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開講#
“夏商和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這是我國小時背誦的中國朝代歌,如果以此為依據的話,中國古代的王朝及開國皇帝如下
備注1:說開國皇帝并不準确,因為在夏商周時代沒有皇帝的稱謂,在此隻是為了友善表達,故統一叫開國皇帝。
備注2:括号内表示的是該王朝的實際創始者
備注3:朝代歌裡提到春秋戰國,但因為此時各國國君為諸侯,并非名義上的天子,故沒有列出。
在這些開國皇帝中,如果評選一位最低調的,劉秀一定名列前茅,起碼讓我記住劉秀的不是課本,而是小時候的一部評書——《劉秀走國》。這裡先解釋一下,說劉秀是開國皇帝,其實不夠嚴謹,因為劉秀是在尊奉漢宣帝劉詢為祖、漢元帝劉奭為父的前提下登基為帝,名義上是西漢的繼承者,并非開國皇帝,當然大家都清楚,劉秀此舉是為了強調自己的正統,收聚人心,以便于自己的統治,實際上劉秀就是開國皇帝。
或許是夾在有“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強勢西漢和“鼓角争鳴,英雄輩出”的精彩三國之間,東漢王朝的光輝總是顯得有些黯淡,導緻劉秀在衆多的開國皇帝中也略顯低調,但低調并不代表能力不如其他皇帝,劉秀的雄才大略比起諸多帝王來說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天,就在回顧劉秀稱帝過程的同時,一起看看他和陰麗華的愛情故事。
一、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劉秀是漢高帝劉邦的九世孫,漢景帝後裔。因漢武帝時期著名的陽謀——“推恩令”,到劉秀父親劉欽這一輩,已經将為濟陽令這樣的小官員了。在劉秀9歲時,父親去世,遠在南陽的叔父劉良收養了劉秀及其兄妹,至此,劉秀成了普通的平民百姓。
相比于劉秀,陰麗華此時顯得要更高貴,相傳是春秋時代名相管仲之後。管仲第七代子孫管修因被封為陰大夫,後便以“陰”氏為姓。當時的陰家是标準的豪門,陰麗華是标準的“富二代”加“白富美”,南陽一帶衆多男子的夢中情人。
劉秀與陰麗華的相識源于其姐夫鄧晨。鄧晨和陰家有親緣關系,而劉秀與鄧晨關系很好,在跟随姐夫進出陰家的時候,接觸到了陰麗華,并被陰麗華的美貌所吸引。
新朝天鳳年間,劉秀到長安求學,在此期間結識了鄧禹、朱佑這兩個後來位列“雲台二十八将”的人才,這階段的求學不僅提高了劉秀的知識儲備,也為後來劉秀創業的人才儲備打下一定的基礎。也正是在長安求學期間,劉秀看到了執金吾威風凜凜地行走街頭時,說出了那句著名的“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隻是他沒想到,後來的自己竟然超額完成了這個小目标,變成了“仕宦當作光武帝,皇後必予陰麗華”。
“初,光武适新野,聞後美,心悅之。後至長安,見執金吾車騎甚盛,因歎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 《後漢書》
二、揭竿而起失兄長,美夢成真迎新娘
新朝末年,疑似穿越者的王莽改革失敗,社會逐漸走向失控,雪上加霜的是趕上連年災荒,百姓民不聊生,結果就是多地農民揭竿而起,起義軍逐漸形成燎原之勢。此時,劉秀的哥哥劉縯打出了“複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口号,帶領劉秀正式發動起義,号舂陵軍,與綠林軍結盟。
劉氏兄弟在昆陽一役以寡擊衆,率領1.7萬人馬大破王莽43萬新軍,直接敲響了王莽政權的喪鐘。随後,綠林軍乘勝追擊,殺王莽于未央宮,建立更始政權,劉氏宗親劉玄被擁立為更始帝,劉縯則拜大司徒,封漢信侯,劉秀拜破虜大将軍,封武信侯。
但是,随着劉縯屢立戰功,威名日盛,再加上劉縯本身性格張揚,遭到了更始帝的猜忌。同年,更始帝劉玄聯合李轶和朱鲔設計殺害了劉縯。
兄長被殺,如果換做常人,可能立即會起兵為兄報仇,但此時的劉秀展現出一位傑出政治家所具備的素質——冷靜和隐忍,不但沒有為哥哥申辯,也不為哥哥服喪,反而向更始帝謝罪,說自己哥哥罪有應得,還将功勞全部歸到其他綠林将領的頭上,一日三餐,談笑如常,沒有給更始帝留下任何可以治罪的借口。
在這期間,一直跟在劉秀身邊作戰的陰識看出了劉秀身體内蘊藏的巨大潛力,并說服家人,把妹妹陰麗華嫁給了劉秀,娶妻當得陰麗華的願望算是實作了。
三、亂世之中傷離别,重逢之日多唏噓
劉秀與陰麗華新婚僅僅三個月,更始帝一封聖旨任命劉秀為司隸校尉,前往河北招撫各股勢力。站在今天的角度,更始帝這一招是放虎歸山的絕對臭棋,但在當時,更始帝這一招可謂一箭雙雕。劉秀當時仍是更始帝的部下,如果能平定河北,則更始帝的政權更為穩固,如果不能平定河北,則可以借别人之手除掉劉秀,少了一個可以和更始帝競争帝位的人,這樣看,無論答案是A還是B,更始帝都是穩賺不賠,但劉秀畢竟是位面之子,竟然選擇了C。
當時的河北有三股力量,王朗最強,劉揚次之,劉秀再次。而劉揚此時也已經歸順王朗,想以老三的身份幹掉老大和老二聯合體,無異于癡人說夢,将劉揚争取到自己陣營是劉秀唯一能夠翻身的機會。劉秀派出的使者不辱使命,成功說服劉揚與劉秀聯合,但前提是劉秀要迎娶劉揚的外甥女郭聖通,這是一場典型的政治聯姻。
“時真定王劉揚起兵以附王郎,衆十餘萬,世祖遣植說揚,揚乃降。世祖因留真定,納郭後,後即揚之甥也,故以此結之。乃與揚及諸将置酒郭氏漆裡舍,揚擊築為歡,因得進兵拔邯鄲,從平河北。” —— 《後漢書》
雖然史書記載的是劉秀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娶了郭聖通,但從劉秀對待哥哥被殺的态度來看,我更相信劉秀是願意或者說不抗拒迎娶郭聖通的。我也相信劉秀對郭聖通的寵幸不會差于陰麗華,從雙方所生子嗣就可以看出端倪,郭生五子一女,陰生五子三女,雙方相差不大,以劉秀過往的表現來看,郭聖通最後被廢,絕不是所謂的劉秀更愛陰麗華。
獲得了劉楊的支援後,劉秀一路勢如破竹,成為“跨州據土,帶甲百萬”的龐大勢力。公元25年,劉秀于河北稱帝,同年十月,入主洛陽,并将陰麗華接到了身邊。在亂世離别之時,劉秀是隻身一人,在久别重逢之際,劉秀身邊已經多了一個郭聖通以及一個尚在襁褓之中的孩子,想必陰麗華心裡一定是别有一番滋味,有喜悅、有感慨、有激動,也有唏噓。
四、識大體而辭後位,生五子而寵益盛
重逢後不久,劉秀便封陰麗華為貴人,與郭聖通相同。另外,封陰麗華之兄陰識為陰鄉侯,這樣陰麗華娘家的爵位就高于郭聖通娘家。
登基一年後,中宮之位的人選也提上了日程。劉秀認為陰麗華“雅性寬仁,有母儀之美,性賢仁,宜母天下”,希望立陰麗華為後,可陰麗華堅辭不受,認為郭聖通已經生育皇子,其更有資格成為皇後,最終劉秀立郭聖通為後,郭聖通之子劉疆為太子。
“帝以後雅性寬仁,欲崇以尊位,後固辭,以郭氏有子,終不肯當,故遂立郭皇後。” —— 《後漢書》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劉秀還是陰麗華都展現了自己是個成熟的政治家。在當時,東漢剛剛建立,政權并不十分穩定,河北旁有幽州彭寵反叛,内有内黃五校賊作亂,可謂是内憂外患,為了緩解與真定王室的沖突以及河北的動蕩,劉秀權衡利弊,最終立郭聖通為後。以之前劉秀的表現來看,或許立郭聖通才是他的本意,起碼在這個時期可能是他的本意。
而陰麗華則更讓人驚歎,面臨着母儀天下的誘惑,出奇的冷靜,對局勢的判斷也非常準确。在這一刻的退讓,換來了東漢政權的穩固,也為自己以及自己兒子後續的逆襲奠定了基礎。
即便劉秀是事業優先,但對陰麗華的寵愛也是實打實的。甚至在财力窘困的建武初年,依舊堅持帶懷孕的陰麗華從軍,哪怕是将行軍的速度壓到最慢,建武四年五月甲申,陰麗華在元氏縣生下了她和劉秀的第一個兒子劉陽,也就是後來的漢明帝。
“建武四年五月甲申,皇子陽生”。—— 《東觀漢紀》
劉陽在剛一出生時,便得到了父親的特别喜愛,甚至在劉陽10歲的時候摸着他的頭說“吳季子”。同時,陰麗華也越來越受寵愛,之後又相繼生下劉蒼、劉荊、劉衡、劉京四子。
備注:吳季子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本來沒有資格繼承王位,但是吳王卻希望他繼承。
五、入中宮母儀天下,曆兩朝開創先河
劉陽的出生對郭聖通不是一個好消息,陰麗華從此多了一個和郭聖通角力的砝碼。然而就在同年,發生了另一件對郭聖通更為不利的大事。真定王劉揚編造了一條“赤九之後,瘿揚為主”的谶文起兵造反,結果被大将耿純擊敗,郭聖通的政治依靠徹底垮了。
“時真定王劉揚複造作谶記雲:赤九之後,瘿揚為主。揚病瘿,欲以惑,與綿曼賊交通。” —— 《後漢書》
随着舅舅的被殺,郭聖通能夠依靠的政治資源僅剩下自己的長子劉疆。然而,劉疆是一個崇尚武力之人,經常表達開疆拓土之願,而劉秀則希望繼承之君能夠止戈興仁,休養生息,是以更偏愛宅心仁厚的劉陽,郭聖通最後的希望也在逐漸的消失。
建武十七年,劉秀突然釋出一道廢後诏書:後懷執怨怼,數違教令,不能撫循它子,訓長異室。宮闱之内,若見鷹鹯。既無《關雎》之德,而有呂、霍之風,豈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節,其上皇後玺绶。陰貴人鄉裡良家,歸自微賤。'自我不見,于今三年。'宜奉宗廟,為天下母。主者詳案舊典,時上尊号。異常之事,非國休福,不得上壽稱慶。自此,在嫔位待了十六年之久的陰麗華得以入主中宮。
其實,郭聖通的被廢并非其本身有多大的過錯,我們知道,中國曆代王朝基本都有一種禍亂朝政的隐患——外戚。郭氏家族幫助劉秀打下了江山,是以郭家人在朝廷的地位無與倫比。同時郭聖通本人的性格比較強悍,是以皇後一黨逐漸成為威脅劉秀的心腹大患。是以,為了皇權就必須要降低郭氏的影響力,廢掉郭聖通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辦法,如果郭聖通能有劉秀和陰麗華的政治頭腦,韬光養晦,或許不至于丢掉後位。
無論怎樣,陰麗華終究成為了後宮之主,成為皇後的她仍能以身作則,崇尚節儉,賢惠謙和,把後宮治理得井井有條。公元57年,劉秀去世,劉莊繼位,尊陰麗華為皇太後。陰麗華依然叮囑她的兒孫們善待其他皇族、外戚,不要擅用權力,肆意打擊。後來的東漢皇族再沒有發生過殺害非己所出皇子的事情,這與陰麗華的身體力行、傳為家訓是分不開的。
公元64年,在劉秀去世七年後,曆經兩朝的陰麗華崩逝,享年六十歲,谥号“光烈”,陰麗華成為中國曆史上皇後谥号制度之第一人,自此以後皇後谥号為帝谥加上本谥成為曆代定制,沿用至唐初,長達六百年。
回看劉秀、陰麗華、郭聖通的曆史故事,感慨頗深。我更相信劉秀對陰麗華、郭聖通都是有着深厚感情的,隻是作為帝王,為了權力的穩固,必須要犧牲更為強勢的一方,郭聖通輸在了不懂帝王之心,陰麗華赢在了以退為進。
雖然劉秀的選擇始終是事業優先,但其對待陰麗華和郭聖通也是足夠深情的,曆史上的廢後能善終的很少,郭聖通就是之一。而和陰麗華的感情,可以從漢明帝身上看出一些端倪。公元74年,年近五十的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夢,夢裡父親劉秀和母親陰麗華如生前般恩愛,而他則還是那個承歡膝下的稚子,明帝醒來後哭得像小孩子一樣。
“十七年正月,當谒原陵,夜夢先帝太後如平生歡。既寤,悲不能寐。”——《後漢書》
最是無情帝王家,劉秀在對待陰麗華和郭聖通時都有無情的一面,但他也在努力的讓本來無情的帝王家更具人情味,這或許也是兩千年後劉秀與陰麗華、郭聖通的愛情故事仍然能被津津樂道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