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作者:古木之的草記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文|古木之

編輯|古木之

前言:

餘華在1986年的《十八歲出門遠行》一書中嶄露頭角後,在他的許多作品中都有“父親”的身影,那個時候,“父親”、“父與子結構”還隻是他的附庸,他的父親就像是一個遊離在文字邊緣的幽靈,沒有太多的筆墨,也沒有太多的用武之地。

更多的時候,他隻是把自己當成了一個作家的思想和思想的載體。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在餘華的第二個階段(1991-1995),由于“血緣”關系在小說中占主導地位,“父”這個階段被視為餘華的“轉型”階段,在這個階段,他的“父”形象被大量地刻畫出來,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餘華于1996年完成《我膽小如鼠》後,于2005年完成《兄弟》,又一次完成了“父親”的塑造,此時,餘華已經進入了第三個時期,在這個時期,餘華把“父親”這個人物置于“中心”和“邊緣”之間,賦予了“父親”這個人物典範和标尺的含義,是對前兩個階段綜合和發展的結果。

一、論餘華小說中的“父”意象的演進趨向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餘華在三個時期所塑造的“父親”形象,各具特色,既反映了他在三個時期的創作風格,又是餘華文學思想與世界觀的演化曆程。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在《十八歲出門遠行》一書中,許多學者都在給“父親”增加新的含義,但這也證明了,“父親”這個角色,并不是一個栩栩如生的“父親”,而是一個充滿了各種符号與隐喻的符号。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而在這之前,餘華在1991年的《在細雨中呼喊》中,一口氣創作出了五個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父親”,餘華很注重對他們的刻畫,對他們的過往進行了深入的挖掘,讓這五個“父親”的形象更加真實,更加生動。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餘華已經找到了一個合适的“父親”,他也很清楚自己要表達的是什麼,從《兄弟》到《第七天》,再到《文城》,餘華的創作手法在變化,故事發生的時間在變化,他的語言在變化,但是他對“父親”的刻畫,卻始終保持着豐滿的形象。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文城》在其“父親”的家譜上又增加了三個人物:林祥福,陳永良,顧益民。

這三個人的性格都很像,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盛行的時候,也有類似的人物,比如《白鹿原》裡的鹿子霖、白嘉軒、《笨花》裡的項西,都是新時期的地主階級人物,他們都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典型的“老爺”。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将這三部作品與餘華同時期的其他兩部作品2005年宋凡平在《兄弟》中,2013年楊金彪在《第七天》中進行對比,可以看出,這三部作品與中國人心中的沉默的父愛之情更為吻合。

《文城》中将林祥福比作“垂柳”,“土地”,其實也是将“謙卑”、“沉默”與父親的“謙卑”、“沉默”結合起來,林祥福所代表的“父親”,是一種光明的色彩,掩蓋了他們的不足之處,而餘華所描繪的“父親”,則是一種“光明”的色彩,掩蓋了他們的不足之處。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餘華早年作品中的父親,都是冷漠、黑暗的,他們的行動動力,都是由一種扭曲的欲望所決定的,《難逃劫數》裡,綠珠的爸爸讓她用酸液毀掉東山的容貌,為的是讓自己的女兒能夠長期霸占東山。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現實一種》裡,大山和山崗兩個人的複仇之路,被暴力的發洩所擠占,這樣一種病态的父親,在中國古典小說裡,是無法找到的,也與傳統意義上的“父親”截然不同。在中國傳統的儒學文化裡,“父親”是一個具有責任感和責任感的符号,清朝晉英在《格言聯壁》裡寫到:“為人父母,天下至善”。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然而,餘華前期作品中的“父親”形象,往往具有悲劇與災禍的意蘊:《十八歲出門遠行》裡,“我”遵從了他的勸告,走出家門,結果遭到了農夫的搶掠與毒打;在《四月三日事件》裡,爸爸們都是外界試圖傷害“我”的一員;《難逃劫數》中,綠豆在被其父指使下毒之後,被東山殺害;《世事如煙》一書中,“神棍”的五個子女相繼離世。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在希臘傳說中,烏拉諾斯因為擔心被奪權,而把自己的孩子給吞了,是以,從符号上來看,這種父親的形象是非常“舶來品”的。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這個人物的怪異之處,也展現出了現代文學中的一些特征,餘華對這個人物的描述,依舊是一種西方的現代主義,與林祥福的形象,完全是兩個極端。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在細雨中呼喊》、《活着》、《許三觀賣血記》等幾個比較偏激的父親,雖然也有幾分荒謬,但卻是一種本土化的、中國化的荒謬,沒有了“舶來品”的味道,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充滿了倫理、親情、血緣的父愛,成為了餘華之後所有的父愛,成為了他筆下的父愛。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但是,與後期趨向完善的“父親”又有差別,雖然這個階段的“父”已經具備了“父”的觀念,許多行動也都是出于“父愛”的考慮,但是,“父”這個角色,卻總有一些個性上的瑕疵,有時候,也會對故事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比如《在細雨中呼喊》裡的“孫廣才”被“色”所迫,最後被解決掉,《活着》裡的“福貴”因嗜賭而輸得傾家蕩産,而《許三觀賣血記》裡的“許三觀”卻憑借自己的“小聰明”,把“許玉蘭”給嫁給了“許三觀”,這一系列“父”形象推進故事的方式,與《兄弟》、《第七天》、《文城》都是截然不同的。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兄弟》中,李關頭的父親雖然也是個花心大蘿蔔,但是并沒有給劇情帶來太大的影響,反而是宋凡平,憑借他對李蘭的深情和正直,将《兄弟》的劇情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類似于《第七天》中正的楊飛,為了楊金彪對他那深厚的父親之愛,而在《文城》裡,林祥福卻是憑借着自己不同凡響的執着與執着,終于找到了溪鎮,這才有了後面的劇情。其中,“父親”這個人物形象的閃光,成為小說發展的重要動力。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從《在細雨中呼喊》到《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和其他幾個人物,都是餘華所創造的父親的一環,将之前那個時代的荒誕、消極、西方化的爸爸形象串聯起來,形成了中國傳統的、積極的、完美的、正面的、傳統的父親形象,餘華所創造的父親形象,也由此而産生了前者向後者的轉變。

二、“父”形象的深層含義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從《十八歲出門遠行》至《文城》,餘華在其小說中的“父”形象的變化,其實就是在解構男權話語系統的一個過程。

中國現代的一流作家,似乎都對“十年浩劫”時期留下了深刻的回憶,阿來《天火》,閻連科《堅硬如水》,莫言《晚熟的人》,都在他們的筆下,或認真檢討,或滑稽诙諧。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在那個年代,他們都在用或認真、或滑稽的手法,對那個年代的主流話語系統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解構,這個系統又像一個“父親”一樣左右着作者的各個方面,于是,當文字系統被打破後,文學作品也多了一份宣洩的味道。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如《傷痕》盧新華,《班主任》劉心武,《綠化樹》,被壓制的感情,被壓制的想法,在這個時候都能展現出來,這種對過往的否認和否定,一度成了中國文學界的一條“金科玉律”。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從“十年浩劫”之後的文學流派和文學思想來看,“朦胧詩”、“傷疤文學”、“反思文學”、“革新文學”、“新曆史主義”、“新現實主義文學”、“先鋒文學”等等,都在不斷地否定、反思、消解着那個年代。當然,餘華也在其中,在他的前期小說中,他的父親就像是一個無形的影子,束縛着他的兒子。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在他的小說中,他們之間的沖突和沖突,都是一個巨大的隐患,稍有不慎,就可能導緻悲劇發生,與其說是父輩導緻了兒子的悲劇,不如說是父輩對兒子的一種壓迫,比如《古典愛情》中,柳生的父親雖然沒有出場,但卻被他的野心所驅使,選擇了參加科舉。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更确切地說,餘華在這個時候也開始質疑“十年災難”裡的“男權”制度,到底是不是一個真正的男權制度。雖然父權制也有一些弊端,比如權利不均衡,成員的獨立性不夠,但想要享受權利,就必須要有足夠的責任感,沒有獨立性就是被保護的代價。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就拿《活着》裡的福貴來說,他并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他輸掉了所有的财産,淪落到窮困潦倒的地步,連妻子和孩子都沒有保護好,這一點從他的表現就能看出。

不過餘華并沒有過分的指責他,而是将他所經曆的一切都給提煉了出來,最終,福貴變成了一個獨立于世俗之外的人物,他所表現的已經不是一個人了,他所表現的,就是一種精神幻想,一種中國農夫在痛苦之中,所表現出來的頑強的精神。

随着他的年紀越來越大,他的兒子也越來越大,餘華的這個想法也越來越深刻。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最後,他在《兄弟》裡塑造了一個父親的形象,一個是孫偉的父親,這兩個人物,是《兄弟》裡少有的幾個能展現出人性優點的人物。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餘華在這個時候,将這兩個人物與《兄弟》裡的父權理論進行了對比,當兩個父親都死了之後,餘華又一次推翻了十年浩劫裡不健全的父權理論,完全回到了中國的父權理論,而《第七天》裡的父親,也是如此,《文城》裡的父親,也是如此。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這個時候,餘華就把男權主義和主流思想割裂了,他摒棄了消極的東西,隻保留了積極的東西。

餘華對男權話語系統的反抗,是“詩可以怨”,而現在,“詩可以怨”則變成了“君、臣、父、子”的道德,餘華對男權話語系統的第二次解構。

結語:

淺析論餘華作品中“父”的形象

中國人的倫理道德傳統源遠流長,而在倫理道德的影響下,“父”這個角色所蘊含的獨特意蘊,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探究的問題。從父親這個形象出發,對社會、對文學進行考察,總是會有很有意思的發現,“父親”這個角色,往往能為整個文學創作定下基調。

[參考文獻]

[1]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

[2]餘華:《文城》

[3]餘華:《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