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劇代表作——《金龜釣魚》
劉信陽
◆ ◆ ◆ ◆
"金龜釣魚"的故事最早出現在清末《庫珀殿傳》中唐英改編的《雙釘案》中。該劇講的是:宋代,在河南孟津有一個寡婦康石,有兩個孩子,長子張玄,次子張毅。張玄金去北京試一試,再也沒有回來。康依托次子張毅,在孟津河裡過着艱苦的捕魚生活。有一天,張藝抓住了孟津河的小金龜,聽說哥哥在打車上,讓湘府縣下了訂單,這兩件快樂的事情讓母子開心。但當張毅詳細詢問鄰居時,才知道嫂子王收到了哥哥的信,留下母親和張毅,獨自一人去了香府縣。康的話,恨張玄,王的負面含義,派張毅拄着拐杖到香府縣去找張玄,王的。

《金龜釣魚》又稱"孟津河"或"張逸寶",是平劇時的代表劇。如果,從1908年餘雲浮百代公司的雙面"張銀寶"(即"金龜")記錄開始計數,之後宇雲師、李道奎的完善,再由李金泉王玉敏、王夢雲、李明豔、王淑芳、趙偉秀、康京、餘墨等老丹人不斷實踐, 然後,這首"金龜釣"已經唱了一百多年了。
正是因為經過幾代平劇演員的不斷打磨,《金龜》具有很高的藝術性。雖然劇的容量不大,也可以說是一部小劇,但歌唱片段很多,而且每一段都有通俗易懂、旋律優美、回味無窮的特點。比如劇中《神開三眼》的《兩黃慢闆》、《叫張奕媛我兒聽媽媽的課》、《有幾個孝子聽媽媽講》、《這輩子好孝子休息聊,還有那不孝子說聽孩子講的"兩黃原闆"和《張逸兒流淚》走出窯門"的"兩黃松闆",都是平劇觀衆甚至票友都非常熟悉的經典歌唱部分。專業演員如果處理不好的技巧和感情關系,隻能靠高調,足以出賣自己的聲音,就不能用歌聲來動人,感染觀衆,讓觀衆無法被認出來,是道理問題。
同時,《金龜釣魚》這首歌還包含了許多傳統民族美德的典故和故事,如《大鹿耕地》、《丁蘭雕林》、《傣子澤辰》、《孟宗哭竹》、《楊湘打虎》等都是《二十四孝畫》中的典故。運用這些典故,在大大增強劇本的文學性的同時,更讓普通觀衆通過劇中這種通俗的行為,為進一步了解和了解民族傳統文化提供了一種便捷的途徑。從這個角度來看,過去有些人把聽書看戲看戲看成是"勸說"教音樂的人,勸說别人善良,不是沒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