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UE實踐筆記:KJ法在使用者研究中的應用

去年偶爾看到一篇将KJ法在UX界應用的文章,于是在後續兩個項目中嘗試使用了一下。下面結合兩個執行個體,介紹這種好記又好用的方法。

一. KJ法簡介

KJ法又名親和圖法,是日本人類學家川喜田二郎所發明。人類學家在田野調查中(所謂實地調研或人種志調研)會收集到大量相對零散的事實,如何對這些定性的素材進行有效的比較和分類、識别規律,進而建立假說或發展理論 呢?KJ法最原始的核心就在于解決這一問題。也正是以,它十分适合用于UDC流程中的需求探索階段。

後期,川喜田二郎将KJ法與頭腦風暴法結合,使該方法廣泛應用在企業管理上。它的核心思想是:

  • 使持有不同意見的組織成員(如不同部門、不同級别)迅速将一些主觀、定性的議題歸納整理、達成一緻,并決定優先級;
  • 促及成員之間的了解,互相啟發,進而更有效地進行合作

該方法還常被用于全面品質管理,在此就不贅述了。本文主要探讨KJ法在使用者研究領域的兩種可利用形式。

二. KJ 之 親和圖 法

親和圖法是對原始素材進行自下而上 (bottom- up)地歸類總結的方法。在UCD流程的需求探索階段,我們往往通過實地調研或深訪收集到不同使用者的大量行為/需求/痛點/期望/特征等原始素材。通過将 這些原始素材逐一細化成親和點,然後把親和點分組整理構成親和圖,有助于項目組從整體上更好地了解使用者和他們的需求,繼而明确核心體驗、激發設計創意。

目前尚未将親和圖法用于實踐,以下介紹主要譯自“Rapid contextual design ”一書第八章“Building an Affinity Diagram”(建立親和圖)和第十章“Walking the Affinity”(周遊親和圖)。

基本步驟

Step1:制作親和點(黃色便利貼)

将所 有原始素材分解為一個親和點,寫/列印在黃色 便利貼上。一張便利貼隻 有一個親和點,并附有使用者編号。例如,某張便利貼上可能寫着“U1-我喜歡把購物車當收藏夾用”。每次可能會有幾百張黃色便利貼。除此之外,還需要把使用者U1……Un的背景資料都列印出來準備在現場。

Step2: 初步分組

找一面大牆,将便利貼(親和點)逐一貼到牆上,反映同一個問題的便利貼排在同一列。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者(少至2人,多 至7、8人)可以随意移動任意便利貼,無需進行讨論。具體操作細節、規則見書。

Step3:貼上藍色便利貼

确 認基礎分組是妥當之後,為每組賦予一張藍色 便利貼并貼在每組黃貼 頂上,上 面寫着對這組内容的總結。例如:

藍色 便利貼:“購物車對我來說有多種 使用方法”。

 黃色 便利貼1:“U1-我喜歡把購物 車當收藏夾用”

 黃色 便利貼2:“U4-購物車友善 我計算在某家店已經買了總額多少錢的東西”

這隻是一個瞎掰的例子,撰寫藍色 便利貼有很多注意事項,在此不贅述。有兩個基本點要記住: (1)一定要用第一人稱來寫!(2)每張藍色便利貼的内容本身不可再細分,便利貼之間無交集

Step4:貼上粉色便利貼與綠色便利 貼

粉色 便利貼是對藍色 便利貼的進一步總結,它們應能反映出某個主題。以此類推,而最後的綠色 便利貼,則是最高層次的總結。下圖展示了一個完成的親和圖

UE實踐筆記:KJ法在使用者研究中的應用

photo credit:passionforusability.net

Step5:周遊親和圖

至此,請項目組成員共同參與,以自上而下 的方式遍 曆親和圖(恰恰與建立親和圖時相反),進而掌握全局、識别設計機會。可以将針對某個層級某張便利貼的想法(design idea)寫在第四種顔色的便利貼上,并辨別清楚。如“DI:将收藏家與購物車打通”。

Step6:将親和圖電子化,作為記錄

有 不少親和圖軟體,可以将牆上的便利貼記錄下來。那為什麼不一開始就用電子版?正如介紹KJ法時所述,KJ的核心在于互動。制作實體親和圖時,可以由項目組不同角色的人員共同參與、感受,還能通過具象的周遊,更好地确定問題和機會。這個過程才是最有價值的部分。

小結 :在實際操作中,做一張好的親和圖并不容易,取決于親和點的個數以及主持人的把握能力。“Rapid contextual design ”一書有非常詳細的介紹~~~

三. KJ 之 頭腦風暴

如前所述,KJ法的精華在于能幫助持不同意見者迅速達成一緻、更好地了解不彼此的關注點。利用這種思想, 筆者進行過兩個調研,在詳細介紹前,先簡單說一下方法流程,然後通過執行個體來更好地說明。

Step1:确定焦點問題

明 确本次讨論會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一輪隻能有一個核心問題,每次讨論可以有兩三輪。

Step2:召集與會者

這 些人可以來自不同團隊或承擔不同角色(如客戶、設計師、開發、PD等),這也是KJ法的特色之一。當然,同一個團隊内讨論也沒問題。

Step3: 将觀點寫在便利貼上

圍繞焦點問題,與會衆人将自己的觀點寫在便利貼上。每張便利貼寫一條,盡可能多寫,把想到的都寫上。這一步與 頭腦風暴類似,隻是大家不用說的用寫的,各不幹擾。

Step4:将便利貼貼在牆上

請與會者以随機的順 序将便利貼貼在牆上。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看到别人的觀點受到啟發,允許補充新觀點再貼上去。

Step5:對便利貼分組

當 觀點收集完畢,主持人請與會者集體對牆上的便利貼進行分類,将便利貼移動、聚內建一個個組。與會者可以通過讨論達成一緻(也有人認為此時應避免讨論,這可 根據具體應用場景而定。不過分組的确是比較複雜的一個步驟,需要主持人在現場進行良好的控制)。

Step6:為分組命名、編号

請 與會者用名詞為每個組命名,并把組名寫在另一個顔色的便利貼上,貼到每組上方。如果在命名過程中發現有些組可被拆分,可考慮拆分。通過讨論達成一緻。

Step7: 為最重要的分組投票

與會者分别在紙上寫下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三組。此時主持人重複焦點問題,強調要選出針對該問題最重要的三組内 容。然後請與會者對三個組排序,排序後,将三張寫有X的便利貼貼到最重要的組旁邊,兩張寫有X的便利貼貼到次重要的組旁邊,一張貼到次次重要的組旁邊。

Step8: 排序

将X最多的組提出來,讨論組内各項的排序。

以上是KJ法的基本流程,下 面通過兩個例子來說明。

例1:菜單設計規範讨論

在我的淘寶-賣家中心的改版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需要評估采用橫式或豎式菜單更好。由于菜單項很多(30+),開發高保真菜單原型較困難,于是使用專家紙原型測試+評估的研究方式。調研當日的具體流 程和目的是:

(1)紙原型測試:在專家評估前,通過使用兩個版本的紙原型完成任務,更感性地體會兩種方式的使用體驗;

(2)KJ法讨論菜 單設計規範:在有了一定感性認識後,為使評估更有針對性,通過一輪KJ,由參與設計師讨論得出菜單設計的規範,作為後續評估的切入點。這樣既能避免專家評 估陷入漫無邊際的扯談,又能使讨論更有針對性,而不是使用泛泛的所謂設計規範、十條啟發式評估原理來評估;

(3)根據新鮮出爐的規範,對比評估兩 種方案各自的優劣。

沿用上述的KJ法流程,本例的焦點問題是:菜單的設計規範是什麼?設計師們在便利貼上寫下各自的觀點遞交給主持人。收 集完後,主持人大聲念出每一條,然後貼在白闆上。由于設計師是同一個群體,是以觀點較為聚焦,在送出便利貼的過程中已能進行分組。而且由某個觀點被不同人 提及的頻率,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出該規範的重要性。分組後,對每個組定組名,實際上是提煉規範的過程。

UE實踐筆記:KJ法在使用者研究中的應用

就這樣,迅速地總結歸納出較為清晰的設計規範,并可用 于後續的專家評估,對比橫豎菜單兩套方案。

UE實踐筆記:KJ法在使用者研究中的應用

例2:與使用者探讨産品核心體驗

在旺鋪拓展版 推出前,我們希望了解對使用者來說一個外部網店的價值是什麼,進而進行更好的推廣。我們邀約了幾位目标使用者 與設計師一起探讨這個問題,通過KJ法,使設計師的想法與使用者的想法碰撞。比如我們會發現一些之前沒有預想過的點(Step3),又通過投票環節 (Step7)發現設計師認為最有價值的點是使用者認為最次要的。

UE實踐筆記:KJ法在使用者研究中的應用

小結:KJ法 之 頭腦風暴的好處

  1. 與傳統頭腦風暴相比,能更有效地得出更系統化的結論(有層級、有優先級)
  2. 不僅能 收集意見,還能對比意見,促進溝通和互相了解
  3. 手腦并用(寫便利貼、移動便利貼),可能收集到更高品質的意見。寫比說能保證更充分的思考時間,避免了傳統焦點小組輪流侃的随意性以及互相影響性

但是,也因為涉及到動筆,最多圍繞一兩個主題進行讨論。而且整個組織過程對主持人要求 較高。

四. 最後小結

KJ 好!

延伸閱讀 :

KJ法 - MBA智庫百科

KJ法 - Wikipedia

The KJ-Technique: A Group Process for Establishing Prior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