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人做的美國動畫,讓日本和美國「串味兒」了

作者:設計癖

"文化融合"的美日動畫風格不是唯一的途徑,強調日本動畫的獨特性"文化多樣性"已成為另一種方式。"

本文轉載自: 動畫學術

ID:喋喋不休

編輯:Jane27

日本人做的美國動畫,讓日本和美國「串味兒」了

3月29日,Adult Swim發行了一部五分鐘的短片,名為《瑞克和莫蒂,武士和将軍》,因其獨特的風格而備受關注。

與之前的《瑞克和莫蒂》短片不同,《武士與将軍》将時代置于日本幕府将軍時代,瑞克變成了一個名叫"瑞克WTM72"的武士,莫蒂則成為了一名逃亡的年輕将軍。為了保護莫蒂,瑞克與一群忍者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這部《武士與将軍》緻敬小池的著名時代劇漫畫《狼樂隊》,整部電影幾乎充滿了日本原版劍電影的味道。這樣一部純粹的"日本"動畫短片是怎麼來的?

日本人做的美國動畫,讓日本和美國「串味兒」了

《狼樂隊》

原來,這次Adult Swim找到了日本動畫團隊Studio DEEN(代表《長手劍之心》、《昭和元路之心》、《上層處女》等)合作。導演/編劇是海外電影節嶄露頭角的導演佐藤惠智,導演由資深導演渡邊(代表"逮捕令")上司。就連畫外音也是由日文版的《瑞克和莫蒂》完成的。

于是,日本人制作了《瑞克和莫蒂》誕生,大地在美國成人遊泳。

不同尋常的是,2016年美國動畫系列《氩氣世界》也上演了這樣一出戲,邀請日本工作室4度C客座畫了一部日式劇。《甘廟的世界》中一貫的繪畫風格是這樣的——

日本人做的美國動畫,讓日本和美國「串味兒」了

結果,場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變成了這樣

日本人做的美國動畫,讓日本和美國「串味兒」了

如今的美國動畫産業,似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邀請日本動畫師參與,做一些令人瞠目結舌的嘉賓。"日本人制作的美國動畫"不再是笑話。

那麼這一切是如何開始的呢?

外包時代:"日本做美國動畫"

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日本動畫師參與美國動畫的制作。

1966年,一部名為《金剛秀》的電視動畫系列在美國電視台播出。該系列改編自美國著名電影《金剛》,每次播出30分鐘,除了與金剛相關的電視劇外,還包括一個名為"T.H.U.的拇指特工湯姆"的額外系列。不适用

日本人做的美國動畫,讓日本和美國「串味兒」了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這部美國電視動畫系列是由美國Rankin/Bass制作的。劇本也是由美國提供的,但實際制作全部在日本東營動畫中完成,包括"日本動畫之神"森康二世在内的大量日本原創作品。這也是日本首次接手美國二維動畫系列的外包,從此迎來了日本作為主要動畫外包國的時代。(此前,隻有少數美國固定動畫的特輯被外包給日本)

随着20世紀60年代電視的普及,美國動畫電影的黃金時代逐漸結束,動畫行業許多老年人紛紛轉向電視動畫,一些新興企業也在瞄準機會進入該領域。

但電視動畫相比電影制作量大,資金不足,給動畫人待遇低,難以吸引新人才進入,美國動畫行業也面臨着人力短缺的問題。是以,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電視動畫經常面臨兩種選擇:

一個是漢娜·巴伯拉(Hanna Barbera),她是動畫電影界的資深人士,曾執導過《貓捉老鼠》系列(需要強調的是,《貓與老鼠》最初是一部動畫短片系列),他擁有廣泛的人際網絡,在米高梅動畫工作室解散後,他可以找到許多參與制作的老年人。

其次,以Rankin/Bass為代表并以電視為契機的新公司,往往選擇将特定的動畫制作轉移到海外,俗稱"外包"。在20世紀60年代,日本電視動畫正在崛起,其業務比其他國家更好,勞動力成本更低,使其成為最佳的外包選擇。

日本人做的美國動畫,讓日本和美國「串味兒」了

在整個20世紀70年代,日本是美國電視動畫系列的最大外包商,其許多着名作品完全由日本動畫師制作。比如1977年動畫版的《霍比特人》也是由美國蘭金/巴斯制作的,但動畫師其實是日本的Topcraft。

日本人做的美國動畫,讓日本和美國「串味兒」了

很多人可能沒有聽說過Topcraft這個名字,Topcraft曾經是1970年代日本最大的美國動畫外包商之一,它的品牌幾乎是日本動畫外包品質的保證。正是這艘托普克拉夫特,後來制作了宮崎駿的《風之谷》,被許多人認為是紀布雷的"原創"。

到20世紀80年代初,随着日本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增加,美國動畫外包逐漸從日本轉移到台灣、南韓等地,中國大陸;

盡管自1980年代以來,日本已不再是美國動畫外包的焦點,但日本的外包通常被視為其工作品質的代表。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動畫傾向于選擇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層次的多家外包公司,不難看出,有些外包公司比其他公司更好——日本最受推崇的外包公司之一就是TMS。

日本人做的美國動畫,讓日本和美國「串味兒」了

TMS官方網站

TMS曾參與過許多美國動畫的外包,如熟悉的《捉鬼敢死隊》、《捉鬼敢死隊》和《蝙蝠俠TAS》等。就連《蝙蝠俠TAS》的美國總監也曾公開表示,TMS是他們最有把握的外包公司。但在20世紀90年代之後,TMS逐漸從外包轉向國産,因為在南韓和中國大陸等地,外包成本更便宜。

日本人做的美國動畫,讓日本和美國「串味兒」了

自20世紀60年代"日本動畫之神"森康二世(Mori Kang II)以來,無數知名的日本動畫師都參與了美國動畫,但其中大多數都未能在員工表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在以前的外包行業,外包商幾乎不在職業排行榜上。

同時,參與美國動畫外包的日本動畫師也很難真正留下自己的印記:通常,外包美國動畫送到海外都有詳細的光譜和動作參考,甚至每張卡的時間表都已經定好了,隻有承包商才能線上上填寫繪畫。我們知道時間是動畫的關鍵,如果合同動畫師甚至無法控制他負責拍攝的時間,就很難畫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鏡頭。

是以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日本動畫師參與美國動畫,動作往往是在甲方的要求下也變得極其流暢,少了日本繪畫那種簡單感的時間感。例如,日本動畫師田中弘(Hiroshi Tanaka)被稱為"現代金田一宮",長期以來因其鮮明的個人特征而被日本藝術愛好者所熟知,但他參與外包美國動畫《正義聯盟:拆遷》幾乎完全耗盡了他的個人風格。

日本人做的美國動畫,讓日本和美國「串味兒」了

這也是由外包的性質決定的:在動畫外包中,甲方對乙方的要求往往不是為了優點,而是從不。而預先設定的繪畫進度,可以有效避免外包的下限,但同時,動畫師的發揮空間也大為有限。

偶爾,日本動畫師也能夠突破這種外包工作的限制,比如Khara骨幹、EVA新劇版導演薛莫莎一直為美國動畫系列《貓》外包,負責所有OP素材的原畫。雖然經過了大規模的改革,但其強大的金田體系個人風格得以保留,并且是當年美國外包中留下的個人印記的少數例子之一。

日本人做的美國動畫,讓日本和美國「串味兒」了

合作時代:"日本做美日混合風格美日合拍動畫"

在70年代和80年代,"美國動漫日本做"的時代背景下,美國動漫行業對于日本外包的心态是複雜的。一方面,日本的外包通常比當時的其他地區要好,保證了美國電視動畫的生産能力,但另一方面,業界從美國動畫的黃金時代就一直有"驕傲和寬廣"的心态,其實不太看日本廉價的電視動畫。

為了獲得更多日本動畫的國際認可,真正走向世界,與美國長期以來一直聯系TMS總裁(又稱"東京電影")的藤岡楓決定做"面向世界的動畫"。于是,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制作,美日合作動畫電影策劃的《小尼莫伊夢境曆險記》誕生了。

日本人做的美國動畫,讓日本和美國「串味兒」了

《小尼莫》改編自《美國動畫之父》溫瑟·麥凱,藤岡馮探望了麥凱的後代,并赢得了改編作品的權利。借用美國的著名IP,再聚集美國和日本的頂尖人才,應該幫助日本動畫走向世界嗎?這看起來是個好主意,但實際生産充滿了災難。

起初,藤岡多次拜訪喬治·盧卡斯,希望盧卡斯能幫助制作這部電影,但盧卡斯拒絕了。當該項目于1982年正式啟動時,加裡·庫爾茨(《星球大戰》制片人)接任美國制片人,安迪·加斯克爾(後來擔任《獅子王》的藝術總監)和編劇雷·布蘭布利(Ray Brambley)是科幻大師。

在日本方面,宮崎駿和高須最初由日本執導。然而,在制片人加裡·庫爾茨(Gary Kurtz)多次拒絕宮崎駿的想法後,宮崎駿選擇失望地離開。随後的導演繼任者幾乎有藤石文、岡崎、于剛俊夫,各自為影片制作了一個各自風格的樣本,但最終未能留下來。

日本人做的美國動畫,讓日本和美國「串味兒」了

伊藤平版的鏡頭

此外,美國參會者還包括布拉德·伯德(《超人》導演)、克裡斯·哥倫布(《小捉鬼敢死隊》導演)、法國漫畫家莫比烏斯,甚至還有"迪士尼九人組"弗蘭克·托馬斯、奧利·約翰斯頓等人參與其中;

但《小尼莫》花了七年時間才完成,耗資50億日元,最終在日本隻有9億日元,在美國隻有微不足道的137萬美元。不僅票房是一場災難,美國和日本業界對這樣的作品也充滿了批評。

大家在這一點上單獨退出,應該是美國和日本在行業中的佼佼者。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日本人做的美國動畫,讓日本和美國「串味兒」了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小尼莫》的制作方式是日本動畫師為了迎合美國市場而被迫模仿美國風格。《迪士尼九人組》中的弗蘭克·托馬斯和奧利·約翰斯頓是專門受雇教育訓練日本動畫師的,這種教育訓練是有效的:日本人确實模仿了美國繪畫,但隻是喜歡它。

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宮崎駿的《神奇女俠》憑借《小尼莫伊》在日本大獲票房,以22億日元的票房拿下了不解之緣。離開《小尼莫伊》制作團隊的宮崎駿,後來以自己的風格搬出了日本,獲得了廣泛的國際認可,而試圖模仿美國動畫的小尼莫伊不僅在日本不受歡迎,而且美國人根本不買賬。

韓裔美國動畫師鐘彼得曾将《小尼莫伊》比作"試圖模拟美國動畫特征的反向項目",認為"小尼莫伊隻複制了美國動畫的外觀,但其引擎并非日本自然生産",引擎植根于美國的歌舞表演文化。是以,《小尼莫》不僅未能展現出美國的審美價值,也失去了日本自身的傳統審美。

日本人做的美國動畫,讓日本和美國「串味兒」了

此外,在《小尼莫》制作的時代,日本動畫雖然已經在美國擁有大量粉絲,但在業界的認可度并不高。鄭玄之曾經給迪士尼的資深動畫師放了一些日本動畫,詢問他們的意見,但回報是:"布局很有意思,但繪畫不是。"

這種情況,直到像鄭根之這樣的一代人長大後深受日本動畫的影響,美國動畫師逐漸成為行業的中流砥柱,然後慢慢改變。鄭根之高度欣賞日本的金達一公,經常用金達系統的視角來突出手腳的動作,但他并不是在複制金礦時代感,而是追求美國動畫那種流暢流暢的感覺。

日本人做的美國動畫,讓日本和美國「串味兒」了

在2003年的《黑客帝國動畫版》中,鄭玄之是唯一的美國導演,其餘都是日本導演。其中一位《世界紀錄》導演小池健,是在與鄭玄之的合作中深受其影響,演進出美日結合的風格,成功吸引了大批美國觀衆。

以鄭玄之、小池健等人為代表,将美日兩國的繪畫理念相結合,從此開始成為美日合拍動畫的模式。

日本人做的美國動畫,讓日本和美國「串味兒」了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動畫産業一直在大舉進軍全球市場,在目前環境下,日本動畫産業中的許多人也堅持出國的想法。

然而,從《小尼莫依》到《黑客帝國動畫版》都遭遇了市場反響,如果日本動畫師隻是模仿美國動畫的風格,不僅無法吸引海外觀衆,更失去了本土市場;

嘉賓年齡:"日本做日本動畫風格的美國動畫"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随着全球交流的不斷深入,除了美日合拍片外,美日動畫産業也開始出現大量借鑒對方國産動畫的現象。

例如,在美國,Gerndi Tatakovski參與創作的"Dexter's Laboratory""Flying Little Policewoman"等美國動畫系列,都包含了大量的日本動畫元素;

日本人做的美國動畫,讓日本和美國「串味兒」了

在日本方面,以前的Gainax和現在的Trigger可能是學習美國動畫的最佳人選。如今,石黑、紀承軒、喬林廣海等都是深厚的美國動畫愛好者,他們創作的《杭襪天使》輪流将美國卡通網風格融入日本金達體系的繪畫風格。

日本人做的美國動畫,讓日本和美國「串味兒」了

從兩方面來看,受美國動畫影響的日本動畫師,以及受日本動畫影響的美國動畫師正變得越來越普遍,"文化融合"似乎是趨勢。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自10世紀以來,美國動畫産業出現了一種新的趨勢:日本動畫師隻作為"嘉賓"參與一集甚至幾個鏡頭的制作。例如,觸發動畫師Yan Gangshi最近非常參與美國動畫,包括OK K.O.和Steven Universe系列。

日本人做的美國動畫,讓日本和美國「串味兒」了

除了個人參與之外,整個工作室還邀請了"嘉賓",這是第一個在"Argonian的世界"和"Rick and Morty"中提到Studio 4C的人。此外,唐先生的科學SARU還客串出演了美國動畫《冒險時光》,制作了一整集《食物鍊》,與其他設定風格完全不同。

"嘉賓"不同于外包,日方暫時接受了美國的邀請,但不涉及美國卡通片的整體制作。這裡最大的差別在于,在外包時代,日本動畫師在參與美國動畫時,往往在個人風格上受到極大的限制,但作為日本動畫師受邀"客串"參與,他們的風格基本上沒有太大的限制,而是被美國尊重保留下來的。

日本人做的美國動畫,讓日本和美國「串味兒」了

這也意味着,美日動畫風格的"文化融合"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事實上,強調日本動畫的獨特性"文化多樣性"已經成為另一種方式。

更極端的例子是"阿甘廟世界"和"瑞克和莫蒂":他們沒有限制日本風格,而是在嘉賓部分突出了日本的獨特風格,将其與整體美式風格進行對比,并利用這種差異來創造笑聲。幽默之源的背後,可以看作是對日文動畫的解構。

日本人做的美國動畫,讓日本和美國「串味兒」了

結語

回顧過去,幾十年來,美國文化産業和大衆市場對日本動畫的态度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美國動畫産業雖然需要大量外包給日本,但對于日本動畫來說,通常負擔不起。

20世紀90年代以後,日本動畫師需要嘗試融合美國動畫風格,才能在美國市場站穩腳跟。即便是吉蔔力、阿基拉等作品,在美國也獲得了大片的觀衆,也受到了評論家的好評,但仍沒有得到大規模的管道支援。

日本人做的美國動畫,讓日本和美國「串味兒」了

但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成人遊泳和網絡平台都在播放大量的日本動畫,而美國的年輕一代也越來越接受日本風格,日本動畫終于可以以自己原有的樣子出現在美國大衆媒體上。

随着以Netflix為首的美國流媒體越來越多地參與日本動畫,也許在未來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日本制作的美國動畫" - 不僅僅是外包,而是尊重其個人/地區身份的真正合作。在日美風格的激烈碰撞中,兩國的動畫可能即将快速發展。

注意:本文包含投票,請到Design Fetish網站(shejipi.com)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