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攬勝“聞君作尉向江潭,吳越風煙到自谙”千年古鎮西塘的風姿

作者:葡萄架下

我走進江南千年古鎮西塘,品味着水鄉獨有的清幽月色,在小橋流水間,共賞一輪明月。酒樓,客棧,弄堂,老宅,仿佛幻燈片一樣,曆曆在目。古樸,溫婉,這些江南獨有的特色,都能在這裡欣賞到。斑駁的青石闆路,仿佛回到了遙遠的過去。古色古香的民居,仿佛遠離了城市喧嚣,回到了古樸年代。我心中的西塘鎮,地處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江浙滬三省交界處。古名斜塘,平川,距嘉善市區10公裡。是具有吳越地方文化特色的千年水鄉古鎮,也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西塘全鎮總面積83.61平方公裡,其中古鎮區面積1.04平方公裡,人口近8.6萬。西塘被譽為生活着的千年古鎮。已被列入世界曆史文化遺産預備名單,中國首批曆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A級景區。

攬勝“聞君作尉向江潭,吳越風煙到自谙”千年古鎮西塘的風姿

我們漫步西塘鎮,領落到西塘的曆史悠久,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吳越兩國的交壤之境,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2003年10月8日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共同評定的第一批中國曆史文化名鎮。2011年西塘千年古鎮列入世界曆史文化遺産預備名單,并被聯合國授予曆史文化保護傑出成就獎。西塘古鎮。粉牆黛瓦,朦胧而又舒适,仿佛一幅淡淡的水墨畫。數不清的古橋和弄堂,數不清的江南鄉愁。夢裡水鄉的味道,體驗江南美食,回味無窮。臭豆腐,豆腐花,芡實糕,數不清的江南菜肴。我們在鬧中取靜,經過一條長廊,推門,院子小小的,總共大概5個房間,以花語、花形、花香等命名。院内有個小露台,可供喝茶,在房頂吹牛皮。

攬勝“聞君作尉向江潭,吳越風煙到自谙”千年古鎮西塘的風姿

西塘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唐、宋時期就已形成村鎮。在唐開元年間建有大量村落,人們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時村落漸成規模,形成了市集;元代開始依水而市漸漸形成集鎮,商業開始繁盛起來;明清時期已經發展成為江南手工業和商業重鎮。"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築,現代的人",是對西塘最恰當不過的形容。後弦的《唐宋元明清》也是在古鎮西塘時有感而發而寫的。到了元、明朝時,西塘憑借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經濟基礎和水道之便,發展成一座繁華、富庶的大集鎮,窯業、米市、食品、制陶業等行業日益興旺。

西塘古鎮還有以提倡民族氣節,推翻封建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體為志的南社,是在孫中山上司的中國同盟會革命浪潮洶湧澎湃的激蕩下,于1909年11月在蘇州秘密成立的。南社的發起人是吳江著名詩人柳亞子,他在西塘發展南社社員18人,較為著名的有餘十眉、李鐘麒、郁佐梅、沈禹鐘、江雪塍等。南社是一個革命團體,它主要是以文字鼓吹反清革命,與同盟會互相呼應,成犄角之勢。一時京、滬、蘇、浙、湘甚至南洋等地不少報紙,都為南社社員所掌握。"欲憑文字播風雷"(柳亞子語),為反清民族民主革命大造聲勢。後來,南社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也四分五裂,但西塘的一班詩友,又組織了胥社,宗旨不變,人員不變,成為南社在西塘的延伸組織。胥社成員的詩文絕大多數保留了下來,這些詩和他們的"宗師"柳亞子在西塘留下的90首詩文一起,并且共同成為西塘的千古絕唱。

西塘地處江浙滬核心區,不僅僅是傳統白牆灰瓦,石拱小橋,樓台庭榭搖橹船,還有各種沉浸式旅遊體驗。目前西塘古鎮景區仍保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習俗,被譽為“生活着的千年古鎮”。

攬勝“聞君作尉向江潭,吳越風煙到自谙”千年古鎮西塘的風姿

我們 踏着西塘古鎮的青石闆,望着牆角蔓延着的碧綠苔藓,觸摸着斑駁古樸的牆面,沉浸在房檐上排列整齊的灰色瓦片,仿佛小巷的另一個轉角,就能碰到戴望舒筆下的江南遊子,惆怅在失望與期待間,漫步于西塘古鎮的煙雨長廊,碧波蕩漾的河水依然流淌着吳越文化的蕩氣回腸,白牆灰瓦的民居臨水入影,木樓花窗的舊居燈籠高挂,陳設質樸的商鋪也顯得安靜清幽,一切都呈現出遠離喧嚣的幽靜。徜徉在西塘古鎮,您可盡情地伫立于小橋邊,感悟小橋流水所帶來的甯靜,也可沿着水道搖起烏篷船,觀賞沿河而居的西塘人家建築,聽吳侬軟語,品煙雨長廊,悟吳越文化的靈動睿智與海納百川。

西塘是中國首批十大曆史文化名鎮之一,老鎮區内至今儲存完好的25萬平方米明清建築群,規模之大和儲存之完好是江南少有的。古老的江南水鄉風貌形成了西塘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街衢依河而建,民居臨水而築,1平方公裡的老鎮區内有27座石橋、122條古弄和千餘米長的廊棚,擁有西園、種福堂、石皮弄、根雕館、紐扣博物館、聖堂、七老爺廟、倪天增祖居等景點近20處。西塘已成為中國影視拍攝基地之一。相繼有《碟中諜3》《我的青春誰做主》《别愛我》《像霧像雨又像風》等在此取景,全年遊客突破472萬人(次)。

我們從西塘古鎮景區看到;倪宅:位于燒香港南,它是已故上海市副市長倪天增的祖居。西塘西園 :西塘西園舊址在西街計家弄内,1990年3月,在鎮西善興建了總面積16.6畝的公園,為紀念柳亞子來西園,名為"西園"。

廊棚:西塘臨河而建的沿街廊棚是一種連接配接河道與店鋪又可遮陽避雨的水鄉特有建築,西塘至今儲存着1300多米長的廊棚。石皮弄:石皮弄在西塘鎮下西街,"種福堂"西首,是夾在兩幢住宅之間的露天弄堂,建于明末清初。種福堂:種福堂位于古鎮西塘石皮弄的東側,是王家的宅第。環秀橋:環秀橋建于1581年(明代萬曆九年),它跨當年的小桐、北翠兩圩,是西塘鎮上最早的高橋。

攬勝“聞君作尉向江潭,吳越風煙到自谙”千年古鎮西塘的風姿

西街是西塘東西走向的主要街道,分上下兩段,古時候以東為上,西為下,是以有上西街和下西街之分。西街有着水鄉極為典型的街道格局,它的最小寬度僅供農民挑擔換肩,即一根扁擔的寬度。由于臨街房屋二樓以上常常還有屋檐延伸,兩兩相對的樓屋近在咫尺,擱起竹竿就可以晾衣曬被,打開窗戶就可以倚窗談心,構成一道别緻的小鎮風景。西街上景點較多自西向東的景點有:石皮弄、種福堂(王宅)、西園、中國鈕扣博物館、江南瓦當陳列館。[

塘東街是民國至解放時期西塘最為繁華的街道之一,塘東街上還有好多酒樓,以前有"借問酒家何處有,胥塘河邊處處樓"的說法。說起這條商業街不得不說說西塘的商人。有位來西塘的作者說:西塘是儒商文化與平民文化的交會點。是有一定根據的。這裡的讀書人很多,但做官的道路畢竟太窄,多數讀書人做不了官,隻好回來經商。這些人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其經商的思想也與一般的商人不同。塘東街上有一家百年老字号的藥鋪鐘介福藥店,大門上有一副對聯是這樣寫的:甯藥架滿塵,願天下無病。也就是說店家情願藥賣不出去,也不希望百姓受病痛之苦。充分反映儒家的"仁"、"和"思想。塘東街上還有源源綢布莊的舊址,1927年秋陳雲同志在"楓泾暴動"時期被國民黨追捕轉移到西塘,在布莊夥計高廷梁處住了幾日,後由高廷梁安排小船由水路去往安全的地方。

塔灣街因西面原有一寺廟名雁塔禅院,又地處市河轉彎處而得名。七老爺最後就是投身于塔灣街的雁塔灣自盡的。這一帶在明時酒樓雲集,明代有一詩人周鼎寫了一首《西塘曉市》來描寫這裡的繁華:旭日滿晴川,翩翩賈客船。千金呈百貨,跬步塞齊肩。布褐解市語,童烏識僞錢。參差魚網集,華屋竟烹鮮。塔灣街上的景點有醉園、七老爺廟等。

攬勝“聞君作尉向江潭,吳越風煙到自谙”千年古鎮西塘的風姿

漫步太湖河道中應運而生的西塘古鎮,水陸交通錯綜複雜,道路交通卻以橋梁、街弄與廊棚為主,水巷交織,河橋密布,古橋種類繁多,廊橋連綿不絕,廊棚依河而建,民居青瓦蓋頂,石橋矮矮實實,拱橋長虹卧波。令人駐足留戀的環秀橋,建于明萬曆年間,體型龐大,傲視群雄,拱體優美,跨北翠、小桐兩圩,兩側聯語妙珠,西側篆刻“往來人度水中天,上下影搖波底月”,東側篆刻“船從碧玉環中過,人步彩虹帶上行”。穿過古鎮煙火,感悟頗多,江南古鎮大多廊棚居多,但西塘規模最大;西塘街巷最多,但西街最有特點。西街弄堂長而深窄,水道網絡完善,雨天積水頓消,街面青石鋪就,民居屋槽延伸。

攬勝“聞君作尉向江潭,吳越風煙到自谙”千年古鎮西塘的風姿

經世緻用的吳越文化在西塘深深地紮根,秉承了吳越文化的創生和傳承,形成了彙通大海與包容吳越的文化體系,延襲吳越人民世代相襲的聰明才智,賦予了錦繡江南特有的柔美,熔鑄出精雅文化形式所展現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認同,使得吳越文化在西塘古鎮生根發芽。道不盡的“聞君作尉向江潭,吳越風煙到自谙”,聽不完的“我夢扁舟适吳越,長廊靜院燈如月”。就連唐代詩人李白也曾揮毫潑墨“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高樓望吳越”,還有唯美的《吳越懷古》“吳越千年奈怨何,兩宮清吹作樵歌”。漫步西塘古鎮,或茶樓品茶聽曲,或橋頭俯瞰木船,或觀賞水中倒影,或遠眺整片屋檐,或乘船悠然自得,或廊棚閑庭漫步,或品味阿婆河邊洗衣與阿公廊棚下棋的慢節奏生活。

攬勝“聞君作尉向江潭,吳越風煙到自谙”千年古鎮西塘的風姿

 據悉,目前西塘樹立起“城鎮旅遊就是旅遊城鎮”的“全域景區”概念,努力做到古鎮景區區内向區外延伸,區外向區内融合,實作西塘古鎮景區1.01平方公裡到3.03平方公裡的大突破,并通過“3+1+1”等模式的踐行,加強了景區範圍内的消防安全、治安管理等“硬實力”。漢服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載體。幾千年來,漢服一脈相承,已然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外在展現。

   令人震撼的朝代嘉年華方陣、詩情畫意的花車巡遊、壯觀恢宏的馬隊出場、精美絕倫的婚禮方陣、Q萌無比的人偶……西塘漢服文化周已連續舉辦九年,發展成了全國最具影響力的禮樂文化與漢服盛事,讓更多人對傳統的漢服文化有了更為直接和深入的了解,也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參與其中。

   今年11月,第十屆西塘漢服文化周将開幕,各種形式的漢服展示、活動将陸續開展。粉牆黛瓦之中,廣袖飄飄;小橋流水之間,衣袂搖搖,傳承了千年的華夏民族服飾之美,将在小橋流水的古鎮呈現出獨特的韻味,不妨去赴一場“穿越”千年的漢服之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