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一直是大陸當之無愧的龍頭酒企,擁有着悠久的釀酒曆史和頂級的釀造工藝,數年來,憑借幾代人的努力,它也成功走出國門,廣受國内外酒友的好評。
到1959年,茅台被正式定為了“國酒”,從此它更是倍受國人追捧,而且由于它的獨特性和市場稀缺性,它還慢慢擁有了社交和金融屬性。
這使得國人對這款名酒的好奇心愈發濃厚:
一款飲品是如何做到如此地位?它背後到底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于是為揭開茅台的神秘面紗,早在2000年,就有人民網的記者專門到訪了茅台内部酒廠,也正是此次采訪,為我們留下了23年前茅台酒廠工廠中的房間的原貌照片。
而近期,有一張當年的老照片,不僅重新出現在大衆視野,還引發廣泛讨論:原來曾經的茅台廠,門口還有武警專門把守!
這更是讓大家來了興趣:
茅台廠是有什麼國家機密嗎?為什麼門口還要武警專門把守呢?
然後為了解惑,小編就去查閱了大量資料,發現貴州茅台的第一任董事長季克良,曾在一次訪談中,對此問題做了簡單回答:
主要原因還是茅台酒過于珍貴,有很多人虎視眈眈,茅台酒廠雖設定的有内部保護,但威懾力不夠,于是董事長決定向上級報告,在得到了國家支援後,便有了武警的把守。
的确,自1951年國營茅台成立後,國家在其研發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釀造與生産上也下了很深的功夫,茅台也不負衆望,成功将國酒品牌發揚光大,成為一張十分有代表意義的“國家名片”。
是以為了保證茅台酒的市場穩定,以及它“物以稀為貴”的屬性,避免市場有太多“魚目混珠”的現象發生,茅台酒廠就常年有了武警把守,任何人出入都要嚴查,也不允許私自拍照,就怕有人心懷不軌,偷學造假。
然後1996年,茅台酒的釀制工藝被列為了國家機密需加以保護;2006年,其工藝還被列入大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據悉,直至2000年,茅台酒除了釀造,其餘還都是采用人海戰術,純手工制作,由此可見它的生産過程有多麼嚴苛,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嚴謹,才造就了這款馳名中外的“國酒茅台”。
是以有機會的話,茅台還是很值得一試,不過如果條件有限的話,如今随着時代的發展,市面上也不乏品質優良,酒香、口感都與茅台很相似的茅系醬酒,比如下面這款貴常春,就被衆多老酒友所認可,醬香突出,價格親民,口感很不錯。
貴常春
這款酒如今可能知名度有些不足,但成本效益會很高,幾乎沒有品牌溢價,不過這款酒名氣雖小,但并非範範之輩,釀造它的貴州貴定酒廠,1953年建立,是貴州很有名的老酒企了,還是原國營,深受當地酒友的信賴。
而此酒是1981年正式面市,然後沒幾年,它在當地就擁有了“小茅台”的稱号,因為這款酒的釀造,是老酒廠特意從茅台酒廠引入菌種制曲,并采用和茅台完全一樣的紅纓子糯高粱為原料所釀,所有酒釀成之後,開壇便有突出茅香,小酌時的口感也神似茅台,是以就是以被不少醬酒愛好者所關注,引起不小凡響。
接着酒廠改制後,它的釀制工藝還更新成了更為嚴苛的12987大曲坤沙,酒質更是再上一層樓,并于93年,成功在國際名酒節上榮獲“金獎”,名噪一時。
可惜後來因為酒廠宣傳不到位,它的名氣便一降再降,但酒質一直是出了名的好,酒體細膩,入口綿柔,入喉爽淨,餘味悠長,再加上價也不高,是以一直被衆多老酒友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