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一些基于現實領域的啟發,文化人發明了烏托邦一概念——永恒和平的理想國,在那裡人人快樂。從「天下為公」的格局,到桃花源、香格裡拉、伊甸園這樣的情懷,都是我們的向往。
這些在自然界都存在。真社會性動物确實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了天下為公的思想境界。
非洲鼹鼠
典型的真社會性動物是包括所有的白蟻、所有的螞蟻、許多蜂、一些産瘿的半翅目(蚜蟲)、一種甲蟲。
哦,對了,除了"蟲族"之外,真社會性動物還包括一些生活在珊瑚、海綿堡壘裡的蝦。注意,包括上面說的這些蟲子,以及海裡的蝦在内,都是節肢動物。
脊椎動物裡,隻有非洲鼹鼠在進化中完成了這項壯舉。
非洲鼹鼠(Blesmols)與許多其他穴居哺乳動物一樣,眼睛和耳廓大大減少,它們有天鵝絨般的皮毛。
這些鼹鼠生活在複雜的洞穴系統中,不同的物種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社會性。其中的兩個物種,下圖的達馬拉蘭鼹鼠( Fukomys damarensis ) ,和大名鼎鼎的裸鼹鼠( Heterocephalus glaber ) 被認為是僅有的兩種真社會性哺乳動物——
一個群落中隻有一隻繁殖活躍的雌性,而其餘動物是不育的。
裸鼹鼠異常生育能力之謎
在真社會性的物種中,女王的長期生育能力非常重要。
衆所周知,哺乳動物的生育能力會随年齡增長而直線下降——主要是由于胚胎發育産生的消耗,以及母體有限數量的卵細胞耗盡造成的。
卵巢的功能壽命取決于有限數量的卵母細胞,而卵母細胞數量會随着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是以,生殖衰老的存在,讓哺乳動物像蜂/蟻那樣由一個女王不停生育,建構一個王國是極為匪夷所思的。
然而,裸鼹鼠女王做到了。在其平均 18 年,已知極限 37 年的壽命中,生育能力或繁殖力始終不會下降。
這基于三個進化上的奇迹:首先,核磁共振下,卵巢組織學圖像表明,裸鼹鼠原始卵泡數量異常多;其次,母體成長過程中,這些細胞中沒有多少會死亡;最後,一生之中,裸鼹鼠會持續不斷地産生更多的卵細胞。
如果我們能夠弄清楚它們是如何做到這三點的,很可能對人類自身的健康也大有幫助。
天下為公烏托邦裡,也有出逃者
裸鼹鼠女王一方面依靠強大的生育能力建設王國,另一方面,她通過荷爾蒙抑制其他女性的繁殖以維持女王地位。
當個體不再負責繁殖,延續基因這個“自私”的任務就落在了整個族群的興衰上。
在裸鼹鼠那小到幾十,大到幾百隻的群體中,群體成員分擔任務,包括挖掘隧道、照顧幼崽和收集食物。一些整天吃飽了不怎麼幹活的肥胖個體,負責在肯亞沙蟒等蛇類天敵侵入時禦敵——成為祭品,堵住通道直到蛇吃飽為止。
烏托邦有什麼缺點麼?
近親繁殖是裸鼹鼠群體中的一種常見現象。但,作為應對,裸鼹鼠也進化出了一種有趣的機制。
在被女王“洗腦”的裸鼹鼠群體成員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出逃者」——出現一些在形态、生理和行為上都與群體成員不同的個體,在出現逃離機會時積極尋求離開洞穴。
這些出逃者在巢穴中的行為,乍一看和那些整天吃飽不幹活的等着擋路喂蛇的胖子很像。
但,實際上,這些“另類”的裸鼹鼠是在為它們的旅程提前儲備大量的脂肪,并在體内積攢極高水準的促黃體激素(性激素)。它們對自己種群的成員毫無“性”趣,也對與出生洞穴中的夥伴一起合作工作不感興趣,一門心思逃去外國殖民地進行交配。
哈,聽着感覺有點過分......
寫在最後
在 2009 年《現代生物學》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裸鼹鼠中的「出逃者」,實際上肩負着促進兩個不同群體之間的個體和遺傳物質的交換。
上升到物種的角度,這幫逃走的"孫子"其實很重要。
作者感謝你的關注(-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