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樊成
你聽說過古籍修複師嗎?有媒體報道,在江西省圖書館,館藏古籍有37萬冊,古籍修複師一共隻有3人,90後女孩曹宇是最年輕的一位。因為喜歡修複,從選大學專業到畢業找工作,曹宇的目标一直非常明确,進入江西省圖書館後,她“偷師自學”2年,終于成功當上修複師,“隻要我喜歡,它就不是冷闆凳”。

是的,隻要自己的心是熱的,對所從事的事業充滿了熱愛與投入,就是自帶的“座椅加熱”功能,無所謂冷闆凳了。無獨有偶,此前,南京圖書館90後古籍修複師丁峰也曾走紅,他花費半年時間,讓近700歲的元刻本醫書《永類钤方》煥發新生。據報道,在南京圖書館的古籍修複中心,如今的修書主力基本都是像丁峰這樣的年輕人。
近些年,不少高校開設了古籍修複專業,也陸續畢業了一些學生。《人民日報》2021年曾報道,在江蘇省,文物修複與保護專業的“5+2專轉本”,已有5所對口的省内高校,南京大學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南京博物院的許多學者、修複專家也紛紛走進課堂,教授學生修複紙質文物。
但教育培養是一方面,如何讓這些畢業生順利走上對口的工作崗位,并穩定地工作,又是另一方面。據報道,專門從事古籍修複的人數少,仍然是目前國内古籍修複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心記載,目前全國各機關需要修複的古籍超過1000萬冊件。但據統計,全國圖書館古籍修複人才不足100人。
2022年5月17日,在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紙質文物修複室,從業人員對古籍文物進行補全。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如此懸殊的差距,也讓我們不得不去反思:缺口如此之大,僅僅靠一些年輕人自己的愛好,甚至是自學,夠嗎?顯然,古籍的老化、腐壞是不等人的。從報道也可以看出,如今的古籍修複師,基本都是諸如博物館、圖書館等事業機關的從業人員,基本都依賴于财政、編制,就業不夠靈活,也難以形成規模。
是以,關鍵還是要創新機制、開辟門路,為這個行業注入新興的能量。比如,可以引入更多的市場化力量,鼓勵民間建立一批古籍修複公司,吸納專業人才就業,讓更多有興趣、有理想的年輕人,能夠更舒服、更持久、更安心地投身其中。
在社會上,也可以多多宣傳,打消大家對古籍修複工作的偏見。其實仔細去打量,古籍修複對比很多熱門的“白領工作”,還有不少優勢:比如對于“社恐”和那些性格内向的人來說,這份工作恰恰是不需要和其他人打交道的,隻需要一個人沉下心去做;再比如它不受時間的嚴格限制,可以更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時間。
圖為古籍修複師利用放大鏡修複破損的古籍。中新社記者 瞿宏倫 攝
事實上,古籍修複技術是一門流傳了上千年的文化。2008年,古籍修複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更讓這一職業充滿了榮光。而如果能夠将其市場化,想必也能夠擁有不錯的前景。
眼下,有年輕人甘當“清冷孤寂”的古籍修複師,這是好事。但是如何讓他們安穩地幹下去,隻靠個人熱愛還不夠,還需要更多的支援和激勵。
文字:樊成
圖檔:新華社、中國新聞網等
朗誦:王茜
責編:王子墨
編輯:吳亞琦 王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