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回族不吃豬肉,滿族不吃狗肉,那漢族不吃啥肉?很多人卻淡忘了

作者:加巴有布黃藥師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引言

一說到飲食習慣,大家耳朵裡都灌滿了這些:滿族不吃狗肉,藏族不吃魚肉,回族不吃豬肉,漢族沒啥忌諱。但事實上,這些飲食習慣都是被誤解了。

而這些被誤解的飲食習慣,都有着一定的曆史背景和條件限制。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曆史長河,去看看這些被誤解的飲食習慣,究竟是怎麼産生和流傳下來的吧。

一、被誤解的滿族

說到滿族的飲食禁忌,大家很容易想到的是不吃狗肉,而這是對滿族飲食習慣的一大誤解。

回族不吃豬肉,滿族不吃狗肉,那漢族不吃啥肉?很多人卻淡忘了

(女真士兵)

早在女真時期,滿族就有屠狗的習慣。他們祭祀的時候,會屠殺白狗,将狗頭挂在長杆上,伸向空中,以此來和神明溝通,祈求上天賜予風調雨順,或者帶走疾病災難。

在平時,女真也會屠狗當做加餐。《三朝北盟會編》中,就記錄了女真将狗肉和其他食物一起擺盤,大家把盞言歡的熱鬧場景。

除此之外,女真在禦寒衣物的制作上,也會采用狗皮做外套、狗皮做帽子,絲毫不會避嫌狗。

滿族對狗的态度,一直到努爾哈赤時期才有了一些改變,這個改變還有一個傳說。

回族不吃豬肉,滿族不吃狗肉,那漢族不吃啥肉?很多人卻淡忘了

(忠犬救努爾哈赤)

相傳努爾哈赤年輕的時候,有一次帶兵打仗不利,節節敗退,最後被逼到一個山谷裡藏身。他又餓又累,很快就躺在地上睡死過去了,他豢養的小狗就忠實地卧在他的旁邊,像個保镖一樣守護着他。

敵軍翻遍了整個山谷,都沒找到努爾哈赤的身影,焦急的不行。這時,有一個機靈的小兵提議,用火焚燒谷裡的野草,用煙将努爾哈赤逼出來。

不久之後,熊熊大火就燃燒了起來,火苗将草葉烤的噼啪亂響,而此時努爾哈赤還在沉睡。他旁邊的小狗着急了,連忙跑到河裡弄濕自己,然後再将身上的水甩到努爾哈赤的身上。

小狗一趟又一趟得跑着,努爾哈赤的身上濕了,而小狗卻因為體力不支,昏死了過去。等努爾哈赤睡飽了醒來時,看到的隻有小狗快要涼透的身體。

這就有了努爾哈赤對忠犬報恩的傳說,說是他禁止吃狗肉的,然而這又是一個誤解。

回族不吃豬肉,滿族不吃狗肉,那漢族不吃啥肉?很多人卻淡忘了

(皇太極畫像)

在《滿文老檔》裡有記載,努爾哈赤時期滿族還是在正大光明地吃狗肉。甚至當官家釋出正式行文時,還是毫不避諱的将狗肉作為獎賞分發給下臣。

實際上,真正讓狗成為禁忌的是皇太極,是他釋出了禁狗令。因為當時養狗為患,嚴重到了擾民的程度,國家早先就釋出了屠狗令。而皇太極的禁狗令就是針對屠狗令提出的,他不建議屠殺所有的狗。

同時這個禁狗令也是有區域限制的,隻在城内,城外還是不受限制的。當城内出現一些跟狗有關的糾紛時,官家還是會對當事狗進行制裁。

後來,清朝入關,滿族為了彰顯滿族和漢族的文化差異,就将禁狗令列為了一條明文。至此,滿族不吃狗肉的消息才慢慢地傳播開了。

回族不吃豬肉,滿族不吃狗肉,那漢族不吃啥肉?很多人卻淡忘了

(滿族)

是以,滿族是吃狗肉的,禁狗令隻是他們的一個文化标簽。而大家普遍認為滿族不吃狗肉,這是對滿族的一個誤解。

二、被誤解的藏族

實際上,一點狗肉都不吃的民族也是存在的,這就是是藏族,他們長期與狗為伴,覺得狗是一種神物,是不允許宰殺狗的。

相對于藏族不吃狗肉飲食習慣,藏族一直被大家津津樂道的是不吃魚肉,而這又是對藏族的一個誤解。

藏民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吃魚史,《西藏王統記》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件相關的故事。

回族不吃豬肉,滿族不吃狗肉,那漢族不吃啥肉?很多人卻淡忘了

(遺址中的魚骨)

仲甯王從布達娶了一個非常貌美的王妃,這個王妃皮膚細膩,頭發黑亮,光彩照人。可是不久之後,王妃就肉眼可見地憔悴了下來:她的皮膚失去了光澤,頭發變得黯淡,甚至連氣色都消散了許多。

仲甯王憂心忡忡,問王妃是不是生病了。王妃回答說隻是飲食習慣改變不适應罷了。她說自己在家鄉經常吃一種美食,如果能再次吃到這種美食的話,相信自己很快就能容光煥發。

仲甯王連忙讓下人去取這種食材。王妃則派了一個心腹婢女将它用油炸蘇,封罐密存,偷偷食用,這種食材就是魚。王妃在娘家時就經常吃,而仲甯王這裡沒有吃魚的習慣,是以就導緻了王妃的日益憔悴。可見,藏族是一直有吃魚的習慣的。

而藏族之是以會有不吃魚的傳言,是和後來藏族的大環境直接挂鈎的。

回族不吃豬肉,滿族不吃狗肉,那漢族不吃啥肉?很多人卻淡忘了

(腹裂魚)

衆所周知,藏族的水資源很豐富,魚的種類更是多達一百多種,但并不是所有的魚都适合食用。

就拿數目最多的腹裂魚來說,它們生活在淡水區,樣貌和普通的魚也差别不大,但是它們卻隐藏着很大的毒性,尤其是它的魚卵有劇毒。人如果不小心吃到了,就會頭疼欲裂,肚子絞疼,嚴重的還會上吐下瀉,把人整得虛脫。

而遺憾的是,直到現在這種魚毒還沒有有效的解藥。人們一旦中招,這種磨人的症狀就會持續好幾天,直到身體扛過毒素的侵襲。

再加上當時的烹饪技術很有限,藏民沒法保證烹饪的安全性,就出現了經常吃魚經常中毒的怪圈,于是漸漸的藏民就放棄了吃魚。

後來雖然烹饪技術進步了許多,但是很多藏民因為宗教信仰還是堅持不吃魚。

回族不吃豬肉,滿族不吃狗肉,那漢族不吃啥肉?很多人卻淡忘了

(虔誠的藏民)

在佛教傳入藏族之前,藏民信奉的是苯教。苯教裡面的惡神魯,傳說是生活在水域的,而他一旦被驚擾,就會氣急敗壞,給人們帶來接連不斷的厄運。是以藏民就盡量不吃水裡的生物,避免驚擾水裡的惡神,這裡面就包括魚。

後來佛教傳入了藏族,藏民又受到了佛教不殺生的觀念影響,力圖減少殺孽。他們盡量捕殺個體比較大的動物,比如牛羊之類,以此來減少屠殺生物的數量,進而減輕自己心中的罪孽。

同時,很多藏民為了積累功德,還會選擇将捕捉到的動物放生。而在佛教的觀念裡,放生的動物是不能再被捕食的。而魚的數目衆多,樣子又太過相似,放生之後實在無法斷定哪些是被放生的,哪些是野生在外的,是以虔誠的藏民就慢慢養成了不吃魚的習俗。

回族不吃豬肉,滿族不吃狗肉,那漢族不吃啥肉?很多人卻淡忘了

(藏民的牛羊)

是以,藏民是吃魚的,尤其是烹饪技術娴熟的現在。而大家普遍認為的藏民不吃魚,這是對藏民的一個誤解。

三、被誤解的回族

除了被誤解的藏民,還有一個被誤解的民族就是回族。回族的飲食禁忌大家比較熟悉的是不吃豬肉,而實際上他們除了曆史原因不吃豬肉外,還有很多不吃的食物。

我們先來說說,回族不吃豬肉這個飲食習慣的産生原因。

回族不吃豬肉,滿族不吃狗肉,那漢族不吃啥肉?很多人卻淡忘了

(回族分布圖)

我們都知道,回族主要分布在北方,尤其是新疆附近。這裡的地理環境一直比較嚴苛,沙漠化尤其嚴重。是以,人們能夠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就很有限,再加上當地土壤貧瘠的關系,種啥收成都不太好。

而豬是一種雜食性動物,它們幾乎不挑食,蔬菜、水果來者不拒,甚至連一些人們無法下口的樹皮、野菜也能輕松下肚。在當時人們自己都吃不飽的情況下,壓根就沒有富裕的食物用來飼養豬。

同時,也因為豬的雜食性,人們隻給豬提供一種食材是沒法将豬養的很壯的。是以,大家都是隻識其豬、不食其肉,慢慢就養成了不吃豬肉的習慣。

除了客觀的地理原因,回族不吃豬肉也有一段傳說。

(飼豬圖)

有一次,回族的祖先在和外族戰鬥的時節節敗退,被逼到了一條大河面前。前有追兵,後有大水,人們處于一片絕路。

眼看着敵人就要追過來了,大家都快急死了。這時,有人看到附近有幾頭壯碩的豬在悠哉悠哉地遛彎,于是靈機一動,提出了騎豬過河的建議。

這幾頭豬雖然面相醜陋,但是性情很溫和。人們爬上豬背的時候,豬既不躲閃,也不反抗。接着,豬像是能懂人心一樣,馱着人們渡過了大河。

這就是回族因為感恩而不吃豬肉的傳說。

實際上,除了地理和傳說的原因,回族不吃豬肉還和宗教有着直接關系。

回族不吃豬肉,滿族不吃狗肉,那漢族不吃啥肉?很多人卻淡忘了

(伊斯蘭教建築)

伊斯蘭教認為,豬是懶惰的,吃完就躺着了;而且它們也不太注意居住的環境,總是把窩裡弄得亂糟糟的;同時,豬是不會擡頭的,這和伊斯蘭教崇尚的回心轉意的信條是相違背的。是以,就慢慢就留下了不讓教徒食用豬肉的條文。

而回族大多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伊斯蘭教的聖經《古蘭經》裡就明确規定了,不能吃豬肉。正是這樣的宗教信仰,和特殊的地理環境,才使得回族流傳下了不吃豬肉的習慣。

回族不吃豬肉,滿族不吃狗肉,那漢族不吃啥肉?很多人卻淡忘了

(虔誠的回民教徒)

而事實上,回族不僅僅不吃豬肉,狗肉、蛇肉、驢肉,他們也是不吃的。是以大家認為的回民隻是不吃豬肉,這也是一種誤解。

四、被誤解的漢族

作為人口占比最大的漢族,貌似對飲食沒有什麼禁忌,但是實際上,漢族在很長一段時間,不吃牛肉。

回族不吃豬肉,滿族不吃狗肉,那漢族不吃啥肉?很多人卻淡忘了

(正在耕種的耕牛)

早在西周的時候,《禮記》裡就有明确規定,諸侯不能随意宰殺牛。上層階級尚且有禁牛令,底層群眾就更不能随便宰牛了。

這時禁牛令的産生主要和當時低下的生産力有關。漢族的主要食物是小麥和水稻,這些都需要大量的勞動投入。而當時的生産工具并不發達,于是人就成了耕種的主要勞動力。

後來人們馴養了牛,發現牛在耕種方面有很大的潛力。一頭健壯的耕牛甚至可以伴随一代人的成長,影響一個家庭的興衰。是以,古時的統治者為了提高農産量,就會明文規定,禁止宰殺牛。

此外,随着統治者對禁牛令的加持,能夠被宰殺的牛就越來越少,牛肉價格也就越來越貴,長此以往,漢族也就慢慢地不吃牛肉了。

後來,随着生産力的不斷發展,禁牛令也迎來了放松的日子。

回族不吃豬肉,滿族不吃狗肉,那漢族不吃啥肉?很多人卻淡忘了

(戰馬)

現在有關禁牛令的記載,可以一直追溯到宋朝。《宋刑統》裡還有規定,私自屠殺牛,判刑一年半。

在後來的《水浒傳》裡,我們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大俠往店裡一坐,擡手招呼店小二來兩斤牛肉、一壺好酒。我們都知道,作者施耐庵是明朝人,他寫的故事是發生在宋朝的,可見明朝的時候,已經逐漸放開了禁牛令。

這個轉變是和綜合國力息息相關的。随着生産力不斷提升,統治者們的政治主張也由國家穩定變成了對外擴張。此時,他們開始放棄禁牛令,推行對維持擴張更有利的禁馬令。

回族不吃豬肉,滿族不吃狗肉,那漢族不吃啥肉?很多人卻淡忘了

(食物搭配)

而現在,随着物質生活不斷地提高,人們對于飲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家不僅注意葷素搭配,還注意營養均衡,牛肉就成了經常上桌的一道家常菜,而禁牛令就成了曆史裡的一道記憶。

當然,即使是文化大融合的現在,漢族也不是什麼都不忌口,各個地區的漢族都保留着自己獨特飲的食習慣。

比如,号稱能吃福建人的廣東人,他們是不吃辣的;資深的南京人,他們是不吃鯉魚的;海南的小夥伴,是不吃豬頭和雞爪的。

是以,大家普遍認為的漢族沒有飲食禁忌,也是對漢族的一個誤解。

回族不吃豬肉,滿族不吃狗肉,那漢族不吃啥肉?很多人卻淡忘了

(各個民族大融合)

中國民族衆多,曆史悠長,每一個民族飲食習慣的形成都有其獨特的曆史條件和人文因素。

随着技術水準的不斷發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很多民族已經不像之前那樣,把某種食物當做不能觸碰的禁忌,他們甚至還可以和其他民族一起同桌而食,相談甚歡。

回族不吃豬肉,滿族不吃狗肉,那漢族不吃啥肉?很多人卻淡忘了

(文化傳承)

但是,我們還是要尊重各個民族流傳下來的飲食習慣,就像尊重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一樣。

畢竟,隻有我們自己珍視自己的文化,并将它潛心地傳承下去,其他國家才沒有那麼容易進行文化入侵,我們的文化也就不會那麼輕易地被别人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