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假消息為什麼傳得飛快?源自于激勵使用者習慣性分享資訊的社交平台結構

作者:cnBeta

由南加州大學上司的一項涉及2400多名Facebook使用者的研究表明,在遏制網上虛假資訊的傳播方面,相較于個人,平台負有更大的責任。南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有可能發現了假新聞擴散背後的主要驅動力:激勵使用者習慣性分享資訊的社交平台結構。

假消息為什麼傳得飛快?源自于激勵使用者習慣性分享資訊的社交平台結構

假新聞是指通過傳統和社交媒體傳播的錯誤資訊或捏造的資訊。它可能是故意制造的,以誤導人們,操縱公衆輿論,對個人、組織和整個社會造成傷害。

該團隊的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挑戰了常見的誤解,即錯誤資訊的傳播是由于缺乏辨識真假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或政治信仰的偏見。

研究中僅有15%的最習慣性的新聞分享者負責傳播了約30%至40%的假新聞。

來自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和南加州大學Dornsife文學、藝術和科學學院的研究小組想知道。這些使用者的動機是什麼?事實證明,與網絡遊戲一樣,社交媒體有一個獎勵系統,鼓勵使用者留在他們的賬戶上,繼續發帖和分享。經常發帖和分享的使用者,尤其是聳人聽聞、吸引眼球的資訊,很可能會引起人們的注意。

"由于社交媒體上基于獎勵的學習系統,使用者形成了分享得到他人認可的資訊的習慣,"研究人員寫道。"一旦形成習慣,資訊分享就會被平台上的線索自動激活,而使用者不會考慮關鍵的反應結果,如傳播錯誤資訊"。是以,在社交媒體上釋出、分享和與他人互動可以成為一種習慣。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錯誤資訊并不是通過使用者的不足而傳播的。它實際上是社交媒體網站本身結構的一個功能,"習慣問題專家、南加州大學心理學和商業的名譽教務長教授溫迪-伍德說。

假消息為什麼傳得飛快?源自于激勵使用者習慣性分享資訊的社交平台結構

"社交媒體使用者的習慣是錯誤資訊傳播的更大驅動力,而不是個人屬性。我們從之前的研究中知道,一些人不會批判性地處理資訊,另一些人根據政治偏見形成意見,這也影響了他們在網上識别虛假故事的能力,然而,當涉及到錯誤資訊的傳播時,社交媒體平台的獎勵結構發揮了更大的作用。"Gizem Ceylan說,她在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分校讀博士期間上司了這項研究,現在是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員。

假消息為什麼傳得飛快?源自于激勵使用者習慣性分享資訊的社交平台結構
假消息為什麼傳得飛快?源自于激勵使用者習慣性分享資訊的社交平台結構
假消息為什麼傳得飛快?源自于激勵使用者習慣性分享資訊的社交平台結構
假消息為什麼傳得飛快?源自于激勵使用者習慣性分享資訊的社交平台結構
假消息為什麼傳得飛快?源自于激勵使用者習慣性分享資訊的社交平台結構
假消息為什麼傳得飛快?源自于激勵使用者習慣性分享資訊的社交平台結構

在一種新穎的方法中,Ceylan和她的合著者試圖了解社交媒體網站的獎勵結構如何促使使用者養成在社交媒體上釋出錯誤資訊的習慣。

這項研究涉及2476名活躍的Facebook使用者,年齡從18歲到89歲不等,他們響應網絡廣告,自願參與。他們得到補償,完成了一個大約7分鐘的"決策"調查。

令人驚訝的是,研究人員發現,使用者的社交媒體習慣使他們分享的假新聞數量增加了一倍,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增加了兩倍。他們的習慣對分享假新聞的影響比其他因素更大,包括政治信仰和缺乏批判性推理。頻繁的習慣性使用者轉發的假新聞比偶爾或新使用者多六倍。

第二作者、南加州大學多恩西弗分校的行為科學家和博士生伊恩-安德森(Ian A. Anderson)說:"這種類型的行為在過去受到了算法的獎勵,這些算法在選擇使用者在其新聞提要中看到的文章時優先考慮參與,而且網站本身的結構和設計也是如此。鑒于錯誤資訊的政治、健康和社會後果,了解錯誤資訊傳播背後的動态是很重要的"。

研究人員用不同的場景進行實驗,以了解假新聞傳播的原因:

在第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社交媒體的習慣性使用者同時分享真實和虛假新聞。

在另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習慣性分享錯誤資訊是對所分享資訊不敏感的更廣泛模式的一部分。事實上,習慣性使用者分享政治上不和諧的新聞--挑戰他們政治信仰的新聞--和他們贊同的和諧新聞一樣多。

最後,研究小組測試了是否可以設計社交媒體的獎勵結構來促進分享真實而非虛假的資訊。他們表明,對準确性而不是流行度的獎勵(就像目前社交媒體網站上的情況)使使用者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準确新聞數量增加了一倍。

該研究的結論是:

習慣性地分享錯誤資訊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可以激勵使用者建立分享習慣,使他們對分享真實的内容更加敏感。

要有效地減少錯誤資訊,就需要對促進和支援錯誤資訊分享的網絡環境進行重組。

這些發現表明,社交媒體平台可以采取更積極的措施,而不是節制資訊的釋出,而是追求其獎勵結構的改變,以限制錯誤資訊的傳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