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寒陽後更需祛寒,吃對一粥一湯,溫陽散寒、補肺氣,多數人能用

本 期 導 讀 大寒小寒,無風也寒!内外寒夾擊的冬日,2個方子驅散寒邪,把陽氣補得足足的。

大寒陽後更需祛寒,吃對一粥一湯,溫陽散寒、補肺氣,多數人能用

大寒小寒,無風也寒

防寒保暖仍需做好

明日大寒,俗話說「大寒小寒,無風也寒」,作為24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大寒也是冬春節氣交替的轉折點,但此時氣溫仍相對較低,依舊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的高發期,特别是老年人群。

大寒陽後更需祛寒,吃對一粥一湯,溫陽散寒、補肺氣,多數人能用

圖源:攝圖網

這段時間,大多數人陽康了,如果防寒保暖沒做好,人就容易感受寒邪而發病。

如何知道自己還有沒有寒氣?陽過的人,可以對着鏡子伸出舌頭看一看——如果舌苔滿布、發白,這就是病毒侵襲後,寒濕之邪留滞體内的表現。

寒是冬天的主令,易得寒病。寒氣主要有兩個性質,易傷陽,易凝滞。

1、寒易傷陽,陰盛則陽病

寒冷的冬天最易讓人想到什麼?陰氣十足。

寒為陰氣的表現,其性屬陰。陽氣本可以制陰,但若人體的陽氣不足,就容易被陰寒所傷。

若是寒氣太盛,體内陽氣不足以驅趕寒邪,反被陰寒之邪緻勝,「陰盛則陽病」。

2、寒性凝滞,易得痛症

凝滞,是凝結阻滞的意思。人身體氣血津液的運動,全仰仗陽氣的溫煦推動,氣血才有暢通無阻。

寒邪侵入人體,使得氣血經脈失去陽氣的溫煦,容易使得氣血凝結阻滞,阻滞不通,不通則痛,是以疼痛是寒邪入侵緻病的重要特征。很多人陽了之是以會腰酸背痛,全身痛,也正因如此。

是以在天冷時,氣血血液凝滞,血液不通行。若寒客肌表,經脈凝滞,則頭、身、肢節劇痛。平素有肢體關節病患者,受寒邪而疼痛,稱之為「着痹」。是以北方人多有關節病,一到冬天就痛得厲害,喜歡到溫暖的地方過冬。

大寒陽後更需祛寒,吃對一粥一湯,溫陽散寒、補肺氣,多數人能用
大寒陽後更需祛寒,吃對一粥一湯,溫陽散寒、補肺氣,多數人能用

除了防外寒,還要注意内寒

有很多人覺得,即使天氣寒冷,現在暖氣足,防寒保暖做到位,為什麼我還是覺得很冷?

1、什麼是内寒?

有一種寒叫「内寒」,寒從中生,機體陽氣虛衰,其溫煦氣化的功能減退,虛寒則内生。

「寒從中生」是指:機體溫煦氣化功能減退,導緻虛寒之體,此種人冬天最難過,在内陽氣不足,溫煦功能退化,在外寒氣侵襲,衛陽不能抵擋,内外夾擊,寒上加寒。

内寒的主要有2個表現:

一是溫煦失職,虛寒内生,呈現出面色蒼白、四肢冰冷;或是因為寒性凝滞,使筋脈收縮,血行不暢,導緻筋脈拘攣、肢體關節痹痛。

二是陽氣不足,氣化功能減退,水液得不到陽氣的溫化,導緻寒性的病理産物積聚或停滞。陽虛内寒的人,容易受到濕氣、痰飲之氣感染,出現尿、痰液等排洩物清冷,或腹瀉便溏等不适。

2、外寒内寒會互相轉化

▶内寒:是因陽氣受損,陽不勝陰導緻「寒」,是以一切損傷陽氣的事都可能會導緻内寒的産生。

其中包括外感寒邪、冬日裡防寒不當或夏日貪涼過度吹空調使陽氣受損;或寒從口進,肆意食用寒涼生冷食物,損傷脾陽;又或是作息不規律、喜熬夜,陽氣得不到休息,導緻陽氣過度消耗。是以内寒的特點是虛損,以虛為主。

▶外寒:則是我們一般說的「着涼」,因為受到寒邪外侵襲,又可與風邪、濕邪等相兼為病,以「寒」為主,以實為主。

但兩者互相聯系,外來寒邪入侵人體,積久不散,則能損傷人體的陽氣,導緻内寒;若是陽虛内寒體質之人,也容易感受外寒,兩者可互相轉化。

大寒陽後更需祛寒,吃對一粥一湯,溫陽散寒、補肺氣,多數人能用

圖源:攝圖網

3、外寒易傷肺,内寒易傷腎

外寒易傷肺,肺為華蓋,具有宣發衛氣循行體表的功能,是人體的保護傘,是以肺氣若是充沛,則外邪難入侵,即使受寒後,也能迅速解表散寒。是以寒邪入侵,發熱咳嗽,鼻塞流涕,不僅告訴你寒邪來了,也意味着肺衛這時候也受傷了。

内寒易傷腎,内寒多與心,脾、腎有關,且與脾腎關系密切。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陽能達于肌肉四肢;腎陽為人身陽氣之限,能溫煦全身髒腑組織。故脾腎陽氣虛衰,則溫煦失職,最易表現虛寒之象,而尤以腎陽虛衰為關鍵。

大寒陽後更需祛寒,吃對一粥一湯,溫陽散寒、補肺氣,多數人能用

冬日驅寒之道

2個方子防外寒、驅内寒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過益肺固表、溫陽散寒,達到有效的預防寒邪侵犯呢?

1、一粥一湯,補肺氣防外寒

① 益肺黃芪白術粥

材料: 黃芪30g、白術15g;大米100g;

做法:将白術和黃芪擇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即可。每1-2日1次。

黃芪有補氣固表之功效,配以白術健脾益肺,有培土生金之意,适用于平素體虛的人群,若是怕上火,可以将黃芪換成有「南黃」之稱的五指毛桃。

② 散寒防風生姜湯

材料:防風10g,生姜10g;

做法:将上述兩種材料洗淨放鍋中,用水煎煮10多分鐘,可以加紅糖,也可以不加。一天喝2次,一般1~2天。

生姜可解表散寒,溫中止嘔;防風解表以祛風為長,既能散風寒,又能發散風熱,可祛風寒而解表,又能祛風濕而止痛,與生姜合用不僅祛風散寒,還可祛濕邪,适用于受涼感寒或戶外工作的人群,服用後緻微微出汗為佳。

大寒陽後更需祛寒,吃對一粥一湯,溫陽散寒、補肺氣,多數人能用

圖源:攝圖網

2、一「艾」多用,溫陽驅内寒

說到驅寒溫陽,不可不提萬能的艾草,艾全身都是寶。

《别錄》:「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端午時,民間也有腰間别艾草,門口挂艾草的習俗,取辟邪祛穢之意。

《綱目》:「溫中,逐冷,除濕。」艾草性溫,可入脾、肝、腎經,可理氣血、逐寒濕,有溫經、止血、安胎之效。對于外寒束表,或是寒邪直中髒腑,又或是陽虛體質,寒從内生者皆可使用。

大寒陽後更需祛寒,吃對一粥一湯,溫陽散寒、補肺氣,多數人能用

① 艾葉泡腳,助寒邪外出

冬日手腳冰涼者,可試試睡前泡腳,熱水中加入艾葉,可溫經通絡,或是浸泡手腳關節冷痛處,助寒邪外出,效果也是極好的。

《本草綱目》還提到寒濕腳氣之人,也可将艾草放于襪子中,可謂是百搭百用:「艾根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炙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妙不可言。寒濕腳氣人亦宜以此夾入襪内。」

② 艾根炖雞,溫經絡祛寒濕

原料:雞(老母雞為佳)1隻,艾根50克;

做法:雞肉剁塊,過紅鍋煸炒去血腥增香,洗淨艾根,投雞塊于艾根上,加入拍裂的老姜,清湯;置旺火沸水鍋中蒸2個小時後,挑出艾根,下鹽調味,出鍋上席。

這是一道經典的客家名菜,下至月經不調之人,上至手足不溫的阿婆,都适用。

③ 艾灸穴位,「透諸經,祛百邪」

艾若灸之則可透諸經,祛百邪。若是外感初起,可灸大椎、肺腧等;若是關節冷痛,可灸痛處即可;若長期腹瀉、腹部脹痛,可灸神阙、中脘;若是下元虛衰,可灸關元、氣海。

大寒陽後更需祛寒,吃對一粥一湯,溫陽散寒、補肺氣,多數人能用
大寒陽後更需祛寒,吃對一粥一湯,溫陽散寒、補肺氣,多數人能用

大寒将至,在極緻的清冷中,孕育着春天,孕育着無限生機。

春花秋月夏風冬雪,感謝四季的芳華,感謝每一個和我們走過二十四節氣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