假?因為總體上來講,男性的工資水準、待遇水準,在同等條件下都是偏高的,在家庭中往往也是偏高的。非讓家裡掙得多的帶孩子、掙得不多的出去工作,可能家裡面也不願意,這應該是家庭的自主決策。但是我們在外部的公共政策方面可以給予支援,幫助掙得更多的女性,讓她也能出去掙錢,男性如果願意在家帶孩子,也可以留在家裡,這是我們逐漸倡導的一個過程。在這方面我覺得以後會有更多更好的進展,因為我們中國男性在家帶孩子、做家務也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男女平等是中國的基本國策。毛主席原來就說過,女性能頂半邊天,大陸女性的勞動參與率是世界上最高的。是以在接受男女都能出去工作養家、共同承擔家庭責任方面,我們比有些國家的條件要好。對于未來家庭責任男女共擔、男性更多地參與家庭育兒過程,我是很有信心的。在這些方面,如果我們的積極進展比較明顯,我覺得也會緩解現在女性在職業發展過程中、生育過程中的焦慮。國際經驗也展現出來,在性别平等的初期階段,會造成生育水準的下降,但是在性别平等的後期成熟階段,性别平等的程度越高,生育水準反而會越高。是以下一步要實作适度生育水準,推進社會性别平等,繼續落實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也是一個重要的政策方向。對标發達國家,大力發展托育服務澎湃新聞:近年來不少代表委員都在建議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請問在您看來,在各項生育支援政策中,普惠托育服務的重要性是怎麼樣的?目前它的發展狀況如何?未來應該怎麼走?賀丹:我覺得托育服務的政策作用非常大,生育保障制度的核心制度之一就是托育服務,托育服務是嬰幼兒照護裡最重要的一環。以前0到3歲的嬰幼兒照護,國家是沒有基本制度來保障的,都是以家庭為主,爺爺奶奶帶孩子的非常多。但是随着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爺爺奶奶退休以後還能全心全意在家帶孩子的可能會越來越少,那麼就需要相關的社會服務給家庭提供支援。代際支援,我們繼續鼓勵和支援;同時,要大力發展嬰幼兒照護的社會服務,這是幫助青年群體平衡自我發展和家庭育兒責任沖突最重要的一個着力點。在我們的調查中,沒有人帶孩子是影響生育意願實作的主要因素之一。現在國家推進普惠托育的決心很大,地方行動也很努力,但是還是不夠。我覺得以後在托育服務方面,我們應該對标發達國家,為了積極應對低生育率,我們要有強勢開端計劃,要把托育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服務範圍。我們現在是普惠服務,未來是希望它跟幼稚園一樣,所有的政策都能夠同步的推進。以前學前教育就經曆了好幾輪的破滅和提标,才發展到目前大家都接受這個概念,現在所有的孩子,不管是農村的還是城市的,都有要上幼稚園的概念,大家會覺得,經過學前教育,孩子以後的學習會銜接得更好。對于0-3歲的嬰幼兒照護,以後我們可能也要樹立這樣的概念,0到3歲是人生命最早的1000天,也是兒童早期發展的黃金時期。不能僅像以前那樣,隻是保證兒童的安全,還得要在兒童發展方面給予家庭更多的指導和幫助,這些方面的制度建設是非常重要的。這些方面的制度,除了發展托育服務以外,嬰幼兒照顧的家庭指導也要發展起來。在一些欠發達的地區,多數都是爺爺奶奶隔輩帶孩子,老人可能沒有這方面的意識,我們應該上門提供相關的服務,這也要有相關的政策、制度給予支援。以後每年新生兒大約隻有1000萬了,過去最高的時候一年接近3000萬,但以後隻有1000萬了。少了那麼多,每一個孩子都是寶貝,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得到精心的養育。在這方面,國家也有了更多的财政空間。以前每年要保障3000萬新生兒,現在隻有1000萬,就有更多空間對空白、短闆和弱項加大投入,其中最重點的就是0到6歲的學前教育,以及0到3歲兒童的早期照護和早期發展方面的支援。這方面的支援應該作為以後提升人力素質的重點加大投入,這也是支援生育的一個最主要的政策。這方面政策我們也會長期跟蹤、關注和研究,給國家相關政策落地提供更好的建議和支援。

本期資深編輯 邢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