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市公司ESG工作如何做:來自一位中集老将的肺腑之言

作者:中歐商業評論
上市公司ESG工作如何做:來自一位中集老将的肺腑之言
上市公司ESG工作如何做:來自一位中集老将的肺腑之言
上市公司ESG工作如何做:來自一位中集老将的肺腑之言

分享 | 李柱文 中集集團可持續發展總監

整理 | 孫行之

一直以來,在ESG的輿論場裡,缺失了一個很重要的聲音——那就是來自企業管理者對自身實踐的述說。說到底,ESG也是一個圍繞着企業的故事,企業内部的管理者是承接并将之落地的主角。

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于今年發起成立的第一屆ESG專業委員會裡,成員大都來自科研機構、“四大”、金融機構及咨詢公司。隻有一位來自企業的成員——李柱文。

作為中集集團可持發展總監,李柱文2018年正式接手集團的ESG事務。他上任以後的第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在集團上司的帶領下,牽頭撰寫集團當年的可持續發展報告。中集集團是A+H股兩地上市公司,較早接受ESG理念,董事會也非常重視這項工作。在此背景下,李柱文成了中國第一批ESG管理者。

如今回想最初的經曆,李柱文坦言自己當時是“摸着石頭過河,蒙頭工作,踩過很多坑,也積攢了不少經驗”。而他所經曆過的難點,未來可能會在很多大型企業的ESG管理中重制。

2023年開年,李柱文就“中國式ESG管理”與《中歐商業評論》分享實幹經驗。以下是他的談話精選。

上市公司ESG工作如何做:來自一位中集老将的肺腑之言

讓懸浮的ESG落地,

首先是争取内部支援

ESG讓“商業向善”變得很實在。ESG是企業業務走向企業使命的橋梁。

但從實際來看,很多企業的實際營運和ESG願景還是兩張皮。這兩年到外面去參會、做分享,聽到好的案例不少,但聽到企業高層這樣的說法也很多:“既然……提了要求,那就做一下吧”。“做一下吧”、“交交作業”,這種态度是很普遍的。大家都知道ESG重要,但它是個“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上司要考慮的事情太多了,各項業績名額的壓力也很大,能夠有10%留給ESG已經不錯了。ESG對很多企業高層來說,是個壓力,是個成本,是個負擔。

做ESG,首先要灌溉内部土壤。如何向上獲得管理層支援,獲得各職能部門支援,以及赢得下屬子公司支援,這非常重要。在這方面,我覺得自己當時做對了三件事。

首先是多管道營造氛圍,讓管理層對ESG有感覺,讓管理層“想做”。我準備了很多材料,在不同場合,不同規格的會議上多次講述ESG内容。我希望讓管理層看到:時代變了,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主流,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如何做好的問題。

光自己說沒用,我還請我們的高層參與外部峰會、頒獎典禮之類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在場的有世界500強企業中國區高管,比如巴斯夫、威立雅、BP、帝斯曼等等。在這些場合,他們能夠親身感受到,巴斯夫、威立雅這樣的企業是如何看待ESG的,是如何部署的。我說100遍,可能不如這些标杆企業向他們說一遍。

還要有專業支援。我也經常請一些知名學者、行業權威來對大家講課。再比如,我會請頭部咨詢公司、“四大”來企業内部講解ESG和企業管理之間的關系。

第二件事,光嘴上說不行,要讓内部同僚看到實質的東西,要能解決現實問題,不能務虛。

比如說,要做好研究報告,依托ESG評級和資料對标,展現公司與其他行業頭部企業、以及行業平均水準的差異。就拿港交所ESG A類環境和B類社會名額來說,一對比,就能看到我們與行業其他企業的差異。這樣反映差距的深度研究報告是管理層希望看到的。對職能部門來說,也為他們提供了改善工作的具體指引。得到大家認可,自然願意參與ESG工作。

我們都知道,寫ESG報告的第一步,是要去梳理關鍵性議題。這是個排摸“家底”的過程。女性董事比例、知識産權,這對中小企業來說,可能不是最迫切的問題。對它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不要工亡,不要因為消防安全被停産,不要因為環保問題被世界500強剔除供應商名單。解決工傷問題,解決消防和環保問題,同樣也是ESG。你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重點地做。

比如,2021年,全國多個省份的企業面臨限電、停電問題。這時候,ESG管理者就可以聯合部門做深度調研,搞清公司多少家機關受到影響?可能造成的營收損失有多少?多少家機關有條件安裝屋頂光伏發電?能夠減少多少成本?能降低多少碳排放?能避免多少營運風險?

這樣的項目,既是響應“雙碳”,同時,也實實在在支援了營運改善。這就是一個ESG政策落地的過程。

第三件事,是學會送出優秀成績單,讓管理層、各部門和各級子公司“有信心做”。ESG工作要積極争取外部支援,包括獲得外部獎項,入選外部優秀案例,得到外部ESG提升,獲得外部權威媒體的專題報道等等。我記憶深刻的是,2018年、2019年,我們陸續獲得外部獎項,有些集團上司很高興,也有些驚訝。在此過程中,他們也會覺得,在ESG上投入是值得的。

ESG工作本質上就是“管長遠”。是以,我建議做ESG工作的人把格局打開。不要老想着做自己手頭的事情,自己部門的利益。管理者要在各個可持續發展議題上去研究、部署和推動。最終這項任務具體是不是落到自己部門去執行,不那麼重要。我給自己的定位就是燒一把火,然後這把火會轉到别人手裡,繼續燃燒5年、10年。這樣思考問題,做ESG管理的人才能越走越遠。

上市公司ESG工作如何做:來自一位中集老将的肺腑之言

如何用好ESG專業機構

提供的服務?

在中國内地,正在開展ESG咨詢業務的主要五大類。包括:“四大”等金融中介機構、SGS等檢測認證機構、價值線上等資本市場服務機構、盈科等律所和一些研究機構。

我想特别提醒企業管理者:外部專業機構無疑有他們的優勢,但是第三方機構和企業内部人自己看ESG,角度是不一樣的。如果不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完全聽從外部機構的宣講,其實很容易踩“坑”。尤其是沒有實際做過工作的新手,很容易被牽着鼻子走。

常見的第一個問題是,部分外部機構給我們作講解,他們會建議“要更全面、更真實的資料,越是全面,相關方對你越滿意”。這話沒錯,但是太理想化,企業很難做到,甚至披露不恰當,最後很容易把好事辦成壞事。

企業才是資料的第一負責人,怎麼披露還得企業自己決定。企業需要考慮的是,是否有披露資料的基礎?能不能保證準确性?評級機構看企業,看的是這項名額在同行當中的位置。如果你吃不準這個資料在同行當中的位置,應該怎麼辦?事實上,資料并不是披露地越多越好。也不是披露得多,就說明你工作做得多。

個人建議,剛剛起步的企業,統計要趕快做起來,同時要清晰這一點:統計≠披露,統計是為了後續更好地披露。比較妥當的做法是,公司披露範圍就跟着監管的要求走,搭配公司特色優勢名額為補充,慢慢擴大披露範圍。

上市公司ESG工作如何做:來自一位中集老将的肺腑之言

常見的第二個問題是,急于提出宏大願景。很多外部機構會呼籲企業明确提出ESG戰略和願景,比如“到什麼時間點,達成碳中和”,再根據願景一步步做計劃。個人愚見,這樣的話,同樣是不接地氣。它适合西方上百年曆史的大型跨國企業。這些企業已經有很好的基礎,内外利益相關方也達成了高度共識,社會責任和商業道德的價值觀更深厚一些。但它未必适合中國企業,這與企業發展階段和整體水準有關系。當然,不是說中國企業就沒有商業道德沒有價值觀。

ESG戰略是融入在企業發展之中的,不是淩駕于集團營運戰略上,另起爐竈建構出來的。同樣,ESG戰略也肯定不是ESG部門的戰略。我認為相對實務的方法是,從企業總體發展戰略中提煉出ESG戰略。在有了一定基礎,有了手感之後,再慢慢豐富。不然,結果就是表裡兩張皮,上下沒共識,很難落地。

關于企業委托外部機構提供報告編制服務,我個人覺得在起步階段,企業請咨詢機構來寫報告是比較實際的做法。對新手來說,比較快的上路方法是,在外部機構的帶領下先做一回,即通過與外部機構合作,加深對ESG理念、ESG趨勢、ESG披露要求、各類标準、ESG資訊表達和報告編制思路等多方面的了解。

随着企業編制報告次數和自身水準的提高,企業聘請外部機構編制報告,就要有更高的要求。外部機構的服務内容也會從編制報告走向多元、深入。外部機構還是一個“扶上馬”的角色,如何建立ESG報告編制能力、如何部署ESG工作、怎麼落地實施,還是靠自己。

據我觀察,目前,國内ESG剛剛起來,大部分國内ESG專業服務機構還在團隊組建階段,起步晚、發展快。這些機構發展水準參差不齊,例如“四大”總體上介入更早,研究上也更深入,一些全球知名的認證機構,如SGS、BV等也較受認可。

對這些機構來說,他們通常把“編制報告”作為切入企業ESG業務的“敲門磚”,從這塊可以衍生ESG管理提升、ESG評級提升、ESG鑒證等更多咨詢服務。

企業委托外部機構提供的服務中,有一塊是報告鑒證服務。目前,鑒證還不是監管層強制推行的,但聯交所已經在鼓勵鑒證。業界普遍認為,報告強制鑒證是一個必然趨勢。“四大”、SGS、BV還有中國社科院“責任雲”等機構都可以為企業提供報告鑒證服務。

那企業應該請誰來做鑒證?

我認為,實質還是看企業“想讓誰來懂你”?比如在港上市公司,可能優先考慮“四大”,畢竟他們在香港資本市場很有公信力;國内的央企、國企,就可能優先考慮中國社科院的報告星級評級,他們在政府部門和國内業界有較大認可度;還有的是考慮SGS和BV等有100多年曆史的老牌檢驗檢測機構,類似于“全科醫生”。企業選擇不同鑒證機構的原因之一是:各類企業的監管方和利益相關方都不同,而不同的監管和利益相關方看重的機構又不同。有些企業會請兩家機構作鑒證,這裡頭其實也有 “兼顧多方”的考慮。

“平常心”看待評級

我常常聽到有同行有類似抱怨,“去年自己寫報告,評級是B,今年請了‘四大’幫我寫報告,評級還是B,怎麼回事?”。

這是對評級的最大誤解——不是報告寫得漂亮,評級就會高的。ESG評級體系是一個綜合體,企業的ESG報告隻是主要載體之一。評級機構會通過各種管道抓取資料,包括政府官網、權威媒體報道等等。

我的經驗是,企業要提升評級,應該組織ESG評級對标和差異分析,建立“漲分計劃”,改善ESG管理與信披水準。此外,針對“主動型評級”和“被動型評級”要有不同的應對和提升政策。

評級當然十分重要。評級和資本市場有關,和品牌美譽度有關,與監管層也有關。我聽到不少企業實際案例,就是高層不知道評級具體是怎麼回事,隻關心ESG評級結果,搞得ESG執行層壓力很大。

但我覺得還是要抱着平常心看評級,不要過分關注某一個評級的打分。100個學生裡有90個說一個老師好,那這個老師一定是好老師。各家評級的方法和名額體系差異還是比較大的,一些大企業,某個評級很好,某個評級會比較差。

而且,評級是個相對值,是要和同行業橫向比,自身縱向比得來的。不是說一家企業工作做得比去年好,評級一定會提高。比如,A企業花了5億元做研發,比去年提高50%,但是同行業的B、C、D都花了10億元做研發。同樣花錢了,但是A企業評分還是得不到提高,甚至會降低。

客觀地說,ESG評級還是西方人在掌握話語權。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大部分投資機構用的還是外國評級,如MSCI、富時羅素等。

一些外國評級,并不完全适合中國企業的實際情況。比如股權集中度問題,部分外國評級一看到國有企業,就可能在G(公司治理)上打低分。這一點從外國評級對中國國企、央企的評分就能看出。

另外,部分外國ESG評級屬于主動評級,需要企業填寫資料,整個系統全是英文。雖說全球化的今天,英語是必備能力,但這樣的操作界面,對中國企業不夠友好。

評級太多,也的确給我們帶來一定的困擾。不說别的,那麼多評級機構要填表、要維護也是一項工程。其次,評級很多,也會造成認知上的混亂。我還是希望評級标準能夠統一,形成一個有效的市場信号。

我高度贊成業界公認的觀點:中國要有自己的ESG評級,有自己的評價工具,包括源資料、方法論、架構、名額和溝通機制。外國評級與中國企業的自身實踐,還是有差異,且有些差異是深層次的,很難彌合。

目前,國務院國資委多次明确提出要推動中國ESG評級體系建設,深交所也已經在2022年中推出國證ESG評級。這兩個舉措,還是讓我振奮。

我認為,中國企業也一定會形成“中國式的ESG實踐”。ESG最終是要融入企業經營的,寫報告隻是第一步。可以說,目前大部分大型企業還處于第一階段。

未來,從報告邁向管理的這一步,要比寫報告難很多倍。它不是一家企業或一個人有抱負就能做出來的,這需要突破既有的管理架構,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環境,要有頂層設計,還要有落地舉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