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信是怎麼成為“普信男”的?

2022年世界杯期間最出圈的廣告非海信莫屬,但“烏龍廣告”事件過後資本市場對其的不好印象似乎沒有絲毫扭轉。

2022年12月12日,A股黑色家電闆塊下跌1.66%,其中海信視像股價暴跌5.69%,跌幅居闆塊首位,近11億元市值消失。

一邊是豪邁的宣傳語“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奧維雲網資料顯示,在世界杯開賽後的第二周,海信電視在國内的全管道銷售份額達到30.09%,超過第二名12.5%,其中線上上和線下的高端市場中,海信銷售額占比分别達到31.16%和32.35%,并線上下前10的暢銷産品中占據8款。

另一邊則是海信視像尴尬的市值表現,截至2022年12月9日收盤的資料是,13倍動态PE估值,2021年468億元的營業收入規模,對應市值隻有193億元。

從2016年樂視退出電視賽道後,海信系産品的市場佔有率快速提升,但資本市場回報仍然不佳,受面闆價格上行影響,海信視像PE估值從2020年年初開始一路下滑,從30倍降到10倍左右。

諸多怪象背後,海信正在陷入某種困境——産品越做越精、份額越做越大,蛋糕卻越做越小。

海信是怎麼成為“普信男”的?

“中國第一”背後的底線

黑色家電曾經是中國的黃金賽道。

1998年,四川長虹曾以接近600億元的市值問鼎A股上市公司市值榜首位,依靠的正是35%的電視市場占有率。

時至今日,海信同樣達到了國内市場“每賣出三台電視,就有自家一台”的高市場佔有率,但市場環境早已變化。資本市場不認可黑色家電的原因是利潤低、前景不确定。

利潤水準方面,國内電視行業經曆了多次慘烈的價格戰。從1989年起,長虹通過主動降價350元的方式繞開彩電特别消費稅,打開了日系品牌壟斷的市場;到1996年,長虹再度主動挑起價格戰,旗下76種産品的最高降價幅度為18%,降價額度最高達到850元;到1999年,長虹又一次發起最高降價額1000元的價格戰,并引發行業全面應戰。

這種惡性價格戰很快發展到行業無法控制的程度。從2000年6月9日起,多家彩電企業連續多次召開峰會,會議要求電視售價不能低于某個底線。但往往在會後不久,行業“底線價”就會被擊穿。

價格戰為行業帶來的,不僅是市場佔有率的快速集中,還有品牌利潤的消失。相關資料顯示,價格戰在5年裡“吃”掉了彩電八成的售價水準。這一結果直接展現在相關企業的業務動作和财務資料中。

以四川長虹為例,長虹前總經理倪潤峰曾在1998年發動“壟斷戰略”,并大量囤積作為彩電重要元件的顯像管。這表明,頭部企業已經将彩電行業打法定義為低利潤、以量取勝,并為此做好了長期價格戰的準備。

從利潤看,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三大國産電視品牌長虹、海信、康佳的電視業務毛利率分别為16.16%、13.9%和—1.21%,而企業整體淨利率隻有0.97%、4.23%和0.34%,海信視像的淨利率相對較高是近年來鋪設高端産品及出海擴張的結果,2018年,海信視像淨利率也僅有1.56%。

事實上,由于電視行業進入門檻低,技術和産品高度同質化,價格戰已經成為行業不可避免的黑洞。企業如果不向差異化産品擴張,就無法獲得足夠利潤維持後續的投入和研發,幾乎所有玩家都在嘗試向白電及其他領域轉型。

例如,電視品牌利潤對上遊面闆價格高度敏感,而過去數次面闆價格下行周期中,多出的利潤沒有留在廠商手中,而是以産品降價的方式流向消費市場。這表明整機品牌的弱勢議價地位。以近年市場變動為例,2021年8月起面闆價格進入下行周期,随之而來的是彩電價格快速下降,奧維雲網資料顯示,國内彩電市場線上均價從2021年第三季度的2687元下降至2022年第三季度的2181元。

市場前景方面,電視行業陷入連年的市場負增長,浙商證券資料顯示,從2013年之後,彩電内銷出貨量增速快速下滑,2018年後提速尤其明顯。

複盤國内彩電市場,2009年的家電下鄉政策成為“最後的狂歡”,補貼政策讓行業迅速在下沉市場打開了空間,鄉村迅速達到戶均一台電視的規模。在政策效應減弱後,彩電市場随即進入增長停滞,背後是供給大于需求,無論城市還是鄉村戶均電視擁有量都飽和了。

而海信的市場佔有率提升,恰巧發生在國内彩電市場的“黑鐵時代”,2016年之後,随着樂視敗走彩電市場,海信的市場佔有率快速提升,最終來到全管道出貨量首位的位置。這成為海信“中國第一”的底氣來源,但口号背後,是一個缺乏想象力的市場。

即将陷入“柯達相機”困境?

海信正在面臨數位相機行業近似的市場困境。

在研究機構Techno Systems Research對2021年全球數位相機市場的調查報告中,日本企業占據了絕對領先的市場優勢。例如在以出貨量口徑統計的全球數位相機份額中,日系企業占據了94.4%,其中佳能獨占45.8%的全球市場佔有率,索尼占27%,尼康占11.3%,富士占5.9%,松下占4.4%。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市場佔有率格局高度穩定,自20世紀70年代,日企憑借價格和性能優勢從德系企業手中奪過相機市場優勢後,日系品牌便牢牢占據相機市場的核心份額。

日系品牌能夠幾乎獨占相機市場,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漫長的技術積累和專利限制,穩定的訂單支援令後發者難以介入等。

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蛋糕規模。日本相機與影像産品協會資料顯示,2011年,CIPA成員(包含佳能、索尼、尼康、富士等主要日本相機和鏡頭廠商)全球相機出貨量達到1.21億台,而到了2022年,預計出貨量隻剩785萬台,市場體量隻剩11年前的0.7%。

這場慘烈的市場萎縮背景是,智能手機極大地取代了數位相機的市場佔有率,隻有少量高端、特殊用途産品能夠存活,如微單相機等。面對急劇收縮的蛋糕,廠商很難通過産品結構高端化來收回成本,反而會考慮收縮研發、轉型手機鏡頭供應商等方式尋求生存。這也令行業内競争強度驟然提升,限制外部資本向傳統巨頭發起挑戰。

智能手機同樣沖擊了電視市場,DisplaySearch資料顯示,2010年全球電視出貨量為2.47億台,而AVC Revo資料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全球電視出貨量為1.44億台,根據TrendForce預測,2022年全球電視出貨量為2.02億台,并将創造10年來的最低紀錄。

如果相機市場是自由落體式下滑,那麼電視市場則是溫水煮青蛙式下滑。

從經濟環境看,大家電行業整體依賴房地産領域的增長。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年末,大陸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2%;貝殼研究院資料顯示,2022年國内28個主要城市的平均住房空置率為12%,超過了10%的住房供給過剩警戒線。這意味着,需要新房和新家電的潛力家庭都在減少。

在社交媒體上,電視被調侃為一種“現代人的助眠裝置”,究其原因,去中心化的個人娛樂時代取代了中心化的家庭娛樂時代,過去能凝聚家庭娛樂需求的電視,被更加個性化的智能手機取代。

以影視内容分發管道為例,使用者從關注少數電視台轉向關注不同長視訊平台;以廣告形态為例,相比移動網際網路以軟性的資訊流廣告為主的生态,智能電視仍然依賴硬性、強制觀看的開屏廣告、貼片廣告。

背後,支撐傳統電視的内容生态已經與移動網際網路生态形成代差,作為載體的電視也難免陷入沉寂。2021年,中國消費者買了3.34億部手機,隻買了3898萬台電視,此消彼長的趨勢已成事實。

海信的對策是什麼?

海信視像同樣面臨“硬體有餘、網際網路不足”的壓力。

2007年春晚有個獨幕喜劇叫《免費電話》,内容是電話廠商贈送免費電話和免費通話時間,用純廣告方式實作營收,最終把消費者“逼瘋”。

這基本概括了目前網際網路企業做電視的政策,樂視模式是個中代表——聚攏大量的版權産品等資源,在硬體端通過廣告模式變現。小米繼承了這一打法,消費者最熟知的便是小米電視的開屏廣告。好處是,網際網路電視可以用廣告收入覆寫硬體成本,2017年小米以高成本效益姿态進軍電視市場後,整個市場的價格戰硝煙再起。

海信視像的應對方法是,規避競争白熱化的市場,嘗試從新産品打開局面。

以雷射電視為例,雷射電視是以雷射器投射原色光成像的電視産品,相較傳統液晶電視,雷射電視在高分辨率、光線柔和度和使用壽命上更具優勢。

而海信無疑是國内雷射電視産品的領頭羊,從市場佔有率看,洛圖資料顯示,海信雷射電視在2021年以出貨量口徑統計的市場佔有率為43%。從2007年起,海信便進入雷射電視研發領域,并在2014年釋出首款産品。截至目前,海信已經實作雷射電視的8K顯示和全色雷射技術,這意味着電視的清晰度和色彩表現更佳,更易于消費者在家中追求私人影院級的視覺效果。

而雷射電視的隐患同樣明顯。相比傳統液晶電視,雷射電視對應的幾乎是超高端市場,目标使用者是追求極緻主機遊戲和影視效果的使用者,從價格看,受市場規模放量等因素影響,雷射電視價格從剛始發階段的5萬元左右下行至2021年的1.67萬元市場均價,但對于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這一價格仍然令他們望而生畏。

盡管在未來,随着成像晶片等關鍵零部件實作國産化,雷射電視的銷售均價有望進一步下調至萬元以下,但将同時面臨電視市場的持續萎縮和更新換代需求的縮減。從市場增速看,雷射電視已經成為目前增長最快的電視品類,但其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放量并為廠商帶來利潤增長,不确定性仍然較大。

事實上,雷射電視對高端主機遊戲、影音效果的适應能力,使其更适合高線城市白領以上階層的消費,而電視端的使用已經出現整體下沉的趨勢。B站首席營運官李旎在2021年第三季度财報會議上提到,B站移動端和TV端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使用人群差距,移動端使用者集中在高線城市,TV端使用者集中在三線以下城市,雙方的使用者重合率甚至不超過20%。對平台來說,電視能在下沉市場帶來更多的增量使用者,但對硬體廠商來說,很難指望下沉市場爆發出強勁的更新換代需求,大量淘汰已有電視換成雷射産品。

早在十幾年前,海信就将海外市場列入主要增長方向,從近年财報看,海外市場營收更是超過國内市場,成為海信視像的增長支柱。新市場空間的開辟,以及産品結構優化将在未來為海信視像帶來一定的營收和利潤增長空間。但受限于整體下行的行業趨勢,海信視像的估值困境很難反轉。“溫水煮青蛙”式萎縮的市場固然會有反彈,但不會給海信視像留出翻身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