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言午之言152篇 I 别了ERP?看看中國的ERP如何進行數字化更新

作者:華科誠信
言午之言152篇 I 别了ERP?看看中國的ERP如何進行數字化更新

這個标題改了又改,還是覺得很别扭。因為感覺整個社會已經快速進入了數字化時代,業界讨論的滿滿都是數字化、智能化,聊得都是企業如何進行數字化轉型,如果我們還來談ERP,那感覺都落後一個Level了。其實聊ERP怎麼了?大概是因為大家普遍認知ERP是資訊化時代的産物,是個落後的東西了。在這個新概念頻出的時代,确實再讨論這個問題有些不招人喜歡,甚至遭到批判也是正常。但我們必須承認的是無論是資訊化時代也好,還是數字化時代也罷,ERP在相當長的時間範疇内依然會存在,隻是它也需要與時俱進,依托資訊技術的發展做更新和改造。

1990年,全球知名的IT研究和咨詢公司Gartner提出了ERP(企業資源計劃)。過去30多年來,ERP一直是資訊化的代表,在業界可謂耳熟能詳。從1990年到2015年,可謂ERP系統的黃金年代,上司者是SAP公司,它确定了ERP的行業标準。不過到了2015年以後,随着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商業化應用逐漸成熟化,許多傳統的軟體企業都遇到了很大的挑戰。這些挑戰來自網際網路公司的降維打擊,更來自于商業環境變化、技術架構沖擊。龐大、疊代困難的ERP面對商業環境的快速變化,針對企業提出的快速适應、靈活變化、支撐創新越來越力不從心。ERP需要一場從概念、理論、技術到實踐的全面更新,因而也就有了“後ERP時代”的說法,如何符合數字化時代的需求,也逐漸在業界引發了越來越多的讨論。

我們來看,資訊化就是應用資訊系統、資料庫、網絡等對企業的業務過程(如研發、生産制造、經營管理活動)進行資料采集、存儲、分析,以支撐業務的開展,讓企業内部人員清楚地了解業務開展狀态、流程進展等業務資訊,進而為業務的開展提供支撐。資訊化是一種管理手段,是業務過程資料化,即将業務從線下搬到線上,資訊技術對業務起着提升效率的作用。從對企業的價值來看,資訊化建設以支撐業務開展和提升業務營運效率為目标。在應用技術上,ERP系統是由計算機(伺服器、用戶端)+網絡(區域網路、網際網路)+功能子產品+資料庫這些IT資訊設施組成,人通過滑鼠鍵盤的操作,實作資訊的産生、錄入、修改,進而保證資訊流、物資流、資金流的統一和同步。在這個過程中,ERP系統是依賴于人的輔助存在,資訊資料的正确性、及時性、決策還是取決于人。我們可以看到在大量的業務處理環節中需要人工的操作,比如錄入、稽核,還有大量工作依然需要線下處理,比如紙質資料識别、業務稽核、裝置級操作指令等。另外,在傳統的企業資訊化建設中,基于業務需求建構IT系統的煙囪式建設模式,已經成為過去20多年企業建設IT系統的标準流程,導緻IT系統建設早的企業内部系統煙囪林立,随之帶來了重複建設、成本高昂、資源分散、協作不暢、異構系統內建困難等問題,這也是今天很多企業面臨數字化轉型難的根結所在。

而資訊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包含“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鍊”等新技術的實作。很顯然的,在這些新一代ICT技術誕生之後,随着這些技術不斷成熟并被運用到商業中,随之更多的應用場景被建立,進而又帶動一批新技術發展,技術和應用場景形成一個螺旋上升的環路不斷互相促進成長,而與這些先進數字化技術的結合無疑是給了ERP一次疊代更新的機會。既然是疊代更新,疊代什麼?更新什麼?往哪個方向走,走到什麼程度?

作為ERP的概念提出者,Gartner一直在關注ERP的應用現狀,針對ERP的滿意度降低、實時周期長、成本高等的弊端,2019年,Gartner提出了一個新概念——EBC【EBC是Enterprise Business Capability的縮寫,中文可以翻譯為“企業業務能力”】,其在《CIO必須通過在ERP戰略中采取哥白尼式轉變來增強企業業務能力》一報告中,再次提出ERP的進化論,并認為EBC會替代ERP。Gartner認為,企業的資訊化可分為MRP-MRPII-ERP-EBC四個時代,前三個時代是工業時代的産物,而EBC(Enterprise Business Capability)則是在雲原生時期孕育而出的。Gartner指出,時至今日,企業資源計劃(ERP)不再隻與“資源”或“計劃”有關,它正在從僅專注于企業内的活動轉變為更廣闊的領域,ERP需要越來越關注整體企業業務能力,即EBC。EBC是企業順應數字化時代發展建構的全新數字化生态體系,旨在為市場上迅速湧現出的新技術和新應用提供五大數字化平台:面向客戶的體驗平台、面向員工的資訊化平台、面向夥伴的生态平台、面向萬物的物聯網平台和資料與智能分析平台。EBC平台以業務為中心,以雲原生技術為基礎,通過開發群組裝應用元件來建構企業的數字化業務能力,幫助企業進行數字化商業創新及數字化營運優化。Gartner認為EBC具有六大特征:以資料為中心、智能化、資料驅動、開箱即用、賦能人人、解放勞動力,核心歸結有三點:

01 資料驅動

ERP所關注的内部流程管理依然需要重視,但側重點轉移到資料及其生成資訊這個核心關鍵點上。目前時代,無業務不資料,資料作為核心驅動力,如何利用資料提高企業收益、如何利用智能工具提升決策準确度将成為企業戰略的重要補充對策。不少人認為智能工具離企業還很遠,其實有很多重複性流程場景已經能夠被智能工具替代,如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在财務管理領域應用非常成熟,發票處理周期可以縮短到秒級,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工成本;如客服系統可以用聊天機器人來節省人工。

02 彈性易用

用過ERP的企業都會抱怨系統上線後再更改需求是一件十分繁瑣和複雜的事,這也是ERP之是以僵化的原因之一。目前,雲和SaaS(軟體即服務)已經非常成熟,軟體易用性和安全性大大提升,如很多企業用釘釘輕松、低成本來實作辦公流程。ERP所包含的流程與功能依舊存在,但EBC,提供這些功能的方式将發生重大變化,資料、資訊、流程的靈活性被擺在重要位置,以此快速适應客戶需求變化,縮短價值實作的時間,同時不需要付出高額成本建設基礎構架,能夠做到“開箱即用”。

03 開放賦能

ERP是相對封閉的系統,重點實作内部管理價值。EBC則将IT從控制角色轉變成數字化業務的一部分,對客戶及生态夥伴開放,以多種形式連接配接客戶,收集并及時對客戶需求變化進行響應。原來ERP是一個“黑箱”,輸入的是有限的需求資訊,輸出的是産品或服務,EBC則相當是一個透明的“工具箱”,客戶與企業共同參與價值創造,最終滿足客戶價值的實作。

雖然自Gartner提出EBC後,這個叫法在國内一直不溫不火,有人說是這個翻譯的有點太平庸了,不夠高大上,但是正是在Gartner的這個概念指引下,經過近4年發展,我們看到國内ERP用友的BIP、金蝶的蒼穹基本上都基于最新技術對産品進行了重構或者重新開發。重構主要是采用覆寫微服務、DevOps、容器雲和微服務治理的雲原生解決方案技術中台架構:

言午之言152篇 I 别了ERP?看看中國的ERP如何進行數字化更新

容器、持續傳遞&DevOps、微服務構成了雲原生技術黃金三角,三大核心技術的不斷成熟促成了雲原生技術的商業化。雲原生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架構和理念與數字化轉型趨勢一脈相承,為開發高效、可擴充且可靠的軟體,形成高效 IT 研發能力開辟了道路,助力企業更加順暢地數字化轉型。

基于雲原生架構強化了對資料驅動的支撐,實作基于元件化的松耦合,可以更友善的将原來的煙囪式流程改變為端到端的流程;通過連結平台實作基本的業務鍊協同問題(人與人,人與裝置,裝置與裝置);通過連接配接下的業務協同和處理形成資料沉澱,通過資料的存儲處理,管控治理形成資料服務能力反哺業務;同時資料持續積累又進一步為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智能化分析應用提供服務。這樣就從原來互相割裂的“資料孤島”改變為彙聚關聯的“資料湖”,更加便于企業高效決策、有效配置資源。在技術平台基礎之上,各ERP公司目前更多是按照中台思想重構各層面的業務中台,進而實作功能與服務的複用,實作子產品之間的松耦合。因而基于雲原生技術和中台思想重新武裝過的ERP,确實有了有别以前的迥異特點。

我們看國内用友和金蝶

用友BIP整體架構

言午之言152篇 I 别了ERP?看看中國的ERP如何進行數字化更新

金蝶蒼穹整體架構

言午之言152篇 I 别了ERP?看看中國的ERP如何進行數字化更新

總結 CONCLUSION

總體而言,國内的ERP技術架構都比較類似,但是都強調雲平台、微服務、大資料處理、業務中台、低代碼平台的整體重構,整體上是領先于國外ERP廠商的。隻是由于企業業務高度專業化和複雜化,國内的ERP僅僅在技術上實作了一定程度的領先,在蘊含的管理思想、産品豐富度、全球化支撐、架構設計整體性、系統穩定性等應用層面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國的國情和市場賦予了國内企業不同的管理特點,既不同于日本南韓的完全定制化模式,也不同于歐美的标準化通用化模式,在通用平台基礎上能夠快速進行标準化産品實施,還能夠通過低代碼平台快速建構滿足企業的特殊需求,這是非常具有國内企業特點的資訊化建設模式,而數字化建設也沒有什麼不同,必然需要結合國内企業的這種特殊應用需求。因而,希望的是國内的ERP廠商能夠靜下心來,不要總是忙着炒作各種概念,聚焦商業本質,以客戶需求為核心,把平台、産品做紮實,結合國内企業的管理特色和特殊的市場環境提煉産品方案,形成獨創特色的産品,使之更加适合國内企業應用,才有希望實作對國外廠商的彎道超車,走向國際化。

往期回顧

◆ 言午之言151篇 I 彰顯資料價值支撐精細化管理:企業績效管理(EPM)正當時

◆ 言午之言150篇 I 2023年新年寄語:重新學習,再次出發

◆ 言午之言149篇 I 咨詢總包模式:國内軟體企業的重大機遇與挑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