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個《無名》,沒見過這麼拍春節檔諜戰大片的。
該有的商業元素一場沒少,但導演又自如發揮着詩意的表達。
片中梁朝偉與王一博的對決,最為極緻。

一場長達六分鐘的打戲。
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 兩位明面上身份是汪僞情報部門曾經的上下級,正在展開一場生死相搏。
先是王一博帶人圍捕梁朝偉,被梁朝偉一槍幹掉助手。
合圍變成了單挑,偌大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變成兩人的戰場。
先開火,再徒手對戰。
客廳、卧室、走廊,都是格鬥場。
家具、飾品、窗簾,都成了武器。
打到體力不支,直接躺到地上纏鬥。
這什麼情況?誰生誰死,誰正誰邪?
懸念與動作結合,角色與命運在靜态中蓄勢,在動态中爆發。
拳拳到肉,互下死手,是讓人覺得隔着銀幕都覺得疼的地步。
隻是對決這麼簡單嗎?仔細看,兩位打得難分難解時,鏡頭在遠處微微晃了一下。
還有人,在窺探這場大戲?
别急,如果你看得足夠仔細還會發現,打鬥有破綻。看起來都要置對方于死地,讓人看到手心冒汗。
可為什麼這取人性命的一戳,剛好精準地戳到梁朝偉咽喉旁?
又為何,王一博佩戴的領帶,剛好堅韌到足夠被對方抓住,把他整個人安全地甩到樓下去?
一刷沒看出來,二刷細思恐極。
好家夥,看上去是打鬥,其實暗藏玄機。
單單最後那不到一秒的鏡頭,幹淨,利落,既亮出謎面,也藏着謎底。
誰敢這麼拍諜戰大片?隻有程耳。
有人說,這十多年是中國電影最好的時代。
但在我看來,其中卻藏着遺憾:諜戰片。
十多年裡,諜戰劇風起雲湧,除了柳雲龍自導自演的《暗算》和《風筝》雙星閃耀,《潛伏》《懸崖》《黎明之前》也部部經典。
但論電影,能在重大檔期驚豔四座的,大概隻有13年前衆星雲集的《風聲》和張藝謀執導的《懸崖之上》。
直到今年春節檔,程耳執導,梁朝偉、王一博、周迅等聯手,一部《無名》,終于再度攪動風雲。
但它卻既非一般的諜戰片,更是一部與衆不同的春節檔電影。
不是大衆預期的熱鬧紅火,更像慢火熬出來的老火靓湯, 無論是視覺的精美,曆史的深邃,還是懸念的設定,都需要細品,需要回味,需要日頭的積澱。
怕它不襯春節檔的熱乎?但影片兩天票房破兩億,貓淘評分皆在9分以上,看來真有不少觀衆,偏愛這滿堂盛宴上,這一口回味悠長的獨特味道,解膩,上頭。
這樣的春節檔諜戰大片,精緻,浪漫,夠狠。
後勁太足。
1、 影像無名
過往的許多諜戰作品專注于智鬥,卻難免陷入經典前作設下的套路,日子久了,觀衆既深愛這一口,又總覺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難得的是,《無名》的諜戰,根本不走套路。
就像電影的英文名“Hidden Blade”——袖劍。代表着暗戰與刺殺,忠勇與犧牲,但又始終優雅從容。
諜戰的驚險過瘾,與導演程耳的美學浪漫,互為面子與裡子。
作為中國當代導演裡的一個“異數”,程耳的作品少卻精,從他那部被稱作“北電史上最牛畢業作品”開始,隻有四部公映的電影,2012年的《邊境風雲》、2016年的《羅曼蒂克消亡史》都是迷影群體中的佳作。
但這一次,程耳一開始就在預告片中打出,“超級商業片”。
《無名》,有着諜戰類型片常見的一切商業要素。
諜戰、潛伏、鋤奸、對決。
但與傳統諜戰不同的是,電影并不急着把爽感元素急赤白臉地端出來,而是以一曲優雅的諜戰探戈,與觀衆共舞。
電影的故事,發生在上海“孤島時期”,雖然被日本占領,但因為租界的關系,成為各方力量拉鋸的前沿陣地,更是重要的情報交流中心。
《無名》的主角們就出自汪僞政權在上海的情報部門。
程耳用精細的白描,勾勒出一張諜戰中的曆史風雲變化圖。
文戲武唱,武戲文唱。
影片有諜戰的驚險 ,也帶曆史的厚重。
程耳标志性的鏡頭語言,對稱的構圖、悠長的空鏡、利落的剪輯與緩慢的長鏡頭,一樣不少,氛圍感的營造,尤為精妙。
從影片開場周迅優雅地喝一杯咖啡開始,程耳特有的隐藏感、暗流湧動的氛圍營造,就如進階的醇酒,入口回甘,餘味悠長。
比如,明與暗。
光影之中,隐晦的傳達出人物的内心與處境。處處是伏筆。
比如,動與靜。
動作戲是諜戰片的一大看點,《無名》也有大量的動作戲,無論是梁朝偉和王一博的近身肉搏,還是王一博一人單挑日軍,全都驚險刺激、淩厲暴裂,但在那溢出螢幕的沖擊感中,你又能感受到山雨欲來的靜。
而在靜态裡,大量對稱的攝影構圖,張力拉滿的眼神交流,又藏着一觸即發的爆發力。
比如,黑與白。
黑白沉重的情報部門鏡頭和租界華燈初上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畫面交叉中,普通百姓被日本帝國主義無情摧殘。
形勢波谲雲詭中,又帶着暗流湧動。
再比如,冷與暖。
冷暖色調的切換之間,程耳的影像,記錄着那個日軍侵略下,普通人無名無姓的艱難時代。
1938年,日軍占領廣州,銀幕背景裡,是航拍鏡頭中城市被轟炸後灰色的樣子。
但下一秒,卻是日本戰鬥機飛過的碧海藍天。配上日本電台裡的廣播:明天天氣晴,适合進攻。
典雅、端莊、深沉的鏡頭美學下,這種“凝視”般的沉浸式的觀影體驗,讓觀衆在表面的色調冷暖變換中感受着濃烈的情緒。
程耳的鏡頭,也是真的美。
人美。周迅、江疏影、張婧儀,旗袍,民國發型,鏡頭裡蘊含的民國女性的風韻,讓人流連。
食物美。特寫鏡頭下,點心店裡的法式拿破侖蛋糕,菜館裡的一盤掙紮的醉蝦,日本人餐桌上冷冰冰的刺身與壽司。就連餐台都做到了精緻完美。
拿破侖是師傅現做的,日料器皿是從日本空運來的。
程耳電影,必須是每一幀畫面都可以裱起來的程度,但鏡頭的美裡又蘊含深意。
比如美人的凝視裡暗示人物命運,食物也隐喻着人與時局的關聯。
“電影是對時間的凝視。”
程耳的影像仿佛賦予了鏡頭生命,每個鏡頭仿佛都在呼吸,甚至帶有時間流淌的節奏。
晦暗曆史中,影像為觀衆點亮了一盞燈。
這盞燈,早晚要穿透曆史的長夜。
2、 故事如謎
拼圖遊戲,是《無名》故事的文眼。
故事主要發生在1937年-1945年的上海,中共的地下工作者周旋于重慶、汪僞、日本間諜機構之間,通過錯綜複雜的敵後情報系統,擷取情報,誅殺漢奸……
電影的大部分劇情都聚焦在汪僞政府的幾個特工身上,包括梁朝偉飾演的情報部門高層何先生,王一博飾演的新晉特工葉先生。
這裡顯然藏着諜戰片的第一重謎題:誰是我們的人?
諜戰片的主角往往有雙重甚至多重身份,潛伏意味着刀尖上的舞蹈,僞裝意味着随時處于險境當中,懸念和戲劇張力由此而來。
但程耳的高明之處在于,采用了諜戰的主線,懸疑的骨架,但又用一出時間的謎局,引觀衆入局。
如果說一般的諜戰片是主創帶觀衆看一個故事。
那麼程耳卻利用打亂的故事線,迷宮一樣的細節,帶觀衆玩了個拼圖遊戲。
當觀衆被放進這個懸念迷宮,在尋覓劇情的草蛇灰線中,逐漸拼湊出自己對故事的了解。
程耳的這座懸念迷宮,是靠細節疊出來的。
比如,時間。
1938,1941,1944,1945,和沒有出現但一再被提及的1931。
程耳一貫的非線性叙事下,所有時間都被打亂,謎面連着謎底。有的故事看似開場其實在收官,有的故事看似結局其實才展開,程耳叙事,妙就妙在布局。
梁朝偉一個望向觀衆的眼神,可能藏着破題的關鍵。
他飾演的何先生,兩次審問犯人。兩次說到自己之前的經曆。
第一次,1941。
對方是一個國民政府上海的情報頭子,他一臉笑意,底氣十足,還放了對方一條生路。等待對方“開竅”。
第二次,1944。
同樣的對白,沒說完就被對方打斷,他也懶得跟對方啰嗦,不投降,就趕緊處理掉。
程耳設定了一道進階的謎題,上半部抛出謎題,下半部解謎。角色不斷重複的台詞,象征着時間線被打亂後又形成閉環。
答案就在閉環中,劇情嚴絲合縫,沒有一秒鐘可以浪費的,沒有一個鏡頭是多餘的,觀衆必須參與其中,才能享受那份樂趣。
迷宮裡,到處是程耳埋下的伏筆。
比如黃磊飾演的地下黨員張先生手裡的槍。
何先生負責“接待”張先生,一看到槍就問,“你為什麼會有陳小姐的槍?”
同為地下黨員的陳小姐是周迅的角色。
一個帶着陳小姐的槍,一個一眼認出陳小姐的槍,兩人分别和陳小姐是什麼關系?槍是怎麼回事?何先生離開時,身上的血點又是怎麼回事?
又比如,王一博的領帶。
注意一個細節,前文中那場生死大戰前,王一博先扯了扯一條領帶,又換了一條領帶,為什麼扯,為什麼換?
細節讓劇情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也更加具有懸疑感。布局環環相扣,沒有閑筆,也沒有廢筆,角色每一個細微表情和眼神都暗藏深意。
答案就在那裡,當觀衆一路跟随導演,如同經曆了一場諜戰的夢。
在夢的最後一刻,被程耳啪的一個細節驚醒,忽然看懂整個故事,會覺得自己的智商和審美得到了極大地尊重,這種找到答案完成拼圖後恍然大悟的酣暢感,才是程耳帶給觀衆更進階的審美快感。
程耳想守住這份解謎的快樂,也想守住與觀衆的緣分。
3、 演技無痕
觀衆能否入局,除了故事,也在表演。
故事像剝洋蔥,不到最後一刻,你都不知道角色是正是邪。每個人都沒有名字,台詞不多,喜怒不形于色,但是塑造的氛圍感炸裂。
越是如此,越考驗演技。
大概找不出第二個華語片演員,比梁朝偉更适合在程耳的諜戰片中飾演男主角。
筆挺的黑西裝,锃亮的大油頭,梁朝偉三件套加禮帽一出,一個時代的優雅已經溢出螢幕。
銀幕上看他表演,是每一條皺紋都會演戲的感覺,這回梁朝偉不是 “易先生”,他演出的是完全不同于陰郁暴戾的另一重氣質,有幾處笑容讓人倒吸一口涼氣,依然和易先生的神态完全不同。
他在影片中台詞最多,而且用的國語原聲台詞,還貢獻了一段少見的打戲。每個表情都深不可測,觀衆根本不知道他在想什麼,卻忍不住被他的目光吸引,巨星魅力,騙不了人。
可以說梁朝偉表演中巨大的留白和想象空間,已經創造出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等到謎底揭曉時更會給人醍醐灌頂的感受。
這就是殿堂級華語影帝的魔力。
面對這樣的頂級演員,王一博的表演能不露怯,已值得一贊。
電影中王一博的确呈現了不同以往的熒屏形象,更顯冷峻、肅殺、隐忍,甚至是狠利,那個卡車上的笑,令人印象尤其深刻。程耳把最後一個線索留給他展開,所幸他接住了。
至于周迅,程耳評價她每個毛孔都會演戲,絕不是場面話。
民國扮相的她讓人回憶起顧曉夢,但她不是顧曉夢,陳小姐比顧曉夢年長,經曆更多風雲,更從容,更經事,也有更多記挂。
她的戲不多,但兩場戲足以封神。
一場是與何先生生死離别前,她的睫毛輕微起伏,臉微微搐動,無需台詞,一切盡在不言中。
另一場是那個與何先生相顧無言的擁抱,等到夫妻的第一反應不是喜悅,而是不敢置信,再是如釋重負,仿佛千斤擔子終于卸下來。
隔着螢幕觀衆感覺到她仿佛經曆了千山萬水,隻有經曆過無數夜晚的人生煎熬才懂得那個擁抱有多重。
程耳真懂選角,梁朝偉演謎面,周迅揭謎底,華語影壇我找不出更完美的搭配。
其他配角也各有驚喜。
黃磊飾演的張先生,長着一張正義臉,但臉上全是舉棋不定的猶豫,一句“我是個軟弱的人,不适應這個巨變的時代。”仿佛角色的判詞。
大鵬演了一個極其嚴肅的角色,是全片最大的“官”,也是最狡猾的騎牆分子,演完沒有人笑,證明他成功了。
江疏影則演出了角色的凄美,命運變局下,那張慘白、悲凄,又不失美麗的臉,好像一朵行将枯萎的玫瑰。
張婧儀演的大概是全片唯一沒有任何反轉的角色,但你很難忘記舞廳裡,她演的方小姐一身镂空旗袍坐在桌前,守株待兔時那緊張又青澀的臉。
王傳君也演得很妙,跟葉先生在早餐店吐槽菜品份量不夠,吐槽葉先生不該跟他共享一份排骨,在審訊室門口等待時,互相比賽,看誰能吐出煙圈又多又圓。也是他,對葉先生進行了最慘烈的背叛,麻木與狠戾,盡在角色中。
電影中有好人,有壞人,但更多是正邪難分。
毫不誇張地說,直到電影最後一秒,人物依然在反轉。
大時代泥沙俱下,有騎牆的,站隊的,找後路的,叛變的,才更見堅守的意義。
在《無名》的鏡頭下,演員都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質感,讓人信服,仿佛他們就是那個年代走出來的人物。
小人物鋪展出曆史的衆生相, 時代如局,身處困局,必當謀求破局。
演員們的演技,讓時代洪流中個人的選擇與堅守更迷人了。
4、 諜戰留名
所謂無名,是曾經的人與事,盡皆隐沒在曆史的塵埃中。
到最後,角色無一不是“無名氏”,是千千萬萬那個時代的人的代表。
程耳拍諜戰,也是拍曆史。曆史在他這裡不是故事的背景,而是前景。
他把每一個人物、每一場戲都放到一個真實的曆史中去,再用慢鏡頭、空鏡、大遠景,雕塑曆史影像。
采訪時他說,在他心目中,《無名》更像是“無名”英雄的史詩,是時代的贊歌。
電影裡有的是為了目标隐姓埋名,有的是無法被寫進曆史書中的普通人。
但他們全都推動着曆史的洪流,或者說,他們是洪流本身。
曆史總是無名者寫就,而程耳的諜戰片,卻要“見衆生”,這當然需要勇氣。
回首過去十年,華語影壇風起雲湧。流量時代,注意力的競争已經白熱化。
電影存留的底氣是什麼呢?
不能說随波逐流是錯的,但總要有些人,激蕩出不一樣的浪花,否則全是流水線量産的爆款,多少無趣。
于是春節檔有了這麼一部諜戰片,克制、優雅,保持腔調。
導演在主題曲MV的最後,打出了一行字:“尊重觀衆,觀衆不應該被低估”。 所謂尊重,是不讨好,不降智,保持風格,堅持審美 。
就像程耳曾在《對得起這碗白米飯》寫的:“欲望無休無止,但我們要注意吃相。”
諜戰是很受觀衆歡迎的類型,但瓶頸已現,幾年不見新經典,是該有作品去完成突破。
程耳用《無名》帶觀衆做了一場諜戰的大夢,一場美學、智力的進階遊戲,其中充滿無名英雄驚心動魄的戰鬥日常,也充滿對無名英雄的敬意。
國産諜戰片需要這樣用心的作品,觀衆需要在春節檔看到如此不一樣的作品。
《無名》,理應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