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機會,企業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背景簡介
這個産品的設想,主要源自老闆的判斷:仿照國外競品,快速開發,配合銷售推廣,将來一定熱賣。
之前的團隊,為了趕展會示範,草草定義好産品後,便匆匆攢出了幾套樣機。
自己當時入職沒幾天,還沒來及搞清狀況,就“被負責”了這個産品的研發。
老闆要做 + 産品已有雛形,接下來貌似很簡單:修補完善,做一個延續性的執行者。
三個階段
《硬體産品經理手冊》中,描繪了硬體産品經理成長的方向:初級 - 中級 - 進階,是逐層遞進的。
實際上,一款産品的研發,行進方向卻是相反的:進階 - 中級 - 初級,是自上而下的。
簡言之,進階綜合考慮做什麼 - 商業價值,中級思考怎麼做 - 産品定義,初級負責動手做 - 具體執行。

圖1 硬體産品經理的三個階段
最理想的情況,硬體産品經理是一個團隊,囊括以上三個等級。這樣産品的研發會相對順利些,處在初級和中級的産品經理們,也更容易得到成長。
不走運的是,我作為一名中級産品經理,恰恰遇上了最不理想的情況:無法進行進階決策,難以發揮中級作用,牢牢困在初級階段。
産品機會
一般來說,公司老闆提出的産品機會是經過多方面考慮,相對靠譜的。但産品經理絕不能一味地選擇相信,缺少自己的分析和判斷。
因為和軟體産品相比,硬體産品研發周期更長,投入更大 (如各種模型、樣機和模具),一旦方向出錯,所有投入可能都會打水漂,風險極大。
軟體産品經理更像一名設計師,其眼中的産品是一件作品;而硬體産品經理更像商人,其眼中的作品是一件商品。
圖2 産品思維 vs 商人思維
高階的硬體産品經理,會以接近老闆或創業者的思維方式,多方面的思考産品的商業價值。例如:市場、政策、供應鍊;戰略、産品矩陣;技術水準、使用者需求、投入産出比等
通常這種級别的産品經理,已經是企業合夥人或者 VP 級别的人才。畢竟,1% 的市場機會隻有 1% 的人看得見。
個人機會成本
硬體産品研發周期長,意味着作為産品經理,個人在未來2-3年内的大部分心血,都會傾注在這款産品上。
對老闆而言,新招聘來的産品經理,以後評價他對公司的價值和貢獻,也展現在這一款産品上。
如果産品的市場機會一般甚至不好,那麼即使産品做出來,也難以成為爆款,無法給公司帶來顯著利潤。
圖3 個人機會成本
産品市場機會的失敗,對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傷害,是災難級的,一定要慎之又慎!
一方面,個人對公司的價值,在兩三年的時間裡,還沒得到直接展現,則對個人以後在公司的發展極為不利;
另一方面,和負責其它産品的同僚相比,尤其是那些已成為公司現金牛的産品,是個人機會成本的一次極大浪費。
痛徹心扉的感悟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再痛徹心扉的悔恨,也換不回重新來過的機會! 往者不谏,來者可追!在此記錄下自己的感悟,希望看到的人引以為戒!
在做任何産品之前,一定先分析下市場機會:市場風險遠大于技術風險,沒見過做不出來的産品,隻見過賣不出去的産品!
借鑒《硬體産品經理手冊》,評估一款新産品的市場機會,務必要做的分析如下:
1. 宏觀分析
PEST分析法:P - 政策環境,E - 經濟環境,S - 社會環境,T - 技術環境
2. 市場分析
主要包括:需求價值,市場特點,市場規模,市場階段,市場趨勢
3. 競争分析
波特五力模型
4. 技術分析
了解技術瓶頸,慎做超前産品;
分析核心技術,建構技術壁壘
5. 商業模式
常見的盈利模式:産品盈利、生态盈利、内容盈利、服務盈利、廣告盈利
參考資料
《硬體産品經理手冊》 賈明華
《小米生态鍊戰地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