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無名》
身邊都吵翻了

在《無名》上映前,我對它的感情就很沖突。
喜歡導演程耳上一部《羅曼蒂克消亡史》的話,很難不期待這部時隔6年才交出的新作。
但這次啟用流量明星做主演,又反複強調“超級商業片”的吆喝,實在讓人懷疑他是否簽了對賭協定,背着巨大的票房壓力。
而在上映後,豆瓣出現打分大戰,排片不斷下跌,喜歡的人覺得這是春節檔少有的進階審美,每一幀都有意思;不喜歡的人,覺得他裝腔作勢,不好好說話。
很多人怪王一博壞了事,但《無名》最大的問題,還是在程耳。
有的導演對商業化一步都讓不了,隻拍自己的喜好;有的導演為了票房,可以處處周旋。不管怎麼說,兩方都能求仁得仁。
偏偏程耳在商業壓力下,束手束腳,反而不是那個自如的他。
《無名》,可惜了。
以下内容涉及劇透
01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程耳有他的堅持。
故事還是他擅長的民國諜戰。
民國時期的上海,汪僞政府、國民黨重慶政府、日本間諜機構三方在明面上活動。共産黨的中共特科,将間諜埋入其中,尋找救國圖存的機會。
兩名主角,何先生(梁朝偉)是汪僞政府情報科的主任,葉先生(王一博)是他的手下。
他們的工作一闆一眼,抓人、吃飯、審訊、吃飯、殺人、吃飯、聊天、吃飯......與此同時,随着國際形勢和國内戰争局勢的不斷變化,每個人真正的立場與目的慢慢揭曉,最後為觀衆留下餘味和感慨。
叙述方式也是他慣常的混線叙事。
把時間線全部打亂。上一秒還是1937,下一秒就到了1941,轉眼又回到1939,又去了1945。
一段完整的劇情被切成三部分,中間再夾兩段其他的,說三明治不夠,至少是五明治。
視聽審美依然無可挑剔。
《無名》用的是頂級攝影機阿萊65,貴到隻租不賣,這台相機租給程耳絕對不掉面子。
日與夜,城與人,海與月,幕幕都精緻到可以做桌面。
細節的處理,勝過千言萬語。
飯吃了好多頓,但不同的人吃不同的飯,都有寓意在裡頭。
精巧的拿破侖、垂死掙紮的醉蝦、一籠分享不了的粉蒸排骨、侵略中國才能吃上的羊、吃不慣的刺身,每一口都是不必寫出來的台詞。
程耳說,在醉蝦裡加腐乳,湯汁成了紅色,他既要拍出美,也要拍出暴虐。
還有那些狗。
日本戰鬥機上,威風凜凜的小柴;汪僞府邸裡,盛氣淩人的狗和夾着尾巴的狗;廣州那條可憐的狗,比人還會演戲,在雨天一瘸一拐的求生。
是狗也是人。甚至,人不如狗。
02
對商業讓步了
但沒讓到點上
《無名》的優點,基本都是從大哥《羅曼蒂克消亡史》那裡繼承來的,有的還能追溯到遙遠的《邊境風雲》。
雖然程耳憑這兩部作品收獲了好評和一大批影迷,但市場反響卻很讓人傷心。
《羅曼蒂克消亡史》有葛優、章子怡、淺野忠信這樣的大牌做主演,就連隻有兩三場戲的配角都是阿嬌、倪大紅、袁泉、闫妮。最後卻隻拿到了1個億出頭的票房,賠了個底朝天。
《無名》就像是一場計劃好的翻身仗。
首先,演員不能隻請戲骨、老男神,還要有吸引年輕人的新鮮血液。
梁朝偉挑大梁,周迅來做配,再選了這幾年娛樂圈頂流王一博擔綱主演。
公正點說,王一博的表現比我預期中好。但他和這個片子、和其他演員都不那麼相合,尤其經不起面部神态特寫。偏偏程耳又特喜歡怼着臉拍。
然後故事不能太複雜。
不知是否為了“讓更多人看懂”,《無名》的故事過于簡單,人物的目的又太純粹,即便反複填細節和隐喻,也很難撐起兩個小時的片子。
最後,能不能不放棄混線叙事?程耳說這個真不能,但為了觀衆能反應過來,可以每次轉換都多續上幾秒。
這又是何必呢,對喜歡的人來說是畫蛇添足,對不喜歡的人來說還是故弄玄虛。
為了搗鼓出“超級商業片”,看似放棄了很多,卻沒有放棄在點子上。
同檔競争的《滿江紅》和《流浪地球2》都證明了,觀衆怕的不是複雜的劇情和需要猜測的人物關系,反倒是奇崛的叙事方式讓人望而卻步。
對票房有高期待,那就用大衆化的方式講一個情緒飽滿的故事。畢竟大多數人走進電影院是為了放松,而不是鑽研。
03
讓文藝的歸文藝
商業的歸商業
在做宣傳時,程耳在MV裡說了一句話,“尊重觀衆,觀衆不該被低估”。後來這句話被曲解為如果你不喜歡《無名》,就是審美水準不足。
我倒不覺得程耳有這個意思,但他自己,是真的有點不厚道。
要不就放下文人的架子,徹頭徹尾拍一部商業片,肯定有人買賬;要不就堅持自己的風格,晦澀、豔麗、隔靴搔癢。讓商業的歸商業,文藝的歸文藝。
而不是像現在,愛看商業片的觀衆給差評;自己原本的影迷呢,也不過瘾,覺得程耳退步了。
兩邊不讨好。
就像大鵬演的唐部長,左右逢源,汪僞、重慶誰占上風跟誰混。最後日本輸了,他又暗暗讨好共産黨,放了何主任一條生路。沒曾想,還是丢了性命。
話說回來,雖然《無名》的票房在首日後持續下跌,至今不到6個億,連《熊出沒》都沒打過。但可能已經是這部作品在票房上能收獲的最好的命運了。
我還是會期待程耳下一部作品,不論它是文藝片還是商業片,但千萬别是“超級商業片”。
文、編輯/siri110
圖檔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