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患心理疾病的青少年激增,但很多心理疾病在經過傳統的心理治療和精神藥物治療後并沒有得到好轉。
整合醫學領域的先驅肯尼斯·博克醫生結合35年臨床醫療經驗,開創性地提出了治療青少年衆多心理問題的生理學方法,如自然療法等。
作者提出一個“免疫水壺”的概念
孩子出現情緒障礙時,人們往往會認為都是由社會心理因素所導緻。
為什麼處于同一種壓力環境之下的孩子們,有些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有些則依然能保持心理健康?
為什麼有些孩子會出現焦慮症狀,有一些則是抑郁症狀?
無論是焦慮、抑郁還是強迫症等各種心理症狀,都是由一系列複雜的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包括醫學、神經、精神、腸胃、環境、基因激素、自身免疫等。
除了社會壓力這個外界因素,孩子的内部因素,主要是生理上的因素,決定了孩子對于外界壓力會産生什麼樣的反應和承受能力。
孩子的内部存在一個“心境失調譜系”,身體内部的免疫系統各有不同,免疫系統能力的強弱決定了個體的适應力與恢複力,這也是影響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
作者提出了一個“免疫水壺”的概念,也就是免疫系統的容納性如何左右它的适應力與恢複力。
孩子的心理問題很大可能是從腸道裡來的
健康的腸胃會像不漏水的勺子一樣,把炎性細菌阻隔在腸道裡并排出體外;
不健康的腸道則像穿了孔的篩子一樣,沒有能力阻止炎性細菌穿過腸壁,細菌進入到血液裡,通過血液到達全身,引起器官病變。
大腦也有一道屏障,如果屏障是健康的,就會将炎性細菌阻擋在腦子外面,但一旦這道屏障也像腸壁一樣出現問題,那炎性細菌就會乘虛而入,引起大腦發炎。
身體其他器官發炎,最多就是身體不适,但腦子發炎,就會出現精神類疾病的症狀,引發情緒問題。
是以,孩子的心理問題很大可能是從腸道裡來的。
有句話叫“腦子進水”,形容一個人腦子不太好使,盡幹些傻事兒,在這裡,你的腦子是“進菌”了,比進水更可怕。
家長要重視對孩子的教育
通常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大多人認為跟家庭環境有關,比如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過高,讓孩子産生緊張情緒;
或者家長過分寵溺孩子,以孩子為中心,造成孩子表現出心理方面的問題;
還有可能是家長長時間在外地打工,基本上跟孩子沒有親近和接觸的機會,造成孩子表現出心理問題。
專家們建議家長要重視對孩子的教育,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部分家庭的父母在初為人父母時,就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盡可能的營造适合孩子成長的環境,但孩子依然出現一系列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問題。
在中國,孩子就是一個家庭的核心,重中之重,一個孩子出現任何問題,往往在其身後的一個家庭都是混亂焦慮的。
寫在最後
家長們需要知道,孩子的生病,并不是你的結果。
無論孩子在經曆什麼,請你務必善待自己,穩住自己。
唯有你相信并樂觀,才能繼續幫助孩子尋找希望,找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