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一年9700萬變為300萬 國米失去争雄意甲一大優勢

《米蘭體育報》以“國際米蘭告别中國贊助的黃金時代”為題,論述了中國贊助在國米退潮的事實。

斯帕萊蒂時期,我們在展望意甲随後幾年的競争形勢時,判定國米在一段時間内在意甲的生存境況是“坐二争一”,這是基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理論。

在意甲,一支球隊的建隊成本,取決于年度營收。賺得多,才能花得多。

一些球迷始終不改思維,沒錢花就罵老闆,認為來個“石油爹”一切都解決了!然而十餘年意甲也沒等來大金主,說到底還是因為,一擲千金的土豪會選英超,甚至甯願選法甲,也不選意大利。燒錢想做點事,卻頻遇掣肘、處處受氣,圖什麼!

意甲球隊即使易主,甚至如AC米蘭般數次易主,還是無法改變“賺得少是以花得少”的活法。

由于所處環境實在太惡劣,意甲球隊想要提升營收難上加難(從米蘭雙雄想修球場有多艱難可窺端倪),是以,除了票房、電視轉播費、歐戰收益等很難提升的進項之外,意大利哪家球隊有其他的收入手段,就有更高些的建隊預算,這是鐵則。

前幾年,國際米蘭、尤文圖斯在這方面有獨特優勢。

尤文的優勢是擁有自營球場,這是倆米蘭做夢都想,但求不得的。

國米的優勢,就是中國贊助。

是以過去幾年,尤文、國米的年度預算是意甲絕對的第一和第二。

在足壇,雖然年度預算高的球隊不一定總是成績最好的球隊,但一年營收3-4億的球隊,在面對一年營收2億的球隊時,總是會有方方面面的優勢。

這是藍黑軍能夠多年後重奪冠軍的基礎。

《米蘭體育報》統計了國米中國贊助的具體數字。

2016-17賽季,7500萬歐元。

2017-18賽季,9200萬歐元。

2018-19賽季,9700萬歐元。

2019-20賽季,4400萬歐元。

2020-21賽季,3800萬歐元。

2021-22賽季,1600萬歐元。

到本賽季,變為隻有300萬歐元。

這其中有些争議,比如意媒說的“中國贊助隻剩300萬”,沒有算上聯想,可能是因為聯想總部在美國。這不是主題,見仁見智吧。大趨勢是不變的。

過程中,盡管有些中國贊助商違約,有約6000萬歐元的應付款成為“壞賬”,但過去這些年,這些收益,确實對國米有很大幫助。

舉個例子:球衣。

意甲奪冠賽季,國米比賽服贊助,是750萬固定加250萬浮動,總計1000萬,約為曼聯的1/28,巴薩的1/26,意甲都隻能排第六。這是托希爾留下的大坑。

但由于兩家中國企業分别贊助正反面,國米訓練服的贊助費卻高達5000萬歐元,是比賽服的5倍,是當時歐洲最壕最闊的級别。

兩件球衫總計收入意甲第一,且比第二名(尤文3000多萬)高出很多。

若沒有這些收益,藍黑軍也不可能奪取意甲冠軍。單憑梅阿查球場創收,單憑那些年小組出局的歐冠收益,沒點其他進項,國米怎麼可能養得起孔蒂、平圖斯那樣成本的教練,怎麼可能買來盧卡庫、巴雷拉、阿什拉夫、埃裡克森這樣的冠軍成員?

如今,中國贊助在國米退潮,讓國米失去了财力方面“坐二望一”的條件。

一是因為大環境改變。有疫情影響,有北京的政策調整,也因為蘇甯的困境,等等。

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值不值”的問題。中國贊助商對國米的投資,普遍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投資意甲巨虧,這是很多中國企業的擔憂。

時下,中國的經濟體量和世界地位擺在這裡,中國企業贊助足球的熱情雖不如前幾年,卻仍然是世界頂級。

比如2022卡達世界杯,中國贊助商以總計13.95億美元的贊助額,遠超美國、西亞、日韓等國家地區,成為大賽的最大金主。别說區區意大利了,所有歐洲企業加起來也比不了。

1家FIFA合作夥伴,3家世界杯官方贊助,2家亞足聯官方贊助商,再加上簽約球隊的13家贊助商,簽約足球明星的4家……中國企業在世界杯舞台上占據了極重的分量,是以世界杯并不缺少中國元素。大賽成了中國展示改革成果,進行文化輸出的舞台。

為什麼中國企業投資世界杯熱情十足,對投資意甲興緻缺缺?其實,這與白頭巾财閥願意投資英超甚至法甲,卻對意甲敬而遠之的原因是一樣的。這不是簡單把鍋扣在張康陽一個人身上的問題。

如《米蘭體育報》等媒體,就在反思這個問題。

從當年的世界第一聯賽,淪落到如今對海外贊助缺乏吸引力、豪強都生存艱難的地步,意甲确實需要反思。媒體的反思,如果能推動些改變,哪怕隻是小的改變,也比什麼都不做要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