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端訪談】A股市場将逐浪上行,把握“牛回頭”機會!專訪中信建投證券首席政策分析師陳果

作者:金融投資報

本文共2677字

閱讀完約4分鐘

金融投資報記者 張璐璇

【高端訪談】A股市場将逐浪上行,把握“牛回頭”機會!專訪中信建投證券首席政策分析師陳果

2023年年初以來,A股市場在修複預期和政策期待下表現較為強勢。目前指數是年内最高點了嗎?後市行情将如何演繹?目前是否是布局良機?未來投資機會在哪兒?

2月22日,中信建投證券在深圳召開了“2023年度春季資本市場峰會”。金融投資報記者線上專訪了中信建投證券首席政策分析師陳果。

【高端訪談】A股市場将逐浪上行,把握“牛回頭”機會!專訪中信建投證券首席政策分析師陳果

陳果

中信建投證券首席政策分析師

記者提問

A股年初收獲了一波上漲行情,您認為是哪些因素共同促成了這輪行情?

陳果:疫情快速過峰後,投資者對經濟修複的樂觀預期是驅動2023年初的上漲行情的重要因素,當下預期進入兌現,但從房地産、基建、消費等多個領域來看,目前隻是複常,還不構成複蘇。

在房地産方面,商品房銷售仍然低迷。中指研究院資料顯示,1月百強房企銷售總額同比下降31.7%,較去年同期降幅擴大8.6個百分點。1月百城建立住宅成交規模同比降幅超兩成,創近8年新低,春節後地産銷售則緩慢進入修複階段。

在基建領域,有望全年托底經濟,但或許不是主要的經濟刺激方向。預計今年二季度之後,基建投資增速或将放緩。從今年初的一些基建相關高頻資料表現來看,開工季到來後确實出現了小幅回升,但仍處于偏低水準,要證明基建的發力仍需更多的資料更新。

在消費領域,疫情之後消費複蘇被市場寄予厚望。我們認為,2023年消費有望持續複蘇,但後續節奏或将有所放緩。根據東亞經濟體的疫後修複經驗,疫情結束後的前兩個月為“快速複常”階段,兩個月後消費複蘇速度逐漸放緩。我們認為,中國居民消費可能需要等到下半年,随着經濟周期回升、居民收入預期回暖而真正複蘇。政府出台的擴大内需政策也将影響複蘇的時間和力度。

記者提問

近期市場出現震蕩調整,哪些風險因素值得關注?

陳果:目前,市場的一大擔憂在于認為中國經濟的複蘇力度較弱,基本面修複力度的不确定性壓制了股指的回升。但我們認為,目前市場事實上并無系統性風險,向下空間較為有限。

目前,中國經濟的弱勢既有人口老齡化和經濟轉型更新的大背景,也有庫存周期處于主動去庫存階段的周期性影響,但對于市場而言,最關鍵的不是經濟增長的強與弱,而是經濟景氣度變化的方向。雖然目前經濟動能不強,但政策上防疫政策放開和房地産“三支箭”出台,極大降低了經濟的不确定性,周期上已經進入主動去庫存階段末期,方向上即将迎來邊際改善。

對于市場來說,景氣變化的方向更為重要,我們預計,中國經濟在今年上半年有望完成觸底回升。從我們對經濟庫存周期的跟蹤來看,去年4月大陸進入主動去庫存階段,根據曆史上平均11個月的主動去庫存周期和有望在今年4月見底的PPI來看,我們預計,主動去庫存階段或将在今年3-5月結束,并進入被動去庫存階段。同時,居民消費也有望在疫情政策放開、收入預期穩定後進一步恢複。中國經濟有望從之前的“複常”轉向真正的“複蘇”。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或将是市場關注的下一個風險點,特别是部分地區城投債可能出現的違約和市場波動風險。在融資平台産業化轉型的過程中,由于不同地域的複雜性和實操過程中的博弈和摩擦,不排除出現小規模的信用事件和城投債市場波動風險,這可能通過影響理财産品淨值導緻贖回等方式向A股市場傳導。我們認為,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政策層将及時出手,穩定預期,對A股大機率僅是短暫沖擊。

記者提問

您認為,今年的市場行情将如何演繹?

陳果:我在中信建投證券舉辦的“2023年度春季資本市場峰會”上,作了《A股投資政策》的演講。我們認為,弱複蘇将是市場二季度乃至三季度的主基調。在此期間,通脹壓力較小,貨币政策和監管政策較為友好,基本面和政策面環境均對A股較為有利。基于此,目前指數應該還不是年内的高點。

我們團隊用2019年1月萬得全A 3170 點的底部和該月M2為基準(假設萬得全A的底部與M2成正比),計算出每月的萬得全A流動性底部,繪制成曲線(“M2折算底部——市場空間底模型”),該模型較好地契合了大底的位置。模型顯示,目前A股市場的點位并不高,處于剛剛從底部啟動的狀态,向下空間有限。中長線看,我們認為,中國股市正處于牛市的起點,市場将呈現逐浪上行趨勢,市場的回調可視作“牛回頭”,如果未來二、三季度市場回調的話,就意味着機會。

流動性方面,在熊轉牛的資金演繹過程中,不同的增量資金有着不同的入場節奏。2023年春節後,A股外資流入節奏明顯放緩,陸股通在2月3日出現了首次淨流出,融資餘額出現了觸底回升的迹象;基金發行則正在逐漸回暖。

本輪資金節奏演繹已過半,近期内資接力迹象明顯,随着經濟的複蘇,企業盈利的回升,相信去年一些回到銀行的避險資金,又會逐漸回到股市。我們可以認為,增量資金後備充足,後續居民部門超額儲蓄有望進一步進場接力,推升下一輪行情。

記者提問

2023年具體看好哪些領域的投資機會?

陳果:全國兩會即将召開,我們預計全國兩會上對GDP增速目标将設定在5%左右或5%;CPI目标值維持3%不變,考慮到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預計将設定為3%水準;貨币政策将更加關注結構性政策實施。

同時,我們預計今年産業政策的重點将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圍繞核心基礎零部件、電子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軟體等提升基礎産品品質和性能。二是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叢集融合發展,在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綠色低碳等領域将繼續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争力的先進産業叢集。三是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和平台經濟,利用數字化對傳統産業進行更新改造。

在行業配置上,綜合盈利、估值、機構配置、中期産業周期位置及供需缺口影響這五大因素,醫藥、晶片設計/消費電子、計算機、非銀金融、裝修建材/工業金屬、新能源營運/風光等方向,值得我們關注。

從資金角度看,我們建議重視主動型基金低配且景氣向上品種。結合主要産業鍊2022年第四季度機構持倉超配比例及分位,在景氣預期向上基礎上,基金配置處于2019年以來分位或2022年第四季度低配(即具備較大加倉空間)的方向,主要包括TMT、制藥/中藥、零售/旅遊、食品、電力、自動化裝置、家電、消費建材。

機關及嘉賓簡介

中信建投證券研究發展部

成立于1998年(原華夏證券研究發展部),最早的賣方研究所之一,在業内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較強的影響力。

據2022年公募基金半年報披露,中信建投證券以5.01億元的成績躍升行業第二,排名較2021年底上升兩位,總額同比增長17%。同時,在傭金席位占比方面,中信建投證券也由2021年底的4.61%增長到5.36%。目前,公司研究及銷售團隊共300餘人,深化行業覆寫和海外上市公司覆寫,目前公司研究業務分為10個研究大組、涵蓋38個研究領域。

陳果

中信建投證券董事總經理(MD)、研委會副主任、首席政策官。

複旦大學理學學士,上海交通大學金融碩士,曾任安信證券首席政策師,研究中心副總經理。因市場把握準确聞名,2020年疫情沖擊下的市場底部提出“黃金坑”與“複蘇牛”。2021年提出從茅指數到甯組合,是“甯組合”的首創者。曾多次榮獲新财富、水晶球和金牛獎中國最具價值分析師等獎項,也是A股市場最具影響力的政策分析師之一。

編輯|陳雨禾 校檢|袁鋼 稽核|何穎

本文為|金融投資報jrtzb028(微信号)|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系金妹兒

轉載須在正文開頭顯著位置

注明稿件來源及作者名,違者必究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号:51120180008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