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聊一聊:北宋滅亡時,楊家将為什麼不出來救國了?

作者:夏知觀史

#曆史開講#

提起北宋滅亡的标志,大家普遍認為是“靖康之變”,宋徽宗與宋欽宗父子被金人擄走,随之而去的還有宗室大臣、後妃等三千多人,被掠走宮廷儀仗、天下州府圖、典籍、天文儀器、樂器以及寶物等不計其數。

然而很多人都有疑慮,當年和遼國鬥得如火如荼的楊家将,怎麼等到遼國被金國取代後,為什麼反而不見其保家衛國?

其實“靖康之變”隻能說是北宋滅亡的導火索,北宋真正回天乏術的根本原因,出在自己的制度上。

聊一聊:北宋滅亡時,楊家将為什麼不出來救國了?

北宋建國

自古以來,欺負皇家孤兒寡母登上皇位的大臣不少,

便是其中之一,陳橋兵變後,趙匡胤同樣擔心手下的武将會不會也像自己一樣,受人擁護、披上黃袍終結掉自己剛剛建立的大宋。

好在趙匡胤雖是武将出身,卻總歸是富貴之人,這點他與唐太宗李世民等人差不多,自信、果敢,并沒有對功臣們有什麼逼迫的舉動,反而通過“杯酒釋兵權”給了大家一個好的歸宿,反觀劉邦、朱元璋這些出身草根的帝王,會對身邊人極為忌憚。

大氣确實是大氣,可問題依然擺在那裡,如今自己身強力壯,萬一後代出現柴家皇室那般孤兒寡母的情況,又如何能防止武将篡位呢?

于是,中國曆史上大臣職能中最大的一次反轉來了——重文輕武!

聊一聊:北宋滅亡時,楊家将為什麼不出來救國了?

中華民族向來尚武,就算是儒家看似“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思想核心,本質上卻同樣敢罵敢打。

否則當年漢武帝罷黜百家後,又怎會有衛青、霍去病這種戰神出現?怎麼會有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邁?怎麼會有傅介子“漢軍将至,勿動,動則滅國”的強硬?以及“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的霸氣?

當時的文武百官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武将東征西讨,文臣打理後勤,大家團結一緻,就拿三國時期舉例,關羽擁有着荊州軍事的絕對指揮權,文官都需要輔佐關羽;孫權拜呂蒙為都督,同樣在前線擁有絕對的權力。

然而到了宋朝,基于趙匡胤武将得國的原因,趙宋皇室對于武将掌權十分忌憚,于是從政治和兵制上,無限打壓武将,使得武将完全被文臣碾壓,甚至連作戰時的指揮權都要被文臣制約。

聊一聊:北宋滅亡時,楊家将為什麼不出來救國了?

這麼做确實有效地預防了武将造反的可能,卻也無限放大了宋軍與他國交戰地劣勢,本來自從北方掌控在少數民族手中後,宋軍就缺少戰馬培養專業的騎兵部隊,如此一來,使得有能力的将領即便能夠靠着指揮勉力一戰,都要被文臣加以幹涉。

我們經常說不要讓不專業的人指揮專業的人,北宋就是這個樣子,故而武将再怎麼想打、再怎麼有能力,都無法維持住現狀。

而文官不用拼命,自然想要保護自己的利益,而保護自己利益最快的方式就是議和,臣子天天叫嚷着要議和,皇帝哪還有心思打仗?自然而然與文臣們沆瀣一氣,都想着通過賠款的方式偏安。

當年赤壁大戰前,魯肅就曾勸說過孫權:“文臣主和,那就算曹操打過來了,他們依舊可以當臣子,可主公還能南面稱孤嗎?”很顯然,孫權明白其中的利害關系,趙宋皇室卻是個漿糊腦袋。

聊一聊:北宋滅亡時,楊家将為什麼不出來救國了?

曆史上的楊家将

如今很多影視文學作品都在描寫楊家将的忠義愛國,順帶連楊家女将都歌頌了一番,然而曆史上并沒有如此雄壯且可歌可泣的楊家将門,其中很多重要角色都是後人杜撰的。

楊業确實是真實存在的,楊延昭也是真實存在的,所謂的“七郎八虎”并沒有,甚至楊宗保都是杜撰出來的人物。

所謂的楊家将也确實分為三代,第一代正是楊業,第二代是楊延昭,第三代是楊文廣,隻有這祖孫三代,沒有其他人物的出場,也就是說,楊家并非像漢末三國時期西涼的馬家,世代鎮守邊關家大業大,全家上下都是武将。

他們家沒有這樣的基礎,那肯定影響力完全不夠,趙宋朝廷也不可能十分重視,再加上楊業原本屬于北漢陣營,北漢滅亡後才歸順趙宋,在趙宋觀念下,他終究是個武将,注定地位不高。

聊一聊:北宋滅亡時,楊家将為什麼不出來救國了?

可就算是個武将,要是有足夠的能力,也不該沒有發言權,畢竟這宋家天下就是趙氏二兄弟打下來的,莫非是因為楊業的實際水準不高?

還真不是楊業業務水準有問題,雁門關之戰,楊業率領數千旗兵繞後偷襲,一舉擊潰遼國十萬大軍,打得契丹人看到楊業的旗号就跑,雍熙三年,更是力下數城,護送三州百姓回到北宋實際控制區。

可惜每個朝代剛開始時名将層出不窮,要論打仗,開國皇帝趙匡胤自認第二,沒人敢認第一,是以楊業的功勞看起來便沒那般光彩奪目,要是他能收複燕雲十六州,定然能成為北宋的軍神。

可就算是這樣,還有不少人嫉妒楊業,就連契丹人也想通過手段從内部扳倒楊業。

聊一聊:北宋滅亡時,楊家将為什麼不出來救國了?

這種雕蟲小技,漢族自打春秋戰國時期就玩爛了,跟着哥哥打了一輩子仗的趙光義如何不曉得?隻是他也知道文臣制約武将是開國時定下的規矩,面對文臣的彈劾也不能多說什麼。

趙光義雖不能在朝堂上公開壞了規矩,卻能搞點動作,一有人彈劾楊業,宋太宗就敢把彈劾的文章直接交給楊業,表示絕對的信任,楊業一生戎馬,于陳家谷口為趙宋殒身殉國,其長子楊延朗、也就是楊延昭繼續活動在抗遼第一線。

從這裡就不難看出,文學作品與曆史史實的差距,楊延昭根本不是楊業的第六個孩子,反而是長子,楊業也有其他孩子,不過真正出名的,在軍事上有一定貢獻的隻有楊延昭。

可趙光義駕崩後,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倆的雄心壯志就沒人繼承了,後繼者越來越想偏安,正所謂“兵熊熊一個,将熊熊一窩”,皇帝不想打,下面的人跟着也不想打,能賠錢商量,幹嘛非得拼個你死我活不是?

聊一聊:北宋滅亡時,楊家将為什麼不出來救國了?

隻能說趙宋皇室想的太簡單,就别說封建社會冷兵器時代了,即便到了現在,那也是“真理隻存在于大炮射程之中”,沒有足夠的國防基礎,外交根本就是個笑話,是以遼國反反複複,不論怎樣都能從趙宋讨到好處。

好不容易宰相寇準把宋真宗騙上了戰場,士卒見到皇帝士氣大振,一掃往日頹靡,竟将遼軍擊敗,但凡宋真宗有點骨氣,趁着這大好局面,都能繼續往前推進,可人家戰後第一句話,居然是怎麼還沒有議和!

公元1044年,遼宋議和成功,此時楊家第三代楊文廣也已經四十多歲,先不論文臣都主和,就連統領百官的宰相寇準主戰,那又怎麼樣呢?前線百萬軍民的艱苦拼搏、颠沛流離,最後換來的仍舊是一份求和書。

聊一聊:北宋滅亡時,楊家将為什麼不出來救國了?

這次議和維系了幾十年,表面上給了趙宋休養生息的機會,實際上隻要趙宋的體制沒有改變,整個制度依然是“防内不防外”,于是,等到公元1074年,遼國撕毀協定,再度挑起戰事時,宋軍的戰力根本沒有改觀。

面對幾十年的和平,本就地位不及文臣的武将們更加沒有了發揮的空間,隻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楊文廣的軍事才能被宰相範仲淹欣賞,可他隻落得個給皇帝修築城牆的工作。

已經75歲的楊文廣憤懑之情難于言表,身為将門之後的楊文廣仍舊想要為大宋百姓發光發熱,隻是還沒等到宋仁宗的答複,壯志難酬的老将軍便與世長辭,楊文廣去世後,楊家再沒能挂帥出征的将才。

是以,北宋靖康之變時,楊家早就沒有了能夠領軍的人物,而且就算是有,依照宋徽宗、宋欽宗的性格,想必也不會委以重任。

聊一聊:北宋滅亡時,楊家将為什麼不出來救國了?

其實遍觀兩宋曆史,不論是士族還是百姓,都湧現出不少将才,甚至還有辛棄疾這種打起仗來不要命的文臣,但凡趙光義之後的趙宋皇室有一點血性,都能韬光養晦,最後克複中原。

想當年劉邦建立大漢時,那可是經曆了百年動蕩才穩固下來的江山,内部仍有各國貴族遺老,外部還有匈奴虎視眈眈,甚至劉邦自己有白登之圍,險些命喪匈奴手中。

可他的血性傳了下來,曆經漢文帝、漢景帝的忍辱負重、隐晦韬光,漢武帝厚積薄發,一舉蕩平匈奴勢力,徹底控制住西域。

隻能說,一方面趙宋皇室太過忽略對皇家子弟的培養,就連後主劉禅那麼不争氣的一個人,都能有北地王劉谌那般言辭激烈、殺妻殉國的兒子,趙宋的孩子一代不如一代,老天爺降下一個嶽飛都不能挽救趙宋的頹勢。

聊一聊:北宋滅亡時,楊家将為什麼不出來救國了?

另一方面,趙宋的政治體制太過“偏科”,天天提防武将造反,可真到了需要禦敵衛國的時候,武将們束手束腳還要被不懂打仗的文臣指揮,簡直令人笑掉大牙。

是以整個宋朝都沒有出現一個谥号有“武”的皇帝,能夠延續三百餘年的社稷,也是一段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