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始皇滅六國征百越,但為何沒有滅掉匈奴?

作者:沖出史界

公元前215年,在海外尋仙未果的燕人盧生怏怏而歸。

面對一臉期待的秦始皇,盧生隻好硬着頭皮獻上了一名本書,名為《錄圖書》。

自稱雖然沒有找到神仙留下的長老不老藥,卻得到了古人預測未來的谶書。

秦始皇翻開古書,上面的五個字,竟是直接把秦始皇氣了個七竅生煙。

“亡秦者,胡也。”

傳聞這就是秦始皇要對匈奴動武的起源。

秦始皇滅六國征百越,但為何沒有滅掉匈奴?

然而素來性如烈火的秦始皇,卻并沒有像先前滅中原六國,征南蠻百越一般,将匈奴徹底剿滅,這又是為什麼呢?

秦時匈奴,威脅有限

匈奴,是早期在大陸内蒙古河套地區活動的遊牧民族,自從上古堯舜之時就有記載。唐時學者虔雲有雲,“堯時曰葷粥,周時曰猃狁,秦曰匈奴。

這些遊牧部族一直垂涎中原穩定的生活和肥沃的土地,每隔一段時間都會來找麻煩,甚至影響到中原王朝的運作。

周幽王時期的烽火戲諸侯,就是猃狁及諸戎一族将周朝趕出了渭水流域,順手滅亡了西周。

秦始皇滅六國征百越,但為何沒有滅掉匈奴?

等到戰國時期,處于北方的趙燕就深受匈奴其侵擾。作為遊牧民族,放了火,搶了牛羊和勞動力就跑。

步兵追不上,騎兵來不及。居無定所,轉進如風,和後世的遊擊戰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李斯有雲,夫匈奴無城郭之居,委積之守,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匈奴的狡猾之處。

然而,當中原國家想認真收拾匈奴的時候,也并沒多艱難。

比如趙國最後的名将李牧曾讨伐過匈奴:先是佯裝不敵引誘匈奴主力前來,随後精銳突然出現殺了個出其不意,斬首十多萬,隻有單于遁走。在李牧冤死之前,匈奴不敢再來侵犯。

秦始皇滅六國征百越,但為何沒有滅掉匈奴?

此事足以可見,匈奴的軍事指揮能力和中原差距很大。要知道在前些年的長平之戰,趙國剛剛被坑殺了四十萬人啊。

而趙國本身自胡服騎射後,作戰方式是遊牧民族的強化版,秦都能輕松勝。是以說,匈奴的主動軍事威脅是有限的。

另外一方面來說,匈奴在戰國末期的主要對手,還有别的遊牧民族。史記上有雲,東胡強而月氏盛。

東胡在今天的内蒙古到遼甯的區域活動。曾向匈奴單于索讨千匹馬,甚至想要單于的妻子,這是基于實力差距的羞辱。

秦始皇滅六國征百越,但為何沒有滅掉匈奴?

月氏活動在黃河河套以西到阿爾泰山的區域,其鋒芒之甚,逼得匈奴單于把太子送到它那裡去做人質才能苟得和平。

直到漢初,這兩族才被匈奴擊敗,匈奴才更加地壯大,對中原形成了巨大的威脅。那也是後話了。

單就秦始皇時期而言,四面為敵的匈奴,并沒有非要将其擊垮的必要。

百越之戰的教訓

史書家将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歸功于南越北胡,這兩場秦帝國的大規模行動。

秦始皇滅六國征百越,但為何沒有滅掉匈奴?

不過筆者認為兩者并非是并列關系,正因為百越之戰的慘烈在先,對匈奴行動才草草收場。

說到百越,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春秋最後的霸主越國。曾經的越國,其實就是這百越的一支。他們的活動範圍,涵蓋了現今的浙江、貴州、湖南、福建、廣西、廣東等地。

越族人在楚國覆滅後,就時而侵擾往來商路,偶爾襲擊秦國的城市獲得一些生活資料。又傳說不少楚國貴族逃到百越的地盤,以圖興兵再起。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這是秦始皇必須要讓越族人臣服的緣故。

那麼另一個秦始皇攻打百越的理由,是出于奢侈品,“又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這個是不是主要原因不好說,不過對于好大喜功的秦始皇來說,這肯定也是一個加分項。

秦始皇滅六國征百越,但為何沒有滅掉匈奴?

于是,在公元前223年,秦始皇滅楚之後,就在楚地設郡置縣,為大規模的征伐作前期準備工作。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出五路大軍,按《淮南子》的說法是五十萬勁卒攻取百越之地。史稱第一次百越戰争。

起初,戰事相當的順利,東南方向也的确如此。秦軍一路長驅直入,沿路越族大多望風而降,很快就攻取了浙江和福建等地‘但是在西南方向,秦軍遭遇了當地的越族人激烈的抵抗。

秦軍陷入困境的最大原因莫過于環境之惡劣。古代的湘桂之地,氣候炎熱,瘴氣濃郁,叢林又滿是毒蟲猛獸,并不适合人類居住。

秦始皇滅六國征百越,但為何沒有滅掉匈奴?

後人有詩為證,“一身去國六千裡,萬死投荒十二年。桂嶺瘴來雲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足以可見,當時來湘桂之地安頓的都是以流放犯人和貶谪官員為主。

越族人驚人的抵抗意志,也值得贊歎。即使他們的首領被秦軍殺死了,躲在深山裡物資困乏,與獸為伴,也沒有放棄。

越族人不斷地襲擊秦軍陣地和糧道,讓秦軍士氣愈加低落,并在公元前218年,成功殺死了秦軍主将尉屠睢。

殘部在大撤退中,又是折兵損将無數,總算是退到廣西的邊界作休整。越族人因為損失慘重,自是沒辦法發動進攻。兩軍進入對峙期。

秦始皇滅六國征百越,但為何沒有滅掉匈奴?

消息傳到鹹陽宮,朝野震動。所有人都沒想到人口僅僅數十萬的原始部落,竟然折損了主将,這怎麼可能?

而且計算人員的損失的時候,更是一個難以置信的數字。《淮南子》的評價為“伏屍流血數十萬。”

這個數字固然是包括了傷者和群眾,卻足以證明戰事之慘烈。

休戰期間,秦朝采取了大規模的移民戍邊以及挖通溝渠要道的方式來解決交通運輸和人口匮乏的問題。

前214年,準備充足的秦軍發動了第二次戰争,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對百越的征服。

秦始皇滅六國征百越,但為何沒有滅掉匈奴?

前後曆時五年。然而縱觀全局,秦朝在百越戰争期間長年動用人力50萬及以上,還有這期間損耗的大小物資。

持續五年的消耗,和對匈奴行動一樣,秦帝國的國庫受到了嚴重的損耗。

雖然說後期随着移民屯田政策的推進,以及大量商人的湧入,挽回了一些經濟價值,但是相比前期的投入而言,顯得有些不值一提了。

可是另一方面,正因為百越戰争的不利,緻使秦對匈奴沒有将戰争進行到底。

同時,移民屯田的政策也在北方沿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後續對匈奴的淺嘗辄止,可以說是基于百越戰争的教訓吧。

秦始皇滅六國征百越,但為何沒有滅掉匈奴?

北上匈奴的利與弊

那麼,對于匈奴的處理,秦始皇的本意并非是消滅它,而是驅趕他們到更遠的北方,建立一個隔離秦國首都鹹陽和北方遊牧民族的緩沖帶。

公元前215年,秦名将蒙恬率軍三十萬出征,占領了黃河河套以南的地區,後續擴充到了陰山等地,基本完成了戰略目标。

匈奴四海為家,可以随時向北遷徙。當他們逃得足夠遠的時候,秦軍隻能停止追擊。

戰事結束後,秦始皇繼續他的移民政策:将國内的老百姓,以封爵、榮谥等方式,拉到邊境來開墾荒地。

秦始皇滅六國征百越,但為何沒有滅掉匈奴?

與此同時,為了防止匈奴随時侵擾南下,秦始皇讓蒙恬做了一件後世功過争議最大的一件事情:修築長城。

秦朝的長城,是基于趙燕的長城改建并新修築河套一段而來的。在百越戰争結束的前214年,正式開始建造這一“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的 “萬裡長城”。

修築長城對于秦朝來說,負面的影響居多。

和曆史上所有其他的奇觀建築一樣,這一工程前後動員了四十萬的勞工,以及長期駐紮的三十萬的将士。

時間上,則是持續到前210年,大将蒙恬被賜死之後才終止。

秦始皇滅六國征百越,但為何沒有滅掉匈奴?

判死一身歸大塊,誤人百歲是長城。孟姜女的典故,足以證明秦時百姓生活的朝不保夕。

再加上,秦朝境内原六國一直有反抗之聲。在這嚴徭苛政的推動下,一旦秦始皇去世,秦政權必然搖搖欲墜。

後世統治者以此為警醒,“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那麼正面看待的話,這一工程功在千秋。秦雖短,福澤後世。

從戰略意義上,中原王朝再也懼怕外來遊擊部隊尤其是騎兵地入侵。即使一兩個關口失守,其他關口如同圍牆一般會吃掉這支陷進去的部隊,切斷後續的不給。

千年來我們華夏民族面臨外族入侵的時候,由此多了一道可靠的壁壘。其厚實程度了,甚至能經受火藥的檢驗。

秦始皇滅六國征百越,但為何沒有滅掉匈奴?

最後長城本身所凝聚的工藝技術,促進了早期的建築學和材料學的發展,讓後人驚歎不已。

不過秦始皇以及秦王朝本身,并沒怎麼享受到什麼好處,反而成為了千夫所指的對象。

如果秦始皇知道自己的王朝将是以崩塌,會不會就此改變主意呢?這,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繼承者

總而言之,秦朝的滅亡,在對匈奴的戰事中可以看出端倪。

固然秦始皇沒有擴大戰争,然而他後續采取的政策,并沒有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最終秦二世而亡,令後人唏噓不已。

秦始皇滅六國征百越,但為何沒有滅掉匈奴?

而征讨匈奴的使命,交給了繼承者大漢帝國。

漢在吸取了先秦的教訓上,沒有急于去消滅威脅比起秦時期更加明顯的匈奴。

文景二世的用較小代價穩住了匈奴的野心的同時,實行無為之治,讓國民很大程度上休養生息。

而在漢武帝時期,漢才得以實作兵多将廣、國庫充足的鼎盛狀态,擁有了對外征伐的資本,并最終取得了對匈奴決定性的成功。

不過站在中華民族的角度上來說,胡漢之間激烈的碰撞促進了兩者之間的交流融合。

走在今天的大街上,你說不定能偶爾取邂逅,祖先是匈奴的行人。在今天,我們都是中華文明的後繼者。

#曆史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