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曆史為鏡,我們可以知道興星
在人類的經驗中,你可以知道得失
當面對一個關鍵的選擇時,回顧過去,也許過去的經曆和經驗,會給啟發。
當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争爆發時,憤怒的中東石油生産大國聯合起來宣布石油禁運,因為西方站出來反對以色列。
石油禁運使石油價格在短時間内飙升了400%,直接導緻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爆發。
石油危機導緻美國GDP下降4.7%,歐洲下降3%,日本下降7%

由于缺油,美國一度推出汽油配給票,人們隻能買汽油帶票。
那是全世界的蕭條時期,包括當時的中國台灣。
一場重大危機加速了台灣的變革
經濟蕭條最直接的影響是價格飙升,商品不說,小到肥皂、味精、毛巾、塑膠玩具,都跟着大漲,人們叫苦。
1973年,台灣各地的物價平均上漲了37%以上。
當時,老江還活着,但他的健康狀況很差,常年在陽明山養病,是以解決危機的任務基本上交給了他的兒子姜景國。
蔣經國是一個務實的進步主義者,不像他父親整天反擊大陸的不切實際的夢想。
蔣經國認為,台灣如果先強強,就能回到大陸,是自強不息的問題。
他請來了時任"經濟部長"的孫雲軒,以解決物價上漲的危機。
蔣經國和孫雲國
兩人推出了一些價格穩定政策:
1、減少各級政府支出,官職人員和公務員都将過上艱苦的生活
2、一年内所有水電煤等公用事業公司均禁止漲價
3、進口小麥、大豆等糧食,政府設定指導價格向公衆出售,如果進口商賠錢,政府補貼損失。
4.限制民生基本必需品的出口,所有必要的物品必須留在台灣供人民購買。
5、打擊囤積奇數、漲價、散布謠言、盲目搶購等行為,找到抓一個。
6. 開展全國保護運動,讓婦女和兒童組織起來,傳播節儉的美德
在一段艱難的時刻,蔣經國和餐廳服務員吃了同一頓飯
但倭存和活出苦命的人生不是長久之計,老百姓跟你走的不是和你一起過苦命的生活。
開源可以省錢,靠從牙齒省錢,一兩天就可以,那麼一兩年呢?
是以,另一方面,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刺激計劃。
于是蔣經國一行起草了"台灣十大建築",通過這十大建設,更新基礎設施,在帶動産業更新的同時,最終實作了經濟騰飛的目标。
排名前十的建築是:
1、中正國際機場
2、台中港
3、蘇澳港
4、中山高速公路
5、鐵路電氣化
6、北後鐵路
7、大鋼廠
8、國際造船公司
9、石化廠
10、核電站
這"十大建築"對當時的台灣影響很大
1974年,台灣經濟增長1%,工業增長4.5%,通貨膨脹率增長48%。
僅僅兩年後
1976年,台灣經濟增長13.86%,工業增長25%,通貨膨脹率增長2.5%。
現在我們談到台灣的「十大建築」有多強大,但其實,十大建築的本質是具有獨特的「計劃經濟」特徵。
中國大陸也屬于"五年計劃",而我們經常聽到的X五年計劃、第85個計劃、1995年計劃、"十一五"、"十二五"計劃,也是大陸經濟騰飛的重要計劃。
台灣的"十大建設"與中國的"X-Five計劃"基本無異,後者是計劃經濟的核心,以科學的發展觀為導向,由政府引導,朝着經濟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像西方那樣由資本家主導。
那個時代,除了"十大建築",台灣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直接改變了台灣今天的局勢。
我們可以看到上面的"十大建築",公路、鐵路、機場、化工廠、造船廠,這還是"鐵基"集
這些事情不是說不應該做,而是不屬于未來,30年後,40年後,新技術,新技術,是未來應該投資的。
1974年1月,一直在思考台灣如何自力更生的蔣經國,找到孫雲軒的辦公室讨論這個問題。
蔣經國的行政秘書長"飛偉"也出席了會議。
蔣經國對孫雲軒和費偉說了一句理念,就是我們現在搞的是"十大建設",都是重化工業的東西,也是基礎設施的東西,那麼我們就不可能做一些新的東西,未來的東西。
但孫雲軒和費偉,一個經濟、一個行政、也不是新技術專家,一時他們一時都不知道"新技術的未來"到底是什麼。
是以費說,我有幾個很好的朋友,我們都是上海交通大學的畢業生,這個問題我可以回去找他們讨論。
于是,費薇找到了自己的老同學"方賢琪",兩人都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但經過一番商量沒談,就來了。
"我們甚至不知道未來是什麼,但我相信有人會知道,"方先生說。
菲菲問他是誰。
方先琦說:"那個人也是我們上海交通大學的校友,叫潘文元,現在在美國RCA,擔任研究室主任"
RCA是美國無線電公司,是那個時代美國電子的重要企業,曾經壟斷了美國無線電工業和廣播電視裝置的制造。
20世紀70年代,他得以在美國著名的RCA擔任研究總監,不僅收入豐厚,而且接觸到當時的尖端技術。
"飛薇"推薦"方賢琪",方賢琪也推薦"潘文元",這些人屬于上海交通大學校友
但在電話上不能說出這麼重要的事情,是以潘文遠決定回台灣談一談
豆漿店決定台灣的未來
1974年2月7日,上午7.m
"經濟部長"孫雲軒
"行政秘書長",魏飛
電信局局長方先琦
"RCA美國研究室主任",潘文元
這些人在清晨在"小鑫鑫豆漿店"喝豆漿,順便探索台灣未來30年的方向
潘文遠在豆漿店想出了一個很好的美國"科學簡報",他很清楚地告訴幾個老同學,未來的技術隻有一個方向,那就是電子領域
誰能在電子産品中掌控牛耳朵,誰就有未來。
但"電子領域"這個範圍非常大,台灣的土地是那麼的點,人才是那麼的點,不可能射鳥,必須集中力量,專注突破,在某一點上,做不可或缺的。
是以潘文遠建議台灣在IC上會更好,發展有突破。
IC電路或"內建電路"是半導體元件産品的通用術語,派生的是晶片。
有時人們無法分辨半導體,內建電路和晶片之間的差別。
例如,半導體是紙漿,內建電路是紙,晶片是一本書。
內建電路将半導體元件整合在一起
而晶片,和內建電路是集中在一起的
1974年,潘文源的豆奶店報告建議台灣發展內建電路,直接為台灣晶片代工行業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潘文遠在《豆漿店報道》中說,台灣的電子廠規模也很小,彼此比較不合作,必須動用政府軍力,會分散握緊拳頭,投入人力财力,将勞動密集型産業粗放,轉入技術密集型産業。
而這種轉變的大方向,就是"內建電路"。
聽完報道後,孫問潘文源,這項技術要到台灣紮根需要多長時間?
潘文遠:"至少五年"
孫問:"要花多少錢?""
潘先生回答說:"至少4億新台币。"
當時,石油危機導緻萬物興起,蔣經國推"十大建設"花的錢已經很大了,現在搞內建電路,還要再花400萬。
1974年有4000萬,這個數字不小。
但經過深思熟慮,孫雲軒點了點頭。
潘文源
報告發給了蔣經國,蔣經國也認可了台灣未來的科技發展方向,即"內建電路"
看到家鄉的朋友和親戚,老派朋友都決心成為一座城市,潘文遠也做出了申請提前退休的重要決定。
作為RCA在美國的研究室主任,不僅薪水豐厚,社會地位也非常高,在1970年代,台灣也比較窮,大家都夢想着去美國,你說你是美國大公司的總監,那麼我們都仰望着你。
潘建偉的提前退休申請意味着收入的急劇下降,以及在放棄手頭的所有研究後傳回台灣。
不久,台灣的《內建電路規劃草案》發表,工學研究所的電子産業研究與發展中心成立。
由海外華人組成的"美國技術咨詢小組"傳回台灣攻擊技術,但這需要美國公司的技術支援,是以潘文源的團隊向14家美國相關企業發出了技術合作邀請,希望他們能幫助台灣開發IC。
14家美國公司中有七家感興趣,但隻有三家願意向台灣提供技術援助:
通用裝置(GI),休斯,RCA
最後,台灣選擇了美國廣播公司,潘文源的老東家
會談達成一緻後,台灣團隊立即赴美簽署《內建電路技術轉讓協定》,包括後來的"聯盟強國"主席曹興成(左一)
台灣的內建電路通過從美國購買技術,學習技術,在整整十年的時間裡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1980年,台灣自認IC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麼早早的投入,這麼多年的時間投入,應該總能有一點回報。
如果你想得到回報,你必須經受住市場的考驗。
無論你的產品能否賣出,都能為台灣增加出口和經濟增長,是花十年時間開發新技術的根本目的。
于是台灣工研院"電子研發中心"決定從工研院分離出來,成立"聯合中國電子公司",開始"科技産品"。
但是成立一家公司,有一個很大的疑問,就是你是國有的還是民營的,如果你是國有的,那麼西方市場就不受歡迎了,西方資本市場是民營企業。
國有企業往往手腳緊綁,決策過程複雜
但如果你是私人的,江的家人會同意嗎?
當時,老江死了,蔣經國掌管,蔣經國不在乎,他準許成立民營企業,進入IC市場。
但民營企業的成立,代表貴國政府出資不能超過50%,但當時沒有外資企業敢投資"聯合中國電子"(簡稱"聯合"),資本市場對聯合動力的未來并不樂觀。
沒有人願意投資,那又如何?
最後蔣經國隔闆,西婆婆,沒人願意付錢,對吧,讓國民黨付錢吧!
于是國民黨從事業的黨陣營中,撥出一大筆錢投資建立聯合政權。
但誰知道國民黨當時的投資,然後賺了很多錢,很多年後民進黨清算了國民黨的财産,國民黨的巨大黨财産,還有當年投資聯合力量賺來的。
有錢,人有,科技有,1980年,台灣第一家內建電路公司聯華電子成立,董事長是前一次在豆漿店"方賢奇"開會的。
晶片的未來
公司成立後,主要生産小型IC,如電子手表中的晶片、電腦中的晶片,都是比較簡單的産品,但銷量都不錯,到1983年,公司年收入11億,員勞工數達到600人。
這時,台灣的半導體産業,已經到了關鍵節點,因為不能總是做電子手表和電腦啊
1982年,超過80萬台計算機進入美國家庭,這些大型計算機的出現使得對內建電路的要求更加前沿。
銷售電子手表或電腦?每個人都知道哪個是未來。
1980年,時任IC總經理的曹興成(Cao Xingcheng)是赴美簽署技術轉讓協定的人之一,他制定了技術改造計劃,他希望将EDT的技術更新為未來專注于"超大型內建電路"。
非常大的內建電路不是指晶片有多大,而是有多少晶體可以塞進一個釘帽大小的晶片中。
在釘帽大小的晶片上插入的晶體越多,晶片的計算能力就越強。
是以一個非常大的內建電路,也就是在一個小晶片上,最大限度的插孔晶體
這項技術就是未來。
聯合電力總經理"曹興成"想到當時還在通用儀器總裁的張忠謀,希望張忠謀回來幫助台灣半導體更新轉型,發展超大型內建電路。
張忠謀
"曹興成"到美國尋找張忠謀,除了探索"超大型內建電路"計劃外,《曹興成》也提出了跨時代的思路。
曹認為,內建電路轉動袋的做法并不好,未來應該向"晶圓代工"方向轉變。
要建構晶片,大緻分為三個部分:
1、設計
2、制造
3、包裝
過去,這三個步驟都是由同一家公司完成的,轉包,但曹興成認為,內建電路的未來會變得越來越複雜,隻要負責其中的一個,他就可以做到頂尖。
比如晶片制造,公司隻做制造、設計和封裝,由其他公司來做,這是最早的"晶圓代工模式"概念。
曹興成向張忠謀提出了這個想法,但張忠玮當時的回答是:"晶圓代工模型,沒辦法。"
(但現在我們都知道,張仲謀的台積電未來是晶圓代工模式,隻有晶片,不負責設計和封裝)
曹興成對回國感到失望,但其實台灣方面早在曹操之前就已經與張忠謀有過接觸。
100億的賭注
張忠生在浙江甯波生活,全家在抗日時期逃往香港,1949年在哈佛大學學習,此後一直留在美國。
他曾在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和通用儀器(General Instruments)工作,在斯坦福大學獲得電氣工程博士學位,可以說是當時華人社群的絕對半導體大牛。
1974年,孫雲軒請潘文源幫助台灣半導體起步
十年後,1984年,孫中謀再次找到張忠謀,希望能幫助台灣半導體的飛躍。
其實,孫雲軒和張忠謀早就知道,在1974年大蕭條時期,德州儀器在台灣分公司裁員。
但裁員得到了"經濟部長"孫雲軒的點頭,于是時任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負責人的張忠謀去找孫雲軒。
他告訴孫雲軒現在有多糟糕,我們也被迫裁員,這麼好生意,我們都會回來的。
1974年,孫雲軒已經負責台灣半導體産業的發展,是以對裁員不感興趣,而是向張忠謀詢問了許多半導體的未來計劃。
他也沒有告訴張先生,潘先生已經在一家豆漿店裡策劃了台灣高科技的未來。
孫張兩個人,在半導體上聊了很久。
1977年,孫雲軒前往洪都拉斯探望,途中突然假裝心髒病發作,赴美緊急治療。
但剛到美國,孫雲軒立刻去找張忠謀,什麼病好,張仲謀帶他參觀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半導體公司德州儀器,兩個人參觀了最先進的自動組裝系統。
孫中山哀歎半導體技術在美國的力量。
1981年,孫中謀邀請張忠謀訪台,希望張忠某對台灣內建電路的發展進行全面研究,并出具報告。
要做到這一步,兩人其實一直沒有說出來,孫雲軒要把張忠謀挖到台灣,張還打算,畢竟對于中國人的高科技發展貢獻力量,當時很多人都有信念。
最後,在多次通路台灣之後,張忠謀在"超大型內建電路"上提出了台灣的未來。
如果你想成為電子行業的上司者,而不是追随者,你必須開發"超大型內建電路",他告訴Sun。
"但價格昂貴。張忠謀道:"不,很貴。"
"要花多少錢?"孫問道。
100億,張忠謀回答。
孫雲軒沉思了一會兒,1980年台灣的GDP剛剛超過每年1萬億新台币,這就得拿出100億個半導體,這是一個很大的賭注。
看到孫雲軒猶豫不決,張忠謀補充道:"100億隻是個開始,剛買了一張票上車,然後花很多錢,比如說,未來,現在把這100億,就像一滴水在一個大桶裡。
孫雲軒笑了起來。
在後來的正式決策會上,張忠謀表達了對台灣內建電路産業的信心。
他相信,隻要有決心和毅力,台灣的內建電路技術将在未來超越美國,與日本競争。
他說,內建電路制造對良率的要求非常高,是以很多工藝,隻要有小誤差,就是産品浪費。
在這方面,日本生産線的水準非常高,日本生産線上到處都是工程學曆的學生,有很多經驗豐富的前輩和管理人員。
而日本工廠的團隊非常強大,人流量也很低,統一性和低流動性,是內建電路廠好率的關鍵。
但是,美國勞工,自由和松散,分離和流動,美國勞工和工頭,沒有更好的學士學位,就像從街頭拉出來的臨時工。
是以日本半導體未來肯定會超過美國。
而台灣的半導體工作者,受教育程度不低,團結性也很強,流動性也很低,是以相信隻要我們堅持投資,在這方面超過美國是沒有問題的。
張仲玮的判斷現在已經沒有問題了,半導體生産線對于高素質人才的要求,以及團隊之間的長期合作也很重要。
但有一件事他沒有想到,美國勞工雖然自由和松散,但被美國政府打了一拳。
當時如火如荼的日本半導體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日美關系爆發也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貿易戰中,美國揮舞着"國家安全"大棒,利用日立和三菱以及随後的東芝案迫使日本最終簽署日美協定。半導體協定
日本的半導體已經衰落了20年
另一方面,美國對日本的打擊已經打擊了兩個人,一個是南韓,另一個是台灣。
張忠謀提到,美國本性的自由,好率是不會去的,日本的好率是很高的,但美國一拳打向日本半導體下降,是以同樣是東亞勞工性格的南韓和台灣,機會來了。
怨恨
在台灣方面,1982年正式成立,免費開發"超大型內建電路"。
1984年,張忠謀正式從美國回國,擔任工研院院長,并兼任聯合電力公司董事長。
但在EDP的日子并不愉快,主要是因為他與曼聯創始人曹興成的私人恩怨。
曹興成、張忠謀
曹興成此前曾聯系過張忠謀,告訴他,"我認為'超大型內建電路'是台灣的未來,并說晶圓代工是半導體的未來,想把張忠謀拉進幫子。
但當時張忠謀卻不理會曹。
今天,張仲謀來到台灣,擔任工研院院長,主持"超大型內建電路"的研發。
曹興成想,張仲謀你偷了我的主意,你偷了我的計劃,你是小偷,原本我告訴你台灣應該搞'超大內建電路',但今天你把這個想法都放在了自己的頭上。
兩個梁子算結,張忠謀和曹興成都在"統一權力",平時王不見王。
而電源是"IDM",即上下遊全包模式,即設計、也制造,也打包
張仲謀此時心裡一直在盤算走"晶圓代工"的道路,即隻做晶片,不做設計,也不封裝。
慢慢地張忠謀和聯合強權與曹興成的沖突越來越大,曹興成畢竟是開國元勳啊,在建立聯合電力的時候他就身處其中。
張仲珞是外援,雖然都是黃皮的中國人,但在公司裡張仲玥哪裡要打"開國元勳"。
那就是不開心,觀念也不同,這成為後來"台積電"成立的主要原因
今天,我們看到,台積電似乎是台灣輕量化、晶片制造行業的領跑者,但那一年,張忠謀自己做台積電,争議很大。
這很像叛徒分裂,台灣已經有了聯合力量,你張忠謀想獨立走出去,自己做台積電,你是什麼心?
而台積電一旦成立,就等于直接成為"聯合力量"的競争對手企業。
"張忠謀,你是想打倒台灣難以起步的電子産業嗎?"你是派往另一邊的間諜?還是美國間諜?"
當時,走出去獨立做台積電是一件非常有壓力的事情。
而且,更絕望的是,誰來為此買單?
前面提到的100億報名費是用于開發"超大型內建電路",而不是張忠某開台積電。
和ICT一樣,台積電不能走國營模式,最後要想辦法自己籌集資金。
台積電最終需要至少55億新台币才能創造,通過張忠謀和孫雲軒的關系,以及台灣可以提供的各種政策偏好。
為此,張忠謀在美國呆了很長一段時間,利用他能利用的所有關系和人脈,德毅也在尋找,通用汽車也在尋找,所有投資者都在尋找,但都是閉門造車。
沒有人願意給台積電錢,也沒有人相信台積電會成功。
這也是很正常的,一個"台積電"的直接對手是"聯盟強國",台積電顯然是台灣的親生兒子,台積電即使成立,也隻能算是私生子,是以我們并不樂觀。
我們更不樂觀的是,台積電的晶圓代工模式,這是前所未有的,一個企業,隻負責制造晶片,既不設計也不封裝,那麼他才會有利潤嗎?
最後,張忠謀嘗試了各種方式,看着台積電成立會發黃,隻有一家企業伸了出來。
那是荷蘭的飛利浦。
在全球範圍内,隻有飛利浦願意投資台積電。
飛利浦也是半導體曆史上的關鍵參與者,誕生了飛利浦的兩家重要公司。
一個是台積電
另一家是世界上唯一的光刻膠制造商Esmore。
台積電終于向大腿彙報,投資到位,工廠可以建起來,但随後在誰來經營和管理工廠的問題上,又是摩擦。
張先生覺得台灣的生産線勞工很好,但缺乏經營這麼大半導體公司的人才,是以他決定去美國找有管理經驗的美國人來幫助管理他們。
這個決定聽起來有點苛刻,你這次台積電投資是外資,管理也是由外國人管理的,你們工廠的"外資零部件",是不是太過分了?
并說你不是間諜?
但社會疑慮受到質疑,張仲謀從未回應過這些問題,隻要台灣當局的政策讓利潤到位,隻要外資資金到位,他就會被台積電晾幹。
1986年,在質疑和異議的聲音中,台灣産品電路制造公司成立。
2021年,台積電已經是蘋果、高通、博通、美光、内維達、索尼等知名各大廠商的主要供應商。
台灣的半導體産業從1974年至今發展了近50年,除了堅定和持續的政策支援外,也是科技園和大學人才穩定供應的重要原因。
悠久的曆史,綠色的歲月
中國大陸距離國際賽中段隻有20歲,追趕的步伐并不慢
我也一直認為,不是整天都怪這種怪異的,鐵也需要自己努力,對于人才的态度,決定了一個國家對未來的态度。
半導體項目欺詐少,半導體人才多優惠待遇。
是半導體興起的關鍵因素
如果你喜歡也請轉發喜歡,會繼續寫一些别人不寫的精彩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