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虹膜翻譯組制作。如果您想加入虹膜翻譯團隊,請緻函 [email protected]。
作者:Jonathan Rosenbaum 翻譯:Lannie 校對:Zeus
上映四十年後,法國導演讓-皮埃爾·梅爾維爾(Jean-Pierre Melville)關于反納粹運動的傑作終于在美國首次亮相。
大約在1971年,讓-皮埃爾·梅爾維爾(Jean-Pierre Melville)說:"當我想到人們對《孤獨的殺手》和《暗影之力》的評論時,我曾經說過,'梅爾維爾變成了布列松石',但我很抱歉,正确的邏輯應該是布列松一直是梅爾維爾派。

暗影原力 (1969)
梅爾維爾的說法得到了評論家安德魯·巴贊(Andrew Bazan)的回應,并得到了羅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本人的支援,似乎有點開玩笑。梅爾維爾以他的八部黑人電影而聞名,所有這些電影都很優雅。
與布列松更接地氣、更新的現實主義不同,梅爾維爾的電影似乎有點不真實。但這些差異是膚淺的。兩位電影人之間的相似之處其實更為重要:風格、題材、各自的哲學立場,都可以直接追溯到他們的二戰經曆。
在占領法國之前,布列松在1940年至1941年間在德國集中營度過了九個月。這段經曆在他的一部傑出電影《死囚逃亡》(Death Row Escape,1956)中得到了揭示。
死囚逃生 (1956)
梅爾維爾(原名讓-皮埃爾·戈巴克)于1940年代初加入抵抗運動,将他的猶太姓氏改為"卡地亞",然後改為"梅爾維爾",以向赫爾曼·梅爾維爾緻敬。他的13件作品中有三部是在戰後制作的,講述了德國占領的故事。
1948年的《沉默如海》是他的第一部電影。1961年,萊昂·莫漢神父使他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1969年的《影子力量》是他唯一反映抵抗運動的作品。現在影子部隊在美國,在音樂盒劇院排名第一。
(這部電影現在的英文名字比前兩部作品《暗影軍團》和《暗影軍團》要好得多,因為,就像評論家J.霍伯曼說的那樣,暗影軍團的名字更加直覺和貼切——部隊中的所有士兵都注定要死。
梅爾維爾和布列松的作品充滿了絕望,而《暗影之力》中的絕望是毀滅性的。起初我甚至不想承認這是一部好作品,但現在我認為它應該是梅爾維爾最好的作品。我一直抵制梅爾維爾過度宣傳的肌肉和隐含的情緒爆發。
我更喜歡他的黑白電影,而不是他的彩色電影。在那部電影中,他對色彩的使用是如此克制,以至于在我看來,這幾乎是一部黑白電影。這部兩個半小時的電影描繪了一位名叫傑皮爾(利諾·文圖拉飾)的中年抵抗運動領袖和他的戰友們,他們一步一步地做出艱難的選擇,結果卻白費了。
此外,他們必須決定是否處死一名被蓋世太保(秘密警察)俘虜并折磨的高貴而勇敢的抵抗組織成員。他們不知道她是否受到折磨,但他們想確定它沒有發生。酷刑貫穿全片,雖然梅爾維爾根本沒有表現出來,但他隻關注結局,這對觀衆來說已經夠難的了。
《暗影部隊》改編自約瑟夫·科塞爾的同名小說(科塞爾也是導演路易斯·曼努埃爾的電影《每日之美》中同名小說的作者)。梅爾維爾在1943年首次閱讀了《暗影部隊》,據說比這部電影更積極。
與他的其他電影一樣,這部電影展示了許多角色的性格從黑暗創傷中感受到的孤獨,這也是他最喜歡的電影之一"夜莺不安靜"的主題,據說他已經看過十幾次了。推測這部電影的自傳性質會很有趣。
布列松将自己的生活隐藏在公衆監督之外,而塞爾韋爾則不是,他以另一種方式向公衆呈現虛構人物。(例如,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的《筋疲力盡》(Exhausted),梅爾維爾在其中飾演并承認小說家帕武萊斯科(Parvulesco)就是他自己)
梅爾維爾的所有作品都充滿了潛台詞,這是《暗影之力》最明顯的潛台詞。在許多幸存的猶太人的心中,潛伏的最深的傷口來自遺骸中幸存下來的内疚感。
但《大屠殺》(The Holocaust,1985)并非如此,這部紀錄片将隐喻的失敗主義推向了前台,以至于沒有人能站到右邊。
《大屠殺》的導演克勞德·蘭茲曼(Claude Lanzmann)一直沉浸在存在主義中(克勞德·蘭茲曼也是法國雜志《現代時報》(les Temps Modernes)的編輯,該雜志由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和西蒙娜·德·波瓦(Simone de Povois)于1945年創立),作為這個批判圈子的一部分,梅爾維爾也是如此,梅爾維爾也受到了無形的影響。
大屠殺 (1985)
朱麗葉·格雷科(Juliet Greco)是存在主義的官方歌手,也是梅爾維爾的朋友,并出演了他的第三部電影。
存在主義者認為,艱難的選擇是必要的,而這種必要性使大屠殺比辛德勒的名單更能感受到,辛德勒的名單帶來的更多的是災後救濟而不是騷動。這種必要性也解釋了為什麼《影子力量》中的大部分焦慮和道德沖突是交織在一起的,希區柯克的傑作也是如此。
我無法調和《暗影部隊》中的現實主義和梅爾維爾黑人電影中的風格主義,直到我讀到大衛·吉爾(David Gill)1982年對《沉默如海》(Silence like a Sea)和《賭徒鮑勃》(Gambler Bob)的評論(攝于1955年,梅爾維爾的第一部黑人電影):
"梅爾維爾的許多作品都充滿了沖突:煽動沉默的背後是堅定、力量和正直,但也是一種死亡;梅爾維爾的電影是對一個沒有出路的世界的反叛,一種必要但緻命的反叛。
不管吉爾在說這句話之前是否看過《暗影部隊》,他都完美地把握了梅爾維爾将悲觀主義融入戰争電影的本質。
吉爾的評論過于抽象和尖銳,但關于影子力量最有趣的事情是我們如何看待抵抗運動做出的錯誤決定。例如,我們前面提到的西蒙·西内拉(Simon Sinella)飾演的高貴而勇敢的戰士,看到她做出了最糟糕的決定。
Sinelle扮演的角色使她的地下活動嚴格保密,甚至對她的丈夫和女兒也是如此。雖然傑皮勒建議她不要帶女兒的照片,但我們發現她沒有接受這個建議。
當蓋世太保發現時,他們威脅說,如果她的女兒不說話,就強迫她進屋。用吉爾的話說,母親帶來的照片是抵抗運動中必要但緻命的反叛,沒有出路。
1. 合作聯系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2.虹膜讀者微信群:加上微信個人服務号碼鴻蒙格作為好友,受邀加入群
過去的精彩内容
暢銷40年全球最佳電影作品參賽書最新全彩插畫第12版更完美閱讀體驗 著名電影人卓雄 螢幕更新翻譯
《了解電影》
網絡上最快、最便宜的管道
享受文章10%的折扣
讓我們回到常識進入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