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好歹,他叫我一聲“同志”

作者:平原公子

最近,我正在玩一款俄羅斯人做的遊戲,叫做《原子之心》。

我買這個遊戲,有以下幾個原因:

1、它裡面很多人都喊我“同志”,連機器人都喊我同志,現實中都沒有那麼多人喊我同志。

好歹,他叫我一聲“同志”

2、它有着蘇聯的味道,現在已經很少有電子遊戲可以讓人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蘇聯美學了,從氣勢磅礴的雕塑、建築、宣傳畫,到宏偉的浮空城,都在提醒我們,似乎曾經真實存在過這麼一個無産階級的“聯盟”,似乎曾經真正存在過一個試圖改變世界的“巨人”。

好歹,他叫我一聲“同志”
好歹,他叫我一聲“同志”
好歹,他叫我一聲“同志”
好歹,他叫我一聲“同志”
好歹,他叫我一聲“同志”
好歹,他叫我一聲“同志”

3、它和今天的美式、西歐主流文化不同,它不講那些狗屁“政治正确”,沒有那麼多亂七八糟的黑胖子LGBT無性别者,布爾什維克也是有人類最樸素的審美和追求的,連機器人都要豐乳肥臀,連冰箱都滿嘴騷話,這個叫做真正的“人性解放”和“自由”。

好歹,他叫我一聲“同志”
好歹,他叫我一聲“同志”
好歹,他叫我一聲“同志”

4、外網一群人在抵制這個遊戲,說你每買一份《原子之心》,就有一梭子彈打向“文明世界”,“我們呼籲(各平台)限制這款遊戲在其他國家的發行。因為這款遊戲具有‘毒性’,潛在的使用者資料收集,以及将其轉移至俄羅斯第三方的可能。此外,(玩家)購買遊戲的錢可能用于對烏克蘭發動戰争。”烏克蘭數字化轉型部副部長波尼亞科夫說道。他聲稱,《原子之心》是用被制裁俄羅斯公司和銀行的資金開發的,同時,遊戲的開發者并未“公開譴責”俄烏戰争——是以他呼籲玩家“不要理會這個遊戲”......是以我偏要買。

5、主角走上街道時候,感概道:“大家都喜氣洋洋的嘛,感覺在中國一樣”。

“你,難道去過了”?

“我哪兒沒去過?哦,中國,那好像确實沒去過”。

“說起來,3826号設施,離我們的中國盟友好像也不遠了”。

“是啊,我喜歡他們那股勁兒.......嗯,總之,聽說那是個好地方”。

“的确如此”!

這段對話,雖然是在喜氣洋洋的場景下,但依然能夠感受到一種俄羅斯人特有的哀傷情緒,想象中的蘇聯偉力磅礴,社會主義陣營生機勃勃,但現實中,蘇聯已經消失30多年了,但他們的“中國盟友”依然還在,依然還有“那股勁兒”......這段話翻譯翻譯,其實就是:“嗨,同志,您知道列甯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在哪嗎,我在地圖上找不到它”。“沒有了,再也沒有了,我們失敗了,白匪和資本家再一次騎到了我們的頭上,如果你要追随那顆紅星,去東方吧,穿越第聶伯河,翻過烏拉爾山脈,西伯利亞平原的盡頭,那裡還燃燒着星星之火”。

雖然我還沒玩幾個章節,但也能看到,“蘇式美學”隻是這個遊戲的一個噱頭,它本質上還是一個類似于《生化奇兵》的遊戲,繁瑣至極的解謎和花裡胡哨的戰鬥,才是它的樂趣所在,畢竟遊戲嘛,也就是大号奶頭樂,不要指望它能講述什麼高大上的政治和哲學。

這部遊戲看起來是披着蘇聯的皮,說了一個好萊塢的個人英雄主義的故事。

你甚至還能看到遊戲中對蘇聯體制的“反思”和嘲諷,比如那個火車機器人表現出來的“官僚主義”,那段對話簡直就是一段“蘇聯笑話”。機器人說了一大通廢話——你沒有票,是以不能乘車,你的票對不上姓名,是以不能乘車,你的票過期了,是以還是不能乘車,車站的人都死了,沒法售票了,你買不到票,是以就是不能上車,根據法律規定,隻有殘障人士和孕婦可以免票,我看不出您懷孕了,請你出示婦科醫生的證明,這是人人平等的蘇聯,作為一個合格的蘇聯公民,你不能耍特權........“但我從你的制服看出,你是在執行國家重要任務的執法人員,是以你有權免費乘車”.......

好歹,他叫我一聲“同志”
好歹,他叫我一聲“同志”
好歹,他叫我一聲“同志”
好歹,他叫我一聲“同志”
好歹,他叫我一聲“同志”
好歹,他叫我一聲“同志”
好歹,他叫我一聲“同志”

你不能說這玩意兒反思錯了,蘇聯時代确實存在大量的官僚主義和體制僵化,但今天的俄羅斯已經反思了幾十年了,天天指着蘇聯的屍體開嘲諷,欺負死人不會說話,又能怎樣呢?今天的俄羅斯比蘇聯過得好嗎?抛棄社會主義、擁抱資本主義的國家解決了腐敗、A錢、特權、官僚主義、體制僵化的問題了嗎?是以,這到底是蘇聯的問題?還是人類的問題?

我們要了解,俄羅斯本身就是建立在蘇聯解體的基礎上的,蘇聯對俄羅斯人來說,是回不去的“前朝”,可以尊重,可以懷念,但絕不能在意識形态上“回去”。他們一方面懷念蘇聯的強大,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在意識形态上否定蘇聯,這就讓俄羅斯當代的文藝作品顯得特别擰巴。

那部很好看的俄羅斯電影《布列斯特要塞》,既歌頌紅軍的英勇偉大,也抹黑了集體主義的決策機制;把蘇聯說成是完全僵化不知變通的官僚主義,他們一方面懷念蘇聯的強大和犧牲精神,一方面又抹黑蘇聯的體制和思想,其實說實話,給俄羅斯民族帶來至高榮耀的,隻有蘇聯;如果沒有蘇聯,俄羅斯也就是一個三流半封建帝國而已。他們其實已經忘記了蘇聯戰勝法西斯真正的精神核心,不是什麼勇敢,不是什麼不怕犧牲,而是共産黨人和紅軍知道為什麼而戰。

我就想反問一句,沒有蘇聯30多年了,今天的俄羅斯軍事很好嗎?

前幾年還有一部電影,叫做《絕殺慕尼黑》,講的是蘇聯籃球擊敗美國的故事,故事講得蕩氣回腸,但電影的精神依舊擰巴,一方面歌頌蘇聯時代體育運動員的偉大,另一方面又陰陽怪氣反思蘇聯體制限制了這些運動員……實際上,如果不靠當時的社會主義體制,蘇聯根本就培養不出這樣一群運動員和如此集體主義至上的一支隊伍。沒有蘇聯30多年了,今天的俄羅斯體育很強嗎?

俄羅斯的美學依然線上,但那種“解放全人類”的精神不存在了。

是以,蘇式美學的恢弘壯闊,隻是遊戲中的浮光掠影,是大廈崩塌後殘垣斷壁的曆史投影,是一代人的海市蜃樓,是一曲亡國者的《春花秋月何時了》,論真正的氣魄和胸襟,它還比不上中國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

但我依然願意花錢去買它,就沖它喊我一聲“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