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
今日上午9時,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來看新京報記者帶來的現場報道。視訊>>>
政府工作報告有哪些具體内容?極簡版來了。一圖看懂>>>
更多閱讀:
一圖看懂丨2022年中國成績單
一圖看懂丨過去五年中國成績單
一圖看懂 | 2023年主要預期目标有哪些?
一圖看懂丨你關心的這些事,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到了!
一圖看懂 | @這9類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了你
報告首先回顧了過去一年的工作,這與以往任期結束時的政府工作報告略有不同。為什麼報告這樣寫?過去一年為什麼是“黨和國家曆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報告中稱,2022年“大陸發展取得來之極為不易的新成就”,為何“來之極為不易”?這樣的成就又是如何取得的?
在回顧過去時,李克強首先回顧了過去一年的工作。談到去年,他說,2022年是黨和國家曆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去年大陸“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内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實作了經濟平穩運作、發展品質穩步提升、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大陸發展取得來之極為不易的新成就”。李克強在報告中提到,去年“大陸經濟發展遇到疫情等國内外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
參與報告起草的知情人士向新京報記者介紹,“超預期”可能是沒想到,又或是情況要比想到的嚴重許多。其介紹,大陸去年至少有三個方面“超預期”,首先是疫情影響超預期;其次,俄烏沖突對世界局勢和國際政治的影響超預期;再來是國際經濟、金融環境的變化超預期,美聯儲的加息對人民币匯率、大陸外貿的影響都非常大。
“報告提到的去年‘大陸發展取得來之極為不易的新成就’,就是在應對這些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的情況下取得的。”該知情人士表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有關研究人員向新京報記者介紹,3%的GDP增長,與年初制定的國内生産總值增長5.5%左右的發展主要預期目标确有差距。“往年我們的GDP增長目标都是超額完成,這一次沒有。”該研究人員說,“但是放在國際上看,與美國、日本、歐盟等主要經濟體相比,是處于相對不低的發展水準。”
同時,這位研究人員表示,除了GDP增長的成績外,大陸穩住了城鎮就業,控制了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和财政赤字率,并且實作了糧食豐收,這些成績的取得都是“來之極為不易”的。閱讀全文>>>
政府工作報告針對區域發展進行了強調,提出要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高标準高品質建設雄安新區。
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是建設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必經階段。經過幾年的協同發展,初步形成了由“通勤圈”“功能圈”“産業圈”組成的現代化首都都市圈。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應用經濟學院院長、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楊開忠認為,三地共同富裕在近年來取得了曆史性進步。“從地區内部看,2020年,京津冀地區曆史上首次消除了環京津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告别環京津絕對貧困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雄安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田金昌表示,2023年,雄安新區将推動已落地央企總部建設盡快展現标志性形象、首批疏解高校和醫院加快開工,加強第二批疏解清單對接。全力保障疏解對象和市場主體來得了、留得住、發展好。
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進入全面深化實施的新階段,北京将着眼新征程新任務,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結出新的豐碩成果。閱讀全文>>>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标包括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報告指出,過去一年裡,大陸經濟發展遇到疫情等國内外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年末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5%。新京報記者發現,城鎮新增就業人數比2021年的1269萬人有所下降,年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比2021年的5.1%有所上升。
“總的來看,2022年大陸就業保持總體穩定,城鎮調查失業率比上年有所上升,主要是受國内外多重超預期因素的影響。”今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就2022年全年國民經濟運作情況答記者問時表示。
康義就2022年全年國民經濟運作情況答記者問時表示,今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超過1150多萬人,就業總量壓力仍然存在,結構性沖突仍然突出,但是随着經濟好轉,就業需求擴大,崗位會相應增加,2023年大陸就業形勢有望總體改善。
針對在今年的形勢下怎麼激發就業市場活力的問題,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勞動與就業研究室主任曲玥在此前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最基本的是要讓經濟活起來,要讓用人機關收到明确的積極信号,為其提供一個明朗、向好的政策環境,使其對未來發展有比較良好的預期,“信心比黃金重要”,這樣他們才能釋放比較充分的就業需求。
3月2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在國務院新聞辦釋出會上表示:“我們有信心圓滿完成全年就業目标任務,持續保持就業局勢總體穩定。”閱讀全文>>>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乙類乙管”階段,要推進疫苗疊代更新和新藥研制。
疫苗疊代和新藥研制的方向是什麼?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盧洪洲告訴記者,其研究團隊去年接國家疫苗專班任務,對大陸16種新冠疫苗進行有效性、安全性評價,這些疫苗包括mRNA疫苗、多肽疫苗、重組蛋白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與鼻噴疫苗等多種類型,有的即将上市,有的已經上市。
今後的新冠疫苗疊代方向,要以刺激細胞免疫為重點,因細胞免疫更加持久、長效;也要針對未來病毒變異具有通用性,并便于老年人等重點群體居家使用,如采用鼻噴等形式。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新冠治療藥物研發主要圍繞阻斷病毒進入細胞、抑制病毒複制、調節人體免疫系統3條技術路線開展,大陸在這些技術路線上均有部署。
盧洪洲介紹,在小分子藥物的研發上,目前進入到臨床Ⅱ期、Ⅲ期試驗的藥物不少。今後的新藥研發要以不加增強劑為主,增強劑會使得不同藥物之間出現更多互相作用,而重症高危群體的老年人、惡性良性腫瘤患者、基礎病患者往往需要合并用藥,避免增加劑的使用,會更适合這部分群體。此外,還要考慮新的藥物靶點研發,作用于病毒活性酶不同位點的抑制劑藥物合劑,增加藥物針對變異株的通用性,這些都基于一系列基礎研究。閱讀全文>>>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将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計劃,而作為工作報告裡的“新名詞”,糧食産能提升計劃在此前的中央一号檔案中正式亮相。
3月5日,國家小麥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小麥産業專家團團長、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劉錄祥介紹,上一次的行動持續了12年,12年中,大陸糧食産量從2008年的剛過1萬億斤,到2020年達到了1.34萬億斤,上了三個千億斤的台階,而新時代背景下的新一輪“糧食産能提升行動”,在達成目标方面一樣前景樂觀,尤其是近年來保證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将為産能提升提供巨大的政策支援。
劉錄祥介紹,從外部環境看,受全球氣候變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等外部因素導緻的國際糧價漲幅很高,漲價很快,全球糧食供給的不穩定性加強,大陸是人口大國,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保障糧食安全尤其重要。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随着人民生活水準的提升,需要由糧食轉化的肉蛋奶等消費大幅增長,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内,大陸對糧食的需求仍會不斷增長,有資料顯示,到2030年,大陸糧食消費需求還将增長15%-20%。
近期科學家田和農民田的産量差距備受關注,劉錄祥表示,這需要不斷地進行技術內建、推廣和應用,以小麥為例,科學家的試驗田畝産可以達到900公斤,而2022年全國小麥平均畝産隻有390多公斤,這方面提升的空間還是非常大的,通過技術內建推廣,如果平均單産提升100公斤,就會帶來巨大的産量增加。此外,大陸目前已經建立了覆寫各個農業領域的産業技術體系,這是一個全方位、全覆寫的技術支撐體系,和原有的農技推廣、雲科教教育訓練等體系配合,在應對農業災害、技術推廣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如去年1.1億畝冬小麥晚播,但我們仍然取得了豐收,當時數萬名科技人員,數千名一流科學家長期深入農田,進行技術指導,幫助小麥促弱轉壯,保障了夏糧豐收,未來這方面的力量,仍需要發揮更大的作用。閱讀全文>>>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發揮好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記者注意到,去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肖尤丹認為,這是突出了科技政策在宏觀經濟政策體系中的關鍵地位,強化科技政策與财政政策、貨币政策、産業政策、社會政策等協調配合、共同發力,進一步突出科技政策對穩定宏觀經濟政策環境、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高品質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同時也進一步強化目前科技工作的目标使命要求,明确将“自立自強”作為目前大陸科技工作的目标使命,并重點突出政府和企業這兩類關鍵主體在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完善國家創新體系中分工協同的關鍵作用。
“在政府側,工作重點是強化事關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組織,抓系統布局、系統組織、跨界內建。在企業側,工作重點是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提供更強的制度保障和更好的創新生态,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更高效配置。”
肖尤丹表示,從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本次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來看,可以預期今年的科技政策将重點在以下五個方面持續發力:加大科技和産業投資,超前開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建設;加快創新鍊、産業鍊、人才鍊一體部署,圍繞制造業重點産業鍊,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注重發揮科技領軍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加快形成支援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論出處;繼續從統一準入、簡化審批、公平參與、産權保護、稅收優惠等方面,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閱讀全文>>>
更多閱讀:
專題丨全方位解讀政府工作報告
今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開啟。5G發展、ChatGPT、科技創新、保護生物多樣性……3位部長回應了這些熱點問題。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提問:今年5G發展的目标和工作重點是什麼?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金壯龍解讀,我們國家已經建成了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5G網絡,已經建成了超過254萬個5G基站,5G移動手機使用者已經超過了5.75億。
下一步的重點是要保持5G良好的發展勢頭,具體舉措用三個字概括——建、用、研。
建,要多建基站。我們今年還要建立開通5G基站60萬個。很多城市已經有了5G,農村地區已經實作了“縣縣通5G”,下一步還要繼續延伸。
用,擴大5G的應用。“5G+工業網際網路”對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非常重要,我們計劃在“十四五”期間要建1萬個以上的5G工廠。
研,發揮好政府、企業、研究機構的作用。發揮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體系完備的優勢,将産學研用集中發力,加強國際合作,加快6G的研發。
關于近期國内外關注的ChatGPT以及大陸人工智能領域的未來前景,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ChatGPT的技術是一個大模型,計算力強,計算方法好。同樣一種原理,在于做得好不好。比如發動機,大家能做出發動機,品質是有不同的;踢足球都是盤帶、射門,但是要做到像梅西那麼好也不容易。
大陸在人工智能方面已經進行了很好的部署,在這個領域的研究進行了很多年,并且有一些成果。大陸還提出了人工智能應用的若幹場景,通過技術牽引和場景驅動,将促進人工智能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王志剛介紹,企業不僅是技術創新主體來解決一些技術問題,同時它也是科學研究的主體,新的方法、新的科研範式、新的領域的研究、新的現象的解釋,以及這些怎麼轉化成技術,怎麼轉化成高科技的産業,發揮科技在整個人類進步中對人們的生産生活、國家安全起關鍵作用,都需要企業來做。不管是國有、民營、大中小微企業,隻要從事科技創新活動,以科技來提升企業的發展品質、發展水準和競争力,科技部都會全力支援。
生态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介紹,相關資料表明,高水準的生态環境保護,不僅不會阻礙經濟的發展,而且會為經濟的發展增添新的動能,推動高品質發展。
我們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作高品質發展,高水準的生态環境保護,必須要把生态環境保護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去考量,統籌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既要支撐服務保障好經濟的平穩運作和發展向好,又要守好生态環境的底線,以高水準的保護推動經濟的高品質發展。閱讀全文>>>
今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開啟。全國人大代表接受媒體集中采訪。代表們都說了什麼?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國家女子足球隊主教練水慶霞介紹,足球運動在廣大人民群衆中有着很大的影響力,之是以全國人民喜歡把中國女足稱之為铿锵玫瑰,就是因為這種精神展現着團結協作、奮勇拼搏、永不言棄、永不放棄。
全國人大代表、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單增海介紹,工程機械是造福人類的産業,它的發展水準從某種程度上衡量了一個國家裝備制造業的整體發展水準,其核心競争力就是關鍵技術創新。科技創新就是要摒棄幻想,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大國重器就是要勇于擔當,我們将持續為民族起重,為大國舉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全國人大代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介紹說,她和同僚們用近30年的時間,把成都熊貓基地大熊貓的數量,從1994年的18隻繁育到如今的237隻,增長了12倍。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多年來侯蓉領銜送出了31件建議和10件議案,其中80%的議案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訂發揮了積極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雲南大學教授張克勤介紹,線蟲雖小,但對農作物損害很大,會導緻作物減産甚至絕收。張克勤表示,充分利用雲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他的團隊已建成防治線蟲的微生物資源庫。生物防治線蟲的實踐讓張克勤深深感受到,要保障綠色安全的農産品供給,關鍵是科技。
全國人大代表,海軍遼甯艦某中隊少校政治教導員朱悅萌表示,這十年,遼甯艦從下水啟航、戰機上艦到編隊一體、艦機融合,從近海訓練到遠海部署,正在繪就大國重器更加深遠、更加壯闊的奔湧航迹。這一切成績的取得來自一代代航母人的接續奮鬥、彎道加速。我們把青春和夢想融入祖國的航母事業,千人同一艦,萬裡不迷航。歡迎更多的年輕朋友投身航母事業,和我一起駛向更遠的海、更深的藍,我們一起闊步星辰大海、逐夢萬裡海天。閱讀全文>>>
編輯 賈聰聰 設計 師春雷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