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育何以至此:從6年1億到13年增長1億,到底發生了啥?

作者:東意不一樣

最近,鼓勵年輕人生娃這事頻繁上熱搜,為啥?因為近期生育是消費池最大的注水龍頭,人在成為生産者之前首先是消費者,隻有不斷消費才能讓其成為生産者。遠期看,當然是人類傳承,文明生生不息。

生育何以至此:從6年1億到13年增長1億,到底發生了啥?

其實,生育率低的禍根恰恰又在于文明,在于人類的社會性擠占了人類的動物性。簡單聊下,不一定對,大夥權當一看。

2022年,大陸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死亡率為 7.3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這是我們1961年以來的首次人口負增長,人口比上年末減少了85萬人。

生育何以至此:從6年1億到13年增長1億,到底發生了啥?

最近,濟南、深圳、長沙等很多城市密集推出了生育獎勵和補貼政策,用真金白銀補貼生育。濟南是“今年新生二孩三孩,3歲前每月補貼600元”,大概3年補貼2.16萬。深圳甚至延伸到了一胎,按照規定,如果生育三孩,累計可領3.75萬元。

生育何以至此:從6年1億到13年增長1億,到底發生了啥?

連哇哈哈老闆宗慶後都新年新祝福,“2023年希望年輕人早點找對象,早點結婚,早生貴子,為提高國家生育率做貢獻。”

其實,無論是曆史還是國外經驗都證明了,生育獎勵之類的對于生育提升沒啥用。比如,南韓的産婦和嬰幼兒優待政策,近乎于把年輕人當祖宗供着,但生育率依然很低,甚至還不如日本。而生育率最兇的尼日爾,啥補貼都沒有,每個女性最少生7個。

是以,生育率一旦下降,就幾乎不可能恢複,它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政策為轉移的,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連馬爾薩斯鐮刀都沒法舉起來。是以,對于這些杯水車薪的鼓勵,大夥都是一副冷眼旁觀,甚至嘲諷的心态。

生育何以至此:從6年1億到13年增長1億,到底發生了啥?

一是覺得過去的計劃生育執行得太嚴太狠,現在回過頭來又鼓勵大夥生娃,典型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那感覺就像昨天,計生人員還兇神惡煞堵在你家門口要罰款,今天,突然變得和藹可親,說是不罰款了,還給你發錢,魔幻不?

二是年輕人眼下确實很難,買不起房,找不到體面的工作,很多人隻是勉強解決了生存問題,生活壓根無從談起。而且還出現了很多奇怪現象:一邊嫌出生人口少,一邊又找不到工作;一邊是35歲詛咒,一邊是延後退休……胡蘿蔔很少,但棍棒又粗又壯。

1953年,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大約5.42億;1982年,突破10億達到了10.17億。30年内,大概增長5億人口,每6年增長約1億。其實,也就是在1982年,計劃生育被定為基本國策。

生育何以至此:從6年1億到13年增長1億,到底發生了啥?

記得當年姜昆和李文華講了個相聲《祖爺爺的煩惱》,講的就是計劃生育,1983年的《錯走了這一步》,也是對超生現象進行諷刺的,巅峰是1990年黃宏和宋丹丹的《超生遊擊隊》,那種超生家庭在城市裡躲避查處的窘迫和醜态,成為了大夥的集體笑料。

這說明在當時,大夥對計劃生育是有共識的,是持正面态度的。其實,現在的印度就是當時的我們,人口增長把土地承載逼近了極限。比如地下水超采,印度有個世界遺産皇後階梯井,從地面往下挖30多米,有6層樓那麼深,僅取水用的台階就有3500多個。

生育何以至此:從6年1億到13年增長1億,到底發生了啥?

而且印度還出現了專門取水的老婆,叫“水妻”,為啥?因為水井廢棄一口,就再打一口,簡單粗暴,水井就離村莊越來越遠,單程5公裡算近的。是以,必須得有專人負責打水,才能解決全家人的用水問題。

我們的“南水北調”,很大程度上也是緩解北方用水問題。比如,2004年北京制定城市總規時,根本原則就是“以水定人”,當時預計2020年把人口控制在1800人。實際上,2019年,北京人口就達到了2100萬。

是以,大夥當時對于超生家庭是普遍抨擊和打壓的。那計劃生育到底有沒有用呢?從1982年實行嚴苛的計劃生育後,1988年人口突破11億(11.1億),1995年突破12億(12.11億),2004年突破13億,2017年突破14億。

生育何以至此:從6年1億到13年增長1億,到底發生了啥?

大夥可以看到實行計劃生育後,在人口基數更大的八九十年代,突破1億人口的時間由之前的不到6年延長到了7年左右。世紀之交,突破1億人口,用了将近10年;新千年,從13億到14億,時間延長到了13年。

是以,計劃生育在延緩人口增長方面确實作出了曆史貢獻,這一點是不能否定的。但并沒有根本性解決問題,至少世紀末把人口控制在12億的目标就沒達成。真正從根本上解決人口增長的是,2001年加入世貿,我們深度嵌入世界産業鍊,個人深度融入社會。

另外,當年推行計劃生育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解決重男輕女和光棍太多問題。很多家庭之是以超生就是為了生兒子,是以當時很多宣傳海報上,小孩都是女孩。此外,還有女兒是貼心小棉襖,女兒也是傳家人之類的宣傳口号。

生育何以至此:從6年1億到13年增長1億,到底發生了啥?

其實,人是一種14歲就性成熟的哺乳動物,性成熟之後馬上就知道“悅己者容”,為啥?就是想展開求偶、交配這一動物行為。更何況以前人均壽命隻有35歲,有的女性終其一生都在生育。

現在,14歲還是個國中生,放以前是妥妥的知識分子,當下則被認為不具備社會生存能力,等到大學畢業已經23歲,如果“小鎮做題家”還想讀研讀博,畢業都快30歲了。而且畢業也不一定馬上生孩子,還得磨蹭買房買車,很難為二胎三胎留出生育時間。

說實話,這種耗費大量時間去脫産學習,适應社會,提升生存技能的事情,本身就違反了人類的動物性。“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社會性,導緻人類的動物性被嚴重擠壓。但這個問題幾乎無解,為啥?

生育何以至此:從6年1億到13年增長1億,到底發生了啥?

因為生産力不斷發展,會進一步導緻社會複雜化,相應的分工也會越來越細。像光刻機這種複雜到極限的東西,能把人類分工細化到極緻。

這就意味着大家用于脫産學習和适應社會的綜合成本會越來越高,尤其是時間成本,這種社會活動時間的增加,就必然減少人類用于動物性活動的時間,會極大壓制人類最原始的動物性需求,求偶交配則首當其沖。

那怎麼解決呢?人類是萬靈之長,集動物性和社會于一體,社會性與動物性本身就是辯證關系,甚至是零和博弈,社會性占比越大,動物性就占比越低。而主導生育是由人的動物性決定的。是以,隻有讓人的動物性回歸,或者占到一定比例,生育才會起來。

生育何以至此:從6年1億到13年增長1億,到底發生了啥?

我們時常羨慕大自然,“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對!核心就在于自由,而現在的問題恰恰就是年輕人不自由,沒有自己的時間,一天到晚時間買賣,以時間換錢,以生命換效率。

是以,要解決這個問題也簡單,把時間還給年輕人,讓年輕人做生活的主人,讓他們用更短的時間換到更多的金錢,實作時間自由,财富自由,最終讓他們像動物一樣自由,生育率自然會起來。

生育何以至此:從6年1億到13年增長1億,到底發生了啥?

當然,以人類目前的競比狀态,是不太可能做到這一點的。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就隻能借助技術手段,向科學要孩子。畢竟科學已經替代了人類的很多功能,社會性也取代了人類的很多動物性。

既然輪子可以取代雙腿,機械取代雙手,光學儀器取代雙眼,網際網路取代嘴巴,愛情動作片取代愛情和動作,那人類的生育職能,也沒有理由不被取代。

如果覺得寫得不錯,請随手點個贊吧,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