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網
一候雞始乳;
二候征鳥厲疾;
三候水澤腹堅。
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
民間有
“過了大寒,又是一年”的說法,
這個“年”指的是農曆新年。
因而,
大寒時節的一些民間習俗
都透着濃濃的“年味”。
圖源:雪娃娃童畫
大寒迎年
大寒時,
通常進入“四九”時節。
古代冬季農活比較少,
人們發明了一些遊戲,
比如“九九消寒圖”來消磨時間。
大寒雖然寒冷,
但因為已近春天,
是以不會像大雪那般酷寒。
這時,
人們開始忙着除舊飾新——
腌制年肴、準備年貨、掃塵潔物,
因為春節就要到了!
此時的民俗活動也很豐富,
買賣人盤點賬目,設尾牙宴,
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
家家戶戶置辦年貨,送竈神,
寄望老小親人來年平安。
養精蓄銳,防禦風寒
“心藏後凋節,歲有大寒知”。
中醫認為,
大寒時節,食宜溫,護腰養腎;
睡宜早,養精蓄銳藏陽氣;
頭宜暖,胸背足忌寒涼;
心宜平,節制喜怒,護心護肺。
古有“大寒大寒,防風禦寒,
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的說法,
說明人們對身體調養的重視。
大寒時節仍是冬令進補的好時機,
重點應放在固護脾腎、調養肝血上。
在大陸南方地區,有大寒吃糯米的習俗。
在廣東佛山,
人們常在大寒節用瓦鍋蒸煮糯米飯。
糯米味甘、性溫,
比普通大米含糖分高,
食之具有禦寒滋補的功效。
花信風
花信風,
也叫二十四番花信風,
是應花期而來,
是以稱為花信。
花信自小寒開始,
為梅花、山茶、水仙,
大寒時一候為瑞香、
二候為蘭花、
三候為山礬。
鬥寒傲霜的臘梅
和婀娜生香的水仙也在此時綻放,
為嚴寒的冬日帶來一抹鮮花裝點的浪漫。
北宋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
一生酷愛水仙。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一詩中,
黃庭堅将水仙稱為“寒花”,
贊頌其是
“淩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
“山礬是弟梅是兄”一句
正描繪了大寒時節
梅花、水仙、山礬等競相綻放的美景。
節氣與節日,
讓平凡的日子有了期待,
當我們面對每一個期待都認真準備時,
待臘月盡,
又是好春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