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考必背】資料庫系統原理第一章

1、(識記)資料庫基本概念:

(1)資料:描述事物的符号記錄,是用實體符号記錄下來的,可以鑒别的資訊

(2)資料庫:存放資料的倉庫,資料是按一定格式進行存儲的

(3)資料庫管理系統:建立和管理資料庫的一套軟體,介于應用程式和作業系統之間

(4)資料庫系統:在計算機中引入資料庫技術的系統

2、(識記)資料庫管理技術的發展曆程三個階段:

(1)人工管理階段:資料不儲存、應用程式管理資料、資料面向應用

用于科學計算,資料處理工作基本上依靠手工方式進行。沒有磁盤等直接儲存設備,資料知你呢個放在紙帶或卡片上。軟體方面隻有彙編語言,沒有作業系統和專門管理資料的軟體,資料處理通過批處理方式進行,運作程式後資料不儲存

(2)檔案管理階段:資料可長期儲存和專門管理的特點,提供了實體獨立性

硬體方面有磁盤、磁鼓等直接存取儲存設備。軟體方面,作業系統配備了資料管理軟體,即檔案系統。檔案系統将資料的邏輯結構和實體結構分離。應用程式隻設計資料邏輯結構,系統決定資料實體結構,實體結構改變時,程式不必修改,有了實體獨立性。

(3)資料庫系統階段:

集中管理企業資料,企業各類使用者共享資料,要消去資料備援,節省存儲空間。資料變更時,節省對多個副本的變更操作,節省計算機運算時間開銷。不會因為遺漏副本,導緻資料不一緻。要求資料有更高的獨立性,不但具有實體獨立性還要有邏輯獨立性,資料邏輯結構修改時,不影響不要求這種改變的應用程式

3、(領會)資料庫系統所具有特點

資料內建、資料共享、資料統一管理和控制、資料共享性高、資料獨立性好、減少應用程式開發與維護的工作量、資料備援小

4、(領會)簡述資料庫系統的三級模式和兩層映像的含義

模式:資料庫中全體資料的邏輯結構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使用者的公共資料視圖

内模式:對資料庫中資料實體結構和存儲方式的描述,是資料在資料庫内部的表示形式

外模式:資料庫使用者能夠看見和使用的局部資料的邏輯結構和特征的描述,是與某一應用有關的資料的邏輯表示

外模式、模式印象:定義了各個外模式與概念模式之間的印象關系,這些映像定義通常在各自的外模式中加以描述

模式、内模式映像:定義了資料庫全局邏輯結構與實體存儲之間的對應關系,這種映像通常是在模式中加以描述的

資料獨立性:

5、(識記)資料庫系統的運作與應用結構包括2種常用結構

(1)客戶、伺服器

指令行用戶端、圖形化管理工具、應用程式等稱為”用戶端“、”前台“、”表示層“

資料庫管理系統稱為”伺服器“、”背景“、”資料層“

(2)浏覽器、伺服器

用戶端細分為”表示層“、”處理層“

”表示層“是浏覽器,和使用者互動

”處理層“也稱”中間層“負責處理資料庫使用者的具體應用邏輯

6、(領會)簡述關系模型與網狀模型、層次模型的差別

層次模型:有且僅有一個節點沒有父節點,稱作根節點。其他節點有且僅有一個父節點。難以表達複雜的聯系

網狀模型:網狀結構表達實體之間的關系。是層次模型的拓展,允許節點有多個父節點,并且有一個以上的節點沒有父節點。可以友善表示實體見各種類型的聯系,既可以表示從屬關系,也可以表示資料間的交叉關系,但是結構複雜,實作的算法難以規範化

關系模型:二維表結構表示實體見聯系的模型,以二維表格形式組織資料。

優點:

關系模型是建立在嚴格的數學概念基礎上的

關系模型的概念單一,用關系表示實體間聯系。資料結構簡單、清晰,使用者易懂、易用

關系模型的存取路徑對使用者透明,有更高的資料獨立性、更好的安全保密性,簡化該程式猿資料庫開發工作

7、(領會)資料特征與資料模型組成要素

資料特征:靜态和動态兩種特征

資料模型組成要素:

資料結構:描述系統靜态特性,即資料對象的資料類型、内容、屬性以及資料對象之間的聯系

資料操作:描述系統動态特性

資料限制:描述資料結構中資料間的文法和語義關聯,包括互相制約和依存關系以及資料動态變化規則,保證資料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

8、(領會)資料模型的分類,根據抽象的層面不同,資料模型可分為如下兩類模型

概念層資料模型:資料抽象級别的最高層,目的是按使用者的觀點來對世界模組化。

邏輯層資料模型:資料抽象的中間層,描述資料整體的邏輯結構。

實體層資料模型:描述資料在存儲媒體上的組織結構,是邏輯模型的實體實作。

更多科目筆記整理:點選跳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