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ctor容器是一個模闆類,可以存放任何類型的對象(但必須是同一類對象)。vector對象可以在運作時高效地添加元素,并且vector中元素是連續存儲的。
vector容器記憶體放的所有對象都是經過初始化的。如果沒有指定存儲對象的初始值,那麼對于内置類型将用0初始化,對于類類型将調用其預設構造函數進行初始化。
(如果自身有其它構造函數而沒有預設構造函數,那麼此時必須提供元素初始值才能放入容器中)。
1、建立容器
格式 vector<類型> 容器辨別符;
幾種初始化方法如下:
針對int:
vector<int> ivec1;//空int容器
vector<int> ivec2(10);//包含十個預設int值的容器
vector<int> ivec3(10,2);//包含10個值是2的int的容器
vector<int> ivec(ivec1);//由ivec1建立副本的容器
針對string:
vector<string> v1; // 建立空容器,其對象類型為string類
vector<string> v2(10); // 建立有10個具有初始值(即空串)的string類對象的容器
vector<string> v3(5, "hello"); // 建立有5個值為“hello”的string類對象的容器
vector<string> v4(v3.begin(), v3.end()); // v4是與v3相同的容器(完全複制)
2、常用操作
v.empty() | 如果v為空,則傳回true,否則傳回false。 |
v.size() | 傳回v中元素的個數。 成員函數size傳回相應vector類定義的size_type的值。 |
v.push_back(t) | 在v的末尾增加一個值為t的元素。 |
v[n] | 傳回v中位置為n的元素。 |
v1 = v2 | 把v1的元素替換為v2中元素的副本。 |
v1 == v2 | 如果v1與v2相等,則傳回true。 |
!=, <, <=, >, >= | 保持這些操作符慣有的含義。 |
附:常用方法
1.push_back() 在數組的最後添加一個資料
2.pop_back() 去掉數組的最後一個資料
3.at() 得到編号位置的資料
4.begin() 得到數組頭的指針
5.end() 得到數組的最後一個單元+1的指針
6.front() 得到數組頭的引用
7.back() 得到數組的最後一個單元的引用
8.max_size() 得到vector最大可以是多大
9.capacity() 目前vector配置設定的大小
10.size() 目前使用資料的大小
11.resize() 改變目前使用資料的大小,如果它比目前使用的大,者填充預設值
12.reserve() 改變目前vecotr所配置設定空間的大小
13.erase() 删除指針指向的資料項
14.clear() 清空目前的vector
15.rbegin() 将vector反轉後的開始指針傳回(其實就是原來的end-1)
16.rend() 将vector反轉構的結束指針傳回(其實就是原來的begin-1)
17.empty() 判斷vector是否為空
18.swap() 與另一個vector交換資料
注:
1.使用size_type類型時,必須指出該類型是在哪裡定義的。vector類型總是包括vector的元素類型:
|
2.vector的下标操作符接受一個值,并傳回vector中該對應位置的元素。
// reset the elements in the vector to zero
for (vector::size_type ix = 0; ix != ivec.size(); ++ix)
ivec[ix] = 0;
這裡用size_type類型作為vector下标的類型。
3.對于下标操作符([]操作符)的使用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僅能提取确實已存在的元素
vector<int> ivec; // empty vector
for (vector<int>::size_type ix = 0; ix != 10; ++ix)
ivec[ix] = ix; // disaster: ivec has no elements,出現“緩沖區溢出”
上述程式試圖在ivec中插入10個新元素,元素值依次為0到9的整數。但是,這裡ivec是空的vector對象,而且下标隻能用于擷取已存在的元素。
這個循環的正确寫法應該是:
for (vector<int>::size_type ix = 0; ix != 10; ++ix)
ivec.push_back(ix); // ok: adds new element with value ix
4.vector元素的位置從0開始。
vector ivec2(10); // vector with 10 elements
cout << ivec[10]; // Error: ivec has elements 0...9
5.vector的疊代器(iterator)
疊代器(iterator)是一種允許程式員檢查容器内元素,并實作元素周遊的資料類型。
所有的标準庫容器都定義了相應的疊代器類型,而隻有少數的容器支援下标操作。因為疊代器對所有的容器都适用,現代C++程式更傾向于使用疊代器而不是下标操作通路容器元素,即使對支援下标操作的vector類型也這樣。
vector<int>::iterator iter;
這條語句定義了一個名為iter的變量,它的資料類型是由vector<int>定義的iterator類型(即疊代器類型)。每個标準庫容器類型都定義了一個名為iterator的成員
6.疊代器解引用運算
疊代器類型可使用解引用操作符(*操作符)來通路疊代器所指向的元素,解引用操作符傳回疊代器目前所指向的元素:
*iter = 0;
假設iter指向vector對象ivec的第一個元素,那麼*iter和ivec[0]就是指向同一個元素。上面這個語句的效果就是把這個元素的值賦為0。
7.疊代器的自增
疊代器使用自增操作符向前移動疊代器指向容器中下一個元素。
從邏輯上說,疊代器的自增操作和int型對象的自增操作類似。對int對象來說,操作結果就是把int型值“加1”,而對疊代器對象則是把容器中的疊代器“向前移動一個位置”。
如果iter指向第一個元素,則++iter指向第二個元素。
vector類的疊代器,還支援算術運算:it + n、it - n、it2 - it1,it表示疊代器。注意it2 - it1傳回值為difference_type(signed類型)。
8.vector對象的比較(非成員函數)
針對vector對象的比較有六個比較運算符:==、!=、<、<=、>、>=。
其中,對于==和!=,如果vector對象擁有相同的元素個數,并且對應位置的元素全部相等,則兩個vector對象相等;否則不等。
對于<、<=、>、>=,采用字典排序政策比較。
9.begin和end操作
每種容器都定義了一對命名為begin和end的函數,用于傳回疊代器。
如果容器中有元素的話,由begin傳回的疊代器指向第一個元素:
vector<int>::iterator iter = ivec.begin();
上述語句把iter初始化為由名為ivec的vector操作傳回的值。假設vector不空,初始化後,iter即指該元素為ivec[0]。
由end操作傳回的疊代器指向vector的“末端元素的下一個”。通常稱為超出末端疊代器(off-the-end iterator),表明它指向了一個不存在的元素。由end操作傳回的疊代器并不指向vector中任何實際的元素,相反,它隻是起一個哨兵(sentinel)的作用,表示我們已處理完vector中所有元素。
如果vector為空,begin傳回的疊代器與end傳回的疊代器相同。
因end操作傳回的疊代器不指向任何元素,故不能對它進行解引用或自增操作。
10.疊代器的及時更新
疊代器與容器是分離的,可以通過疊代器來操控容器裡面的元素,但不能通過疊代器來操控容器。是以當容器内部發生變化,容器并不通知疊代器發生了什麼變化(他們是分離的),是以當容器發生變化後,疊代器就失效了。而容器何時會發生變化,完全是掌握在程式員手裡的,也就是說,例如對容器進行某個操作,将可能導緻容器内部的變化,那麼為了保證這個操作之後疊代器仍然有效,那麼必須手動重新設定該疊代器。
任何改變容器大小的操作都可能造成以前的疊代器失效。
詳細補充:
size_type max_size() const; // 傳回容器能容納的最大元素個數
size_type capacity() const; // 容器能夠存儲的元素個數,有:capacity() >= size()
void reserve(size_type n); // 確定capacity() >= n
void resize(size_type n, T x = T()); // 確定傳回後,有:size() == n;如果之前size()<n,那麼用元素x的值補全。
reference front(); // 傳回容器中第一個元素的引用(容器必須非空)
const_reference front() const;
reference back(); // 傳回容器中最後一個元素的引用(容器必須非空)
const_reference back() const;
const_reference operator[](size_type pos) const;
reference at(size_type pos); // 傳回下标為pos的元素的引用;如果下标不正确,則抛出異常out_of_range
const_reference at(size_type pos) const;
void pop_back(); // 彈出容器中最後一個元素(容器必須非空)
// 注:下面的插入和删除操作将發生元素的移動(為了保持連續存儲的性質),是以之前的疊代器可能失效
iterator insert(iterator it, const T& x = T()); // 在插入點元素之前插入元素(或者說在插入點插入元素)
void insert(iterator it, size_type n, const T& x); // 注意疊代器可能不再有效(可能重新配置設定空間)
void insert(iterator it, const_iterator first, const_iterator last);
iterator erase(iterator it); // 删除指定元素,并傳回删除元素後一個元素的位置(如果無元素,傳回end())
iterator erase(iterator first, iterator last); // 注意:删除元素後,删除點之後的元素對應的疊代器不再有效。
void clear() const; // 清空容器,相當于調用erase( begin(), end())
void assign(size_type n, const T& x = T()); // 指派,用指定元素序列替換容器内所有元素
void assign(const_iterator first, const_iterator last);
const_iterator begin() const; // 疊代序列
iterator begin();
const_iterator end() const;
iterator end();
const_reverse_iterator rbegin() const;
reverse_iterator rbegin();
const_reverse_iterator rend() const;
reverse_iterator r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