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剿匪紀實故事:第三十集、退守鳌山寺(連載 4)

作者:小強多多
剿匪紀實故事:第三十集、退守鳌山寺(連載 4)

【夕陽斜照】

(根據曆史改編,歡迎指正!)

作者:舒青

作品簡介

一九五零年初,解放軍挺進大西南,湖南晃縣兵力空虛。良知(今涼傘鎮)汪昌仁趁機糾集一夥流氓,當起了土匪,逼反時任良知鄉長楊德莊,投靠貴州楊标還是湖南姚大榜,汪昌仁和楊德莊出現分歧,楊德莊暗地投靠姚大榜,姚大榜和芷江匪首楊永清竄進良知,成立湘黔邊區反共遊擊指揮部”。大西南剿匪結束,貴州湖南聯合剿匪,全殲汪昌仁等匪首,良知第二次解放。

作者簡介:

舒青,男,侗族,新晃縣人,1987年貴州民族大學中文學畢業,文學學士,曾在《今古傳奇》發表小說《雄雞沖情事》、《中華文學》發表小說《酸楚的愛》。

第三十集、退守鳌山寺

(4)

夜幕降臨,姚大榜和楊永清帶着土匪來到鳌山對河的小村莊,一時間沒有船隻過河,又不了解村子裡的情況,河灘上,楊永清和姚大榜望着晚霞下波濤滾滾的龍鳌河發愁。楊殿軍說就在這裡過夜,不會有追兵的。

楊永清點點頭,廖飛趕緊到村裡安排,嚴管村子居民,不準進出。村子不大,二十幾戶人家,因靠龍鳌河經商,又有地種,人們都很富裕。

楊永清覺得這裡是鳌山通往晃縣、玉屏、萬山的必經之路,又有河為屏障,進可攻退可守,打算将這裡作為一個據點。他找來保長了解情況,保長六十多歲了,見這麼多人到來,又是前些日子打敗鳌山土匪的姚大榜,他十分高興,找來幾個打魚大戶,弄來二百多斤魚,在祠堂裡開席吃飯。

已是一天沒有吃飯的土匪,狼吞虎咽,酒後髒話連篇,土匪習性漸漸露出。村民越看越不帶勁,簡直就像一夥土匪,私下議論他們的來頭。

保長又想,姚大榜連五縣都對付不了的土匪都能除掉了,這樣一個小小村莊哪是他們的對手,告誡村民不要招惹他們,各家各戶關門休息,以求平安。

楊永清和姚大榜住在一個地主家,楊殿軍、富林麻子帶一支土匪保護。牙生矮子和張成信帶一支土匪在來村子的路口防守,廖飛挨家挨戶搜尋船隻,姚應銀帶一支土匪守住碼頭和船隻,準備第二天一早過河。

地主家客房裡,楊永清詢問河流上下遊的情況,地主故作鎮靜地介紹:河水發源于石阡、江口、岑鞏三縣交界的朝陽坡西北,因繞着龍鳌山向東南流淌,故稱之龍鳌河。流經岑鞏的凱本、羊橋、和水尾三個鄉鎮,經舞水,注入沅水,全長三十九點七公裡,屬沅江水系,是一條古商道,常有土匪搶劫過往船商······

“砰、砰、砰!”河邊傳來一陣槍聲,楊永清急忙要警衛員喊來楊崇振和楊殿軍詢問情況,楊殿軍說對河過來幾艘船,向我們開槍。

正當楊永清站在河岸遠望鳌山時,鳌山上放哨的土匪也在觀察河岸,發現大隊人馬來到村莊定住下來,哨兵立即向姚應金和蔡和根報告。

蔡和根認為是楊崇振帶姚大榜和楊永清來投奔他們,晃縣的局勢也不很穩定,上次這麼多人打縣城解放軍毫發未損,姚大榜還被攆上石頭寨,芷江已經解放,号稱湘西王的楊永清也逃到石頭寨,他們常在龍溪口和晃縣縣城作惡作劇,解放軍是不會放過他們的,現在情況如何?

姚應金說楊永清他們一向是走到哪裡都是雁過拔毛,對河的部隊秋毫無犯,村裡雞不叫犬不吠,老百姓安居樂業,晚上村莊平靜,并不像搶劫的土匪,倒像來圍剿鳌山土匪的武工隊和民兵。姚應金在鳌山腳和龍鳌河上鳌山的各路口布置崗哨,增派人手,其他土匪進入戰備狀态。

淩晨,見村莊還是平平靜靜,蔡和根更加懷疑,決定來個先下手為強,由姚應金帶着一個土匪分隊進攻。

槍聲驚醒了夢中的姚大榜,他急忙起床掏槍來到河岸,見幾艘漁船開過來,他立即要楊崇振報告楊永清,楊永清立即來到河岸上。他一向是甯可他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他,立即指令楊殿軍和疤子連長、富林麻子各帶一隊土匪攔截,兩邊船在河中心相遇,楊殿軍、疤子連長和富林麻子急忙開槍還擊。

雙方交戰,子彈打在水裡船上,河水激起浪花,船上很多人被打死落下河去,受傷的土匪趁機躺在船艙裡。蔡和根見姚應金招架不住,派了五船人增援,将楊殿軍、疤子連長和富林麻子分割開來,四面圍攻。姚大榜大喊船上的人不要慌,我馬上派人增援。見有兩船土匪增援,蔡和根分兩船人還擊。

天漸漸亮了,姚應金從晨光中看見和岸上的楊永清和姚大榜,知道是自己人對打,立即叫大家停下來,并上岸迎接。看着河裡的屍體和船上、岸上的傷兵,大家無言以對,隻好找來村裡的土醫治傷。

楊永清知道槍聲一定驚動了周圍武工隊和民兵,他們一定很快增援。立即把土匪轉移到河對面。水尾和羊橋兩個區政府聽到槍聲,以為是土匪搶劫村寨,不約而同地派武工隊、民兵增援。來到河岸,土匪已經過河,見村裡人無傷亡,财物沒有損失,就回去了。

楊永清和姚大榜帶着土匪來到鳌山腳,楊永清仰望鳌山眼花,和傷員住在腳庵,姚大榜和姚應金、蔡和根來到鳌山頂峰鳌山寺。鳌山位于岑鞏縣龍鳌裡(今水尾鎮)東北部臘岩、長坪二村境内,因二蹲巨石形似鳌魚,栩栩如生而得名。

佛教于西漢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傳入中國,唐代傳入貴州。唐代中期,中央王朝因抗擊南诏,朝廷招募一批北方大姓入黔定居,這些外籍移民多來自佛教繁盛之地,入黔定居後興建寺廟。

鳌山寺位于鳌山主峰,海拔九百二十餘米,建立于唐朝天寶年間(742- -756) ,是清代思州府(今岑鞏縣)四大名寺(鳌山寺、天時、峨山寺、回龍寺)之一。

傳說武則天的孫子李隆基身患打”打擺子”(瘧疾)的重病,滿朝禦醫無人能治,朝廷隻好诏告天下:有能治愈皇帝重疾者,賞賜黃金萬兩、良田千頃、烏紗帽一頂,遠離長安數千裡的思州鳌山寺的住持禅師通慧聽聞此事,即來到思州城下,揭了皇榜,即由官府人員護送至京城長安。朝廷見來者是一個邊蠻之地的和尚,瞧不 上眼,信不過,為防意外,即令手持兵器的鐵甲,武士押至玄宗皇帝病榻前,給通慧兩種選擇:治好皇上的病,即榮華富貴;治不好皇上的病,就隻有下油鍋!

通慧面不改色,緩步趨至宗皇帝的病榻前,伸手把了把皇帝的脈,輕聲說道:“皇上之疾,并無大礙。”然後,把在鳌山上采下的草藥搗爛,往皇帝的靜脈上一敷,再和藥煎成湯水讓皇帝服下,不到三個時辰,皇帝從昏迷中蘇醒過來。

不久,龍體大愈,唐玄宗龍顔大悅,準備為通慧加官晉爵,但通慧禅師卻婉言謝絕,什麼都不要,隻求皇帝恩準早日回歸思州鳌山寺。皇帝感動萬分,即令發龍鳳大轎鳴鑼開道護送通慧直至鳌寺中,并下诏撥款将鳌山寺擴容改造,建成氣勢恢宏的主寺,圍繞鳌山寺配套建設四十八座腳庵,規定鳌山寺今後一切用度,全由腳庵供奉,從此,鳌山寺及通慧禅師聲播九州,名揚宇内。

民國時期,匪首畢玉清霸占了鳌山寺為匪穴,時逢張止爰任岑鞏縣長,于民國三十-年至三十四年之間,張止爰為保一方平安,開展了剿匪行動,匪首畢玉清被剿殺。但在被誅殺之前,畢玉清燒毀了鳌山寺,給世人留下了深深的遺憾,也有人說是民國二十六年(1937)12月21日, 被縣三區隊長楊鳳池燹毀,遺迹依稀可見。

鳌山寺總占地面積六百九十三平方米,東西牆均長三十米;北牆長二十五點二米,高五米,厚零點四米;南牆長二十一米,順山勢建造。由南登踏垛進門入寺,南石門對聯楷書: "佛典清空佛法皈依征庶彙,鳌峰挺秀鳌頭獨占荷群生。思旸黃爾亭書”。-地房基地有東西二石門通牆外。東門對聯: "動念時民安物阜 ,起心處海晏河清”;西門對聯:”是 真佛隻說家常,非名山不晉仙住”。自一地入二地是大殿,有兩路踏垛,大殿東角有一地下深井清泉供僧人遊客飲用。

大殿正中有一梯形六級踏垛登入正殿,石門對聯:“化一 劫塵緣倏焉稔步菩提路,指三生石迹久矣安居般若門”, 門上橫石匾陰刻“魚龍高升”四字及圖案,門外兩側各有一大卧石,形似鳌魚,東北角牆内又一石聳立,形如鳌魚飛躍。

正殿東牆石門依坡勢而建,門聯:“萬國九州何少濟人寶筏,四生十類許多谒我名山”。門上石橫匾銘“威靈顯應”,開山道長黃河清、文德一、楊德餘、蔣德先。光緒念五年吉立。”清光緒念五年, 即清光緒己醜十五年(1889)重修的。門下踏垛向東南延伸;正殿西門石柱對聯:“法力并西天梵淨昭然觀自在,朝宗依南海普陀相待大慈悲”。出西門入西北牆角處,有層層疊立半懸空的石峰嘹望台,遠眺梵淨,雲海缭繞萬重山,變幻莫測;向東南遠觀龍鳌河對面,一派田園風光。

下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