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省、鐵铉及其方孝孺的不屈

作者:南陽翟船海
王省、鐵铉及其方孝孺的不屈

以傳統的思維和理論講,道義總是在最後勝利的一方。但有些時候成敗并不關道義,譬如中國明朝建文年間,燕王朱棣發起的“靖難之役”。

建文帝對也罷錯也罷,朱棣大逆也罷小逆也罷,總之朱棣最終獲勝并一繼大統。

王省、鐵铉及其方孝孺的不屈

由最終結果看,道義似乎在朱棣一方。但“靖難之役”發生後,且不說建文帝一方以宋忠、耿炳文、瞿能、盛庸、徐輝祖等,為首的百萬“國軍”三年之久的奮力抗戰,單是看看其中幾個人的幾件事,就可知有些成敗無關道義:

教谕王省撞柱而亡。王省,江西吉水人。洪武五年,王省中鄉試舉人。抵達京師後皇帝诏免他參加會試,并指令吏部授予官職。王省則卻說父母年老,請求回家贍養雙親。

後來明太祖親自對他考查十分滿意,說應該特殊提拔。他又說自己才學淺薄,請求到地方任職。是以他被任命為浮梁(景德鎮市一帶)教谕,也就是地方負責教育的小官員。

靖難之役時,燕王朱棣的兵馬抵達濟陽,擔任濟陽教喻的王省被俘。王省英勇不屈慷慨陳詞,最後感動了北軍士兵被釋放回家。

王省、鐵铉及其方孝孺的不屈

令人意外的是,王省被放後并沒有回到家裡,而是召集了他的學生回到他的明倫學堂,為他的學生們教授了他人生的最後一課:“現在君臣本該有的道義在哪裡?我平時教了你們很多東西,但其中要義你們未必知道。今天我就告訴你們,你們所學的精髓就在學堂名字的明倫二字(明白倫理),希望諸位牢記。”說完之後撞柱而亡。

鐵铉視死如歸。鐵铉,回族,河南鄧州人。洪武年間,鐵铉由國子生被選授禮部給事中(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并監察六部糾彈官吏,正七品),後調任都督府斷事,建文初年任山東參政。

王省、鐵铉及其方孝孺的不屈

“靖難之役”發生後,鐵铉負責督運糧饷,概無拖欠。次年四月,朱棣在濟南城外大敗李景隆,随之包圍了濟南。在外地為李景隆北伐軍運送糧草的鐵铉聞知濟南危在旦夕,便“急趨濟南與盛庸歃血為盟相約死守”。

朱棣兵臨城下用箭将一封勸降書射進城内,鐵铉見信後随即效仿此法回信一封。朱棣打開一看,見是《周公輔成王論》一文。朱棣見勸降不成遂下令攻城,而鐵铉督衆矢志固守使其三月不克,于是朱棣便掘開黃河大堤引水灌城。

為了濟南百姓安危,鐵铉派人在城門上暗置千斤閘後率衆詐降。朱棣不知是計令軍士移營後退,自己高騎駿馬徑自入城受降。朱棣剛進城門,預先置于門拱上的鐵閘轟然而落,旋即砸爛了朱棣的馬頭。幸免一死的朱棣大怒,以數門大炮轟擊城池。

就在城池即将被攻破的危急時刻,鐵铉急将朱元璋畫像懸挂城頭,又親自書寫大批朱元璋神主靈牌分置垛口,“清君側”的朱棣方不再炮擊。相持之間鐵铉又出奇兵騷擾襲擊燕軍,“燕王憤甚計無所出”,濟南城得以保全。

濟南解圍後,惠文帝擢鐵铉為山東布政使加兵部尚書銜,贊理軍事協助盛庸北伐燕軍。鐵铉與盛庸合兵乘勝追擊大敗燕軍,除朱棣手下第一勇将張玉陣亡外損兵折将不可勝計。

隻因建文帝“勿使朕有殺叔父名”之聖谕,才使朱棣得以脫險奔還北平,“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複道山東” 。

朱棣奪取帝位後,回兵北上複攻濟南,并設伏兵計擒鐵铉。鐵铉見到朱棣後罵不絕口立而不跪,朱棣使其面北一顧終不可得。惱羞成怒的朱棣令人割下他的耳朵、鼻子,煮熟後塞入他口中問他“滋味如何?”

鐵铉仍不屈服并厲聲說到:“忠臣孝子的肉是甘甜的!”遂受磔刑(分裂肢體)而死。朱棣吩咐左右架起油鍋把鐵铉炸了,且怒道“活着叫你朝拜我你不肯,炸成骨頭灰你也得朝拜我!”

太監急忙用鐵棒夾着鐵铉的骨架令其轉身,沒成想油鍋裡一聲爆響,熱油從鍋裡飛濺而出燙得太監們嗷嗷亂叫。直到最後,鐵铉的骨架硬是沒有轉身!是年,鐵铉年僅三十六歲。

方孝孺被誅十族。方孝孺,甯海人。洪武十五年(1382年),方孝孺被明太祖朱元璋召見。因其舉止端莊,學問淵博,太祖稱贊其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但由于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太祖主張以猛治國,而沒有被重用。雖然如此,太祖卻有意讓方孝孺日後輔助自己的子孫,于是任命方孝孺為陝西漢中府教授。

後太祖之子蜀王椿聞其賢,聘為世子師。惠帝即位後,即遵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後讓其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

王省、鐵铉及其方孝孺的不屈

“靖難之役”中讨伐燕王的诏書檄文,全都出自方孝孺之手。燕王進京後,文武百宮多見風轉舵舉手繳械,唯方孝孺拒不變節而被捕下獄。

當時方孝孺已經是名聞天下的第一大儒,其學識品德為四海所稱頌。朱棣起兵時,其謀士姚廣孝曾對他說,城破之日方孝孺是決不會投降的,但萬萬不能殺他,否則天下讀書種子将會滅絕。

朱棣也有意借用方孝孺來收攬人心,便點頭答應。是以,當燕軍攻破南京後,朱棣屢次派人到獄中向方孝孺招降,希望由他撰寫新皇帝的即位诏書。

方孝孺堅決不從,朱棣派孝孺的學生廖镛等前去勸說,反被方孝孺痛斥一頓。

最後,朱棣強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帶孝而入,哭聲響徹大殿。

朱棣上前安慰方孝孺道:“先生不要自取憂苦,我的打算隻是想要仿效周公輔佐成王而已。”

方孝孺厲聲質問朱棣:“成王在哪裡?”

朱棣答:“他自焚而死。”

方孝孺又問:“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

朱棣說:“國家有賴于成年的君王。”

方孝孺再問:“為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強詞:“這是我們朱家的事。”并示意左右授予方孝孺紙筆:“诏示天下非你不可”。

方孝孺接過筆寫上“燕賊篡位”幾個字後,即擲筆于地。朱棣見方孝孺甯死不屈,即威脅他說:“汝不顧九族矣!”

方孝孺義無反顧地斥責說:“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怒不可遏,命人把方孝孺從嘴角直割到耳朵,孝孺滿臉是血仍怒罵不絕。最後方孝孺被打進死牢,并派人大肆搜捕方孝孺的親屬。

方孝孺的妻子鄭氏和兩個兒子上吊而死、兩個女兒投河而亡。朱棣将方孝孺九族誅盡還無法息怒,便把方孝孺的門生和朋友也算作一族予以處死。

每抓到一個都帶到方孝孺的面前,讓他看着千刀萬剮。“孝孺十族之誅,有以激之也。愈激愈殺,愈殺愈激,至于斷舌碎骨,湛宗燔墓而不顧”。

一共殺了七天,被殺者共達八百七十三人,投獄和流放充軍者更逾數千。八百多人殺完才輪到方孝孺,他被五馬分屍處死後拆散骨骸棄之。

但方孝孺在臨行刑前卻作賦曰:“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三綱易位兮四維不修。骨肉相殘兮至親為仇,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方孝孺就義時僅四十六歲,且是曆史上唯一被誅十族之人。

三個人三件事簡要一說,意在言明:道義關乎成敗,但成敗不一定來自道義!

王省、鐵铉及其方孝孺的不屈

“靖難之役”原本是一場統治階級(或者說是一個家族)内部争奪皇位的戰争。朱棣奪取了朱允炆的帝位,但奪位後仍為明朝。“靖難之役”起因是燕王朱棣對建文帝的削藩不滿,而朱棣登基後照樣削藩。

但是,一個小小的教育官員(或者說教員)卻為此撞柱而亡、一名地方參政卻為此視死如歸、一位大儒卻為此被誅十族,此乃為何?

他們成為封建統治階級内部争鬥的犧牲品,但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季羨林曾經講過:中國知識分子所傳承的文化中,其精髓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個是愛國主義,一個就是講骨氣、講氣節。

王省、鐵铉及其方孝孺的不屈

換句話說也就是在帝王将相的非正義的行為面前不低頭;另一方面,在外敵的斧钺前面不低頭,“威武不能屈”。

但自古至今,在外敵的斧钺前面不低頭者可謂多矣,而在帝王将相甚或區區主管非正義的行為面前,不低頭者則為數不多。

小小教員王省、地方官員鐵铉,及其大儒方孝孺,正是這為數不多中的幾位。他們敢于在帝王将相非正義行為面前不低頭、敢于在非道義面前挺身而出,我想當是皆源于道義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