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請還給孩子一個自由的假期!

作者:指尖留香

終于放假了,原本以為師生都該松口氣了,可事實上,遠沒有想象得那麼舒坦。

據一個朋友講,他的孩子正在上初一,學校要求各科老師每天布置适量的作業,學生每晚九點前在群裡送出。如果按老師的要求,保質保量地完成作業,共七門功課,每天至少需要六個小時。如果一天沒有按時完成作業,第二天就要熬夜了。

這還是一個好學生,學習吃力一點的呢?是不是耗時更多了?這還叫假期嗎?如果假期依然是上學的延續,那放假的意義何在?

“雙減”減什麼?一減課後作業,二減課外輔導。國家大力提倡“雙減,難道這就是“雙減”政策下的假期?

請還給孩子一個自由的假期!

假期不能不學習,但假期如果隻有學習,那還是假期嗎?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孩子們除了讀書,是不是也該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呢?看看沈從文icon筆下的湘西,看看陳忠實icon筆下的白鹿原,看看魯迅icon筆下的江南水鄉,看看朱自清icon筆下的荷塘月色……看過真實的景,再對照書中的描寫,了解是不是更深刻呢?

記得那年學習現代詩人王家新的作品《在山的那邊icon》,詩中說:“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

我是西北高原長大的孩子,眼前除了一馬平川的田野,就是深不見底的溝壑,從來沒見過大山和大海,更無法想象“山的那邊依然是山”的崇山峻嶺和廣闊無垠的大海。

有一年終于有機會出去了,坐火車直達山城重慶,又渡船遊覽三峽,三天兩夜。眼前除了時而寬、時而窄、時而崎岖的水流之外,兩岸就是連綿不斷的山峰,或孤峰突起,或平緩綿延,一座挨着一座,一眼望不到頭。聽導遊說,這裡有的人,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大山。我就想,這恐怕就是“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的情景吧?

倘若我沒有親眼目睹過這情景,恐怕這一輩子都難以想象“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到底是什麼樣子!

請還給孩子一個自由的假期!

就連魯迅在《藤野先生icon》中也說,藤野先生提到中國女人裹腳的事,他說“總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古語雲“百聞不如一見”,可見“見”的好處有多大了。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icon上最輝煌的篇章。而這些詩詞作者,除了飽讀詩書以外,就是遊覽名山大川,才有了驚世之作!

杜甫年輕時登泰山後,才有“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蘇轼遊覽西湖後,才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李白去了廬山以後,才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王維到過邊塞,才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崔護若不去長安南郊,又何來“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些千古名句,都不是作者寒窗苦讀,冥思苦想出來的;而是放下書,走出去,靈感突現,即興而作。

請還給孩子一個自由的假期!

做作業,做作業,不停地做作業!這固然會有短期效應,但對學生長期的發展來看,未必是好事!希望校上司和老師們放下執念,放過孩子,還給孩子一個自由的假期吧!

請還給孩子一個自由的假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