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假如Teradata像Nutanix那樣“退出操作”,誰來“接盤”呢?

作者:阿明觀察

【引言】:看它的選擇,是資料倉庫發展必然還是偶然呢?

假如Teradata像Nutanix那樣“退出操作”,誰來“接盤”呢?

【全球存儲觀察 | 熱點關注】前些天,将逐漸結束在中國市場直接營運的Teradata引發了業界大量關注與讨論。作為全球資料倉庫領域的絕對上司者,為什麼會退出中國市場呢?按道理說,Teradata在中國也有不少銀行、證券等垂直行業優質使用者,看到Teradata的選擇,我在想這是資料倉庫發展的必然還是偶然呢?其中的原因,我們簡單不妨梳理一下。

要找到其中的原因,需要從全球看中國市場的資料倉庫發展。

Gartner對雲資料庫管理系統(Cloud DBMS)市場的定義在于其核心功能是用于管理雲存儲資料,并且可以是公有雲或私有雲軟體系統的供應商。是以,在雲資料庫管理系統(Cloud DBMS)魔力象限中,我們可以看到公有雲廠商名字,也可以看到非公有雲廠商名字。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2020年之前,Gartner沒有明确釋出雲資料庫管理系統(Cloud DBMS)魔力象限。2020年之前推出的有:Gartner分析型資料管了解決方案(DMSA)魔力象限和Gartner事務型資料庫管理系統(OPDBMS)魔力象限。2020年正式統一為Gartner雲資料庫管理系統(Cloud DBMS)魔力象限。

假如Teradata像Nutanix那樣“退出操作”,誰來“接盤”呢?
假如Teradata像Nutanix那樣“退出操作”,誰來“接盤”呢?
假如Teradata像Nutanix那樣“退出操作”,誰來“接盤”呢?

2020年、2021年和2022年近三年來,國内廠商進入Gartner的雲資料庫管理系統(Cloud DBMS)魔力象限的主要有Alibaba Cloud、Huawei Cloud、Tencent Cloud。

但是,騰訊雲在2020年進入利基者區間,在2021年被踢出局,2022年再次入圍利基者區間。

Huawei Cloud華為雲在2020年和2021年都進入了利基者區間,隻是相比騰訊雲在利基者區間的位置來看,從雲資料庫管理系統(Cloud DBMS)魔力象限橫縱坐标來分析,這說明在市場了解、産品政策、創新能力、商業模式等前瞻性整體表現,也就是Gartner定義的坐标橫軸Completeness of Vision,以及在産品和服務能力、銷售定價、市場響應、客戶服務等整體執行力表現,也就是Gartner定義的坐标縱軸Ability to Execute,Huawei Cloud沒有騰訊雲的表現好。遺憾的是,2022年,Huawei Cloud也退出了雲資料庫管理系統(Cloud DBMS)魔力象限。

然而,Alibaba Cloud阿裡雲在2020年到2022年三年間都位于Gartner雲資料庫管理系統(Cloud DBMS)魔力象限的上司者區間,對比三年區間位置變化,大家不難發現Alibaba Cloud後面兩年比2020年的區間位置更好,可見其前瞻性、執行力都一直在進步。

當然,我們需要回到問題的重點,Teradata在Gartner的雲資料庫管理系統(Cloud DBMS)魔力象限中的近三年表現如何呢?

在Gartner的雲資料庫管理系統魔力象限(Gartner Magic Quadrant for Cloud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的年度評選中,我們可以看到2020年、2021年、2022年都有Teradata進入上司者區間的身影。

不過,仔細一點點的朋友不難看出,Teradata在雲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魔力象限中上司者區間的表現2021年明顯要比2020年和2022年要好一些,2022年基本又退步到了2020年的區間位置。

假如Teradata像Nutanix那樣“退出操作”,誰來“接盤”呢?

非常有意思的是,通過整理Teradata在2013年到2022年的十年間财報營收公開資料可以發現,2020年和2022年都比2021年營收表現弱一些,随着2022年營收向下走低,Teradata的全球戰略也似乎在發生系列改變。

此外,更有意思的是,2013到2022的十年間Teradata總營收約為220億美元,這隻是相當于Oracle甲骨文公司2022财年全年總營收424.4億美元的50%左右。

進一步分析來看,看十年的營收發展趨勢,Teradata越走越疲軟、越走越往下。這是為什麼?

阿明分析存在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以Oracle為代表的傳統資料庫巨頭,不斷豐富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RDBMS)的能力與工具集,作為成熟商業化的RDBMS近三年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Oracle Cloud也跟随公有雲時代的發展趨勢不斷強化其雲資料庫管理系統的能力,進而可以堅定與擷取更多的行業客戶;

另一方面以亞馬遜雲科技也就是AWS為代表的公有雲巨頭,将雲資料庫作為了公有雲廠商近三年來的第二增長曲線,無論從營收與利潤表現來看,雲資料庫早已成為了公有雲廠商的大殺器,可以為雲廠商獲得更多的真金白銀,進而其行業影響力大增。

兩大陣營,兩個方面的夾擊,Teradata雖然創造性地開創了資料倉庫的“高地”,也是全球資料倉庫的奠基者,但也緻使Teradata引來了其他資料庫巨頭“絞殺陣”,在全球的競争力與行業深耕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PK。

在面向大資料、商業智能(BI)、物聯網(IoT)發展的大趨勢下,Teradata赢得了屬于自己的實力和勢力,然而無論是老當益壯的Oracle甲骨文公司,還是叱咤風雲的亞馬遜雲科技AWS,都緊緊盯着,緊緊跟随資料庫發展大趨勢,站在大資料、商業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物聯網發展的大風口上,不斷地努力,在不斷變革中,找到自身與Teradata的本質差異與競争優勢。

即便後來Teradata也實作了在雲中部署或在混合環境中部署,但一個不争事實擺在了Teradata面前,它的發展不僅面臨自身定位的影響,同時也深深感受到了這兩大陣營的沖擊力。

另外,也可以看到Teradata在2022年的全年營收為17.95億美元,約合人民币123億元,與2021年同比減少6.4%,其中亞太及日本市場的整體營收為2.92億美元,約合人民币20億元,與2021年同比減少更為明顯,減少11.5%。同時與十多年前的2011年财報資料相比,減少0.86億美元,減少了約30%,Teradata亞太及日本地區2011年全年的總營收為3.78億美元,約合人民币25億元。

可見,在亞太及日本市場的營收表現,從2011年到2022年也是處于向下走的勢頭,這個區域的市場規模Teradata并沒有迅速擴大,反而在慢慢縮小。

大格局我們可以看到了,那麼從小格局來看,Teradata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到底遭遇了什麼,才讓Teradata将逐漸結束在中國市場的直接營運?

在這之前,另外一個超融合領域的奠基者Nutanix也宣布了結束在中國市場的直接營運。不過後來我沒記錯的話也就是春節期間,Nutanix确定了聯想作為其在中國的重要分銷商。

也就是說Nutanix在中國的辦公室撤掉了,但業務拓展仍然在繼續,隻是變換了銷售的方式,之前由Nutanix自己直接管理銷售營運,取而代之的是找到了本地合作夥伴來做主導銷售。在這之前聯想本來就是Nutanix長期的合作夥伴,本身一直也保持着Nutanix相關産品在聯想管道中的銷售通路。

很顯然,雙方這樣的合作也是順水推舟的結果。從此往後,聯想就負責Nutanix在中國大陸市場的銷售、市場營銷與服務支援。水到渠成,這麼說來,Nutanix在中國大陸的銷售業績也就以後融入大聯想了麼?

就Nutanix退出中國大陸市場直接營運的方式來看,Teradata即然在中國市場已經有一定數量的使用者,必然還需要維護客戶的服務支援以及日常的銷售推進。就此,業内人士分析指出,這最大的可能,Teradata或許也會采取如Nutanix相似的銷售模式,找本地化合作夥伴全權代理。

經過30多年發展,Teradata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專注于大資料分析、資料倉庫和整合營銷管了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在中國大陸市場中,Teradata占比應該也不小,雖然資料倉庫整體市場規模并不是很大。但Teradata退出去後,這部分市場确實需要填空?準确地說,應該是多少個Teradata使用者?國内最有可能替代Teradata的數倉相關廠商将會是誰?

不過,搞笑的是,我似乎看到數倉這場仗都還沒開打,某些國内廠商就已經宣告他們是赢家了。就因為Teradata從中國市場撤退了麼?

業内人士分析,目前中國真正具備生産上線完成業務替換的資料倉庫廠商應該也就兩三家,遷移至少以半年為機關。具體是哪兩三家,阿明在這裡不說估計你們也能猜出來了。

Teradata中國使用者數量雖然不多,估計不超過200家。但是,這對于一個普通科技公司而言,Teradata在中國市場每年的服務費還是比較可觀的,業内人士初步估計千萬美元不是沒有可能,這得看BYNET規模以及使用的模型。Teradata的主要元件包括解析引擎、BYNET和通路子產品處理器(AMP),BYNET屬于建構多個節點之間的内部高速互聯的核心平台。

阿明分析認為,Teradata在中國的使用者總數不多,可能與其高昂價格與落地規模有關系。Teradata屬于Shared Nothing無共享架構體系,Teradata節點、通路子產品處理器(AMP)與AMP關聯的磁盤獨立工作。銷售定位為大型資料倉庫系統,目前為止沒有傳出有發現中國使用者單機部署Teradata系統。

相對而言,Teradata軟硬體整合部署,整體費用也高,針對大規模部署更能展現Teradata價值。是以,具備這些條件的使用者範圍也就自然縮小了很多。細數一下Teradata在中國市場的使用者分類,大多都是來自于銀行、證券、營運商等垂直行業标杆型領域。

資料顯示,當初屬于美國科技上市公司NCR旗下的Teradata,在1991年被NCR收購,從90年代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也就是Teradata第一任大中華區總裁吳輔世在1997年将NCR Teradata帶入中國。

到了2007年Teradata從NCR拆分,獨立在紐約上市。要知道2005年Teradata的營收就到了15億美元,但到了十七八年後的2022年營收也不到18億美元。本來亞太與日本區域在Teradata全球占比不高,中國大陸市場占比就不用說了。也就是說Teradata在中國大陸市場摸爬滾打了25年左右,到目前能做到的市場規模也就相當于某個大型內建商的部門小組年銷售任務。

在這樣的情況下,加上三年疫情影響,以及Teradata全球戰略的調整變化,在中國市場是“退”還是“進”,對于任何一個外企老闆來說都是一道簡單的選擇題了。業内人士笑言就當為中國市場的資料倉庫人才培養做貢獻好啦。

其實,Teradata一度培養起來了中國的資料倉庫市場,值得點贊,雖然Teradata計劃在“撤退”中了,但這也是一種成功。吳輔世在回憶當年Teradata的發展經曆中,将Teradata當時發展中國市場全力以赴的戰略原則概括為三個關鍵詞:Focus聚焦、Speed速度、Leverage借勢。

Focus即:專注、專業、堅持不懈;Speed:迅速行動,超高的執行力;Leverage:統籌運用資源,鼓勵分享交流。

然而,當下來看,進退得失之間,試問:

在中國市場,假如Teradata考慮像Nutanix那樣的“退出操作”, 那麼,誰會來為Teradata的後續“接盤”呢?

- END-

歡迎文末評論補充!

【全球存儲觀察 | 阿明觀察 |科技明說】專注科技公司分析,用資料說話,帶你看懂科技。本文和作者回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