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末的時候,我們村還處于非常落後和封閉的階段,村裡人農忙務農, 農閑曬太陽,成天有大把的時間不知道怎麼消磨。不知道什麼緣由, 我哥就帶着我跑去做禮拜,地點在鄰村的一戶人家家裡。小孩子啥也不懂, 就隻聽人說隻要一邊哭一邊在心裡說出自己想要的東西, 神就會滿足你。于是開始禱告的時候, 一群小孩就跟着一群大人們開始吟唱,具體内容記不清了, 但我唯一記得的就是當時我的祈禱:讓我家的樹上都長滿友善面。
人生第一次宗教信仰在持續兩周以後無疾而終, 大概是因為我們的祈禱都沒有顯靈過。中間長者告訴我們, 要堅持下去, 隻有這樣, 等世界滅亡的時候,我才能入天堂。這個勸告一度讓我夜不能寐, 并經常做噩夢,夢見地球嘭的一下爆掉了, 然後我在天上飛,看着我那不信教的親人們在岩漿裡掙紮,無能為力。
這段童年的記憶讓我一直對基督教沒有太大好感,加上後來讀書,對基督教的曆史有了一些了解以後, 這種感覺就更加嚴重, 盡管如此, 今天我還是會盡量用一種相對中肯的态度去讨論下今天的主角——基督教。
講基督教, 還是要略微提一下猶太教。 猶太教是在猶太人内部傳播的宗教, 跟其他民族沒有太大關系,在中世紀, 一個法國人要皈依猶太教, 人家都不帶理你的。
傳說猶太人早先作為蘇美爾王朝境内的一個部落,大約在大陸夏朝初期, 這個部落在族長亞伯拉罕的帶領下來到了迦南(今巴勒斯坦)地區定居。亞伯拉罕先是和妻子撒拉的侍女夏甲生了庶長子以實瑪利,後來不孕的撒拉終于懷孕,亞伯拉罕和她 生下嫡子以撒,以撒生兒子哥哥以掃和弟弟雅各,雅各又叫以色列,生下十二個子女, 每一個都稱為一族的族長, 這十二族就是以色列民族的十二支派先祖。
以實瑪利在阿拉伯語裡邊叫伊斯瑪儀,被阿拉伯人尊為他們的祖先。
這種類型的曆史版本在大陸應該是非常熟悉的了。比如少典和附寶生黃帝, 和女登生炎帝,炎帝和黃帝分别成為部落首領, 組成炎黃部落。 再比如黃帝的曾孫帝喾和簡秋生下商王朝始祖契,和姜源生下周王朝始祖後稷。
之前有讀者朋友在我寫先秦史的時候總是對此嗤之以鼻, 覺得子虛烏有的東西不應該拿來講。其實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說, 這些東西未經證明, 但未必毫無意義。
猶太人後來在巴勒斯但居住了很多年,據說是因為災荒,在大陸夏朝中期, 逃荒到了埃及,埃及人拼命的壓榨猶太人四百多年, 最髒最累的活都交給他們去幹,搞不好修金字塔都有他們的份,後來猶太人實在忍無可忍, 在首領摩西的帶領下回到祖宗故地巴勒斯坦。然後經過兩百多年大大小小的征戰, 在大陸為西周初期,猶太人終于在巴勒斯坦建立了部落聯盟性質的以色列聯合王國, 不久這個王國分裂為以色列國和猶太國(也叫猶大國),西周滅亡的22年前,以色列國被東邊的亞述帝國滅掉, 大部分臣民被亞述帝國放逐,從此消失。而猶太國則在前586年被巴比倫帝國滅掉。猶太人從此淪為巴比倫之囚。
以色列和猶太王國
以上曆史或屬于傳說, 或屬于真實曆史,直到猶太人淪為巴比倫之囚以後, 在這幾十年的流亡生涯中,猶太人緬懷先人,懷念家園,在前代猶太人的部落崇拜和傳說的基礎上, 他們将祖先的傳說賦予神話的意義,比如亞伯拉罕和摩西的兩次大遷徙, 都被賦予是受了上帝的訓示,才做出的英明選擇。為了給苦難的族人以希望, 他們幻想猶太人是天選民族,将來神會派遣一位彌賽亞來光複猶太國, 拯救猶太人于苦難之中。他們将祖先的一些言行以及早期猶太教的一些習俗整理成書, 這就是猶太教的經典《塔納赫》,它另一個名稱叫《聖經》
猶太教就這樣産生了。絕大部分宗教誕生的目的都是為了給受苦受難的人們以希望和寄托。這一點猶太教也不例外。
是以猶太教從誕生之日起, 就是和猶太民族深深捆綁的,猶太教是猶太人的宗教,神是猶太人的神, 是以猶太人不會像後來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那樣熱衷于對外傳教。
巴勒斯坦這個地方, 往東是歐洲,往西南是非洲, 東方是亞洲,熟悉曆史的朋友都知道, 巴勒斯坦周圍的地區自古興起過太多的大國,比如早期的蘇美爾帝國,亞述帝國,巴比倫帝國,埃及王朝,發動希波戰争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從希臘打到印度的亞曆山大帝國, 取而代之的羅馬帝國, 阿拉伯帝國, 波斯薩珊王朝,伊利汗國,安息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等。巴勒斯坦地區就反複的被這些帝國蹂躏、征服、再征服。
巴勒斯坦的位置
是以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天然就有一種苦難的味道。是以這個地方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容易誕生宗教的地方。
猶太人被巴比倫帝國奴役了幾十年以後, 新興的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崛起, 滅掉了巴比倫帝國, 猶太人終于有機會回到故地。之後的幾百年被亞曆山大征服, 并淪為亞曆山大帝國分裂以後的塞琉古王國的統治,公元前64年,羅馬帝國占領這裡。猶太人淪為羅馬人的附庸。
别急,馬上就要講到基督教了。
羅馬帝國統治時期,大概是對無休止的異族統治深感絕望, 一直期盼的彌賽亞也始終沒有降臨來拯救猶太民族。某些人就開始對猶太教的信仰産生了懷疑,于是一個叫耶稣的小夥子,自稱上帝之子, 本着拯救世人的宗旨出現在巴勒斯坦。随後他到處跟人講自己是上帝(也就是猶太教裡的神)的兒子,宣揚自己就是彌賽亞(救世主), 隻有信仰自己才可以得到救贖,在傳教的過程中收了十二個徒弟。
其實就是猶太教内部的一次改良運動。
這就引起了猶太教公會的不滿, 于是耶稣被逮捕, 并經過當地羅馬總督的審判, 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耶稣的門徒說他死後三天複活, 但按照無神論者的觀點, 這肯定是瞎說。人死怎麼可以複生呢?真實曆史上的耶稣就是這樣為他的沖動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耶稣被釘死在十字架
但基督教就這樣開始在猶太人内部開枝散葉, 逐漸擴散。
沒錯, 基督教是後來的稱呼,耶稣的本意也并非是創立了基督教, 他隻不過是實在忍受不了彌賽亞遲遲不能降臨的痛苦, 于是自作主張編了一套說辭講自己就是彌賽亞, 下凡來拯救世人,關于他的所有言行和勸誡也是由他的門徒傳下來, 并逐漸整理成書,我們姑且稱之為猶太教耶稣支教。
實際上耶稣對猶太教的改良實在有限,加上猶太教禁止異族信教,而且耶稣的幾個門徒也一直堅持這種傳統,是以耶稣死後猶太教的耶稣版本也隻是在猶太教内部傳播。
直到後來耶稣的門徒聖保羅對猶太教耶稣支教進行了改良。猶太教不能成為世界性的宗教的主要兩個障礙,一個是割禮,一個是禁止異族信教。割禮大家都知道,一般人很難忍受,大部分異教徒在改信猶太教的時候都會因為割禮而放棄。聖保羅在他的傳教過程中廢除了這些不利于宗教傳播的障礙。
由于聖保羅的影響,基督教保留了猶太教義中吸引人的成分,并除去了使外邦人最難接受的一些特征。
之後的猶太教耶稣支教才開始迅速傳播,并走出巴勒斯坦, 在羅馬帝國内到處傳播。由于彌賽亞在希臘語中被翻譯成基督,耶稣也就逐漸被稱為基督, 猶太教耶稣支教也就逐漸被世人稱之為基督教。
相比較默罕默德對伊斯蘭教的貢獻, 耶稣對基督教的貢獻實在是泛善可陳。當然了, 他最大的貢獻就是被羅馬人釘死在十字架上, 進而給了後人無限的幻想。
基督教認為猶太教違背了和上帝的約定, 是以主張耶稣重新和上帝定下了約定,是以他們講耶稣以及門徒的言行成立成經典,稱之為《新約》,将猶太人的經典《塔納赫》稱之為《舊約》,兩本書合稱為基督教的《聖經》。猶太教從來不承認有什麼《新約》,因為承認《新約》就等于否定了猶太教的合法性。
是以兩大宗教盡管同宗, 但從基督教誕生之日起這兩大宗教就處于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承認對方就等于否定自己。是以中世紀基督教主導的歐洲對猶太教徒異常的歧視和壓迫。
羅馬人釘死了基督教的創始人, 卻最終臣服在基督的腳下。不過在基督教誕生的最初三百年裡, 它隻是在羅馬境内的底層群眾中傳播,除此之外一直受到統治者的歧視和壓迫。直到公元四世紀,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将基督教定位羅馬帝國國教, 基督教才開始風行于整個羅馬帝國。并随着羅馬帝國的征服擴充到世界各地。
君士坦丁大帝做了兩件事, 改變了基督教未來的發展,
第一件事前邊我們已經提到過, 就是将基督教提升為羅馬國教, 大力推廣。随着羅馬帝國的滅亡和影響, 基督教在歐洲世界發展成為統治性的宗教, 在後來又随着新航路的開辟發展成世界性質的宗教。
第二件事, 就是在公元330年遷都拜占庭, 并用自己的名字為之命名,意為“君士坦丁之城”,這就是輝煌千年之久的君士坦丁堡城, 今天的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市。遷都65年以後, 羅馬帝國分裂為以羅馬城為中心的西羅馬帝國和以君士坦丁堡城為中心的東羅馬帝國。在此期間, 位于東羅馬帝國首都的君士坦丁堡教會的地位也随之逐漸提升,兩大教會互相攻擊對方篡改教義,不是真實的基督徒。這種情況愈演愈烈, 最終在1054年, 基督教的羅馬教會和君士坦丁堡教會互相開出對方主教的教籍。
羅馬帝國版圖(引用自地圖帝)
基督教也随着兩大教會的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
這是君士坦丁大帝遷都之初沒有想到的。
為什麼天主教有教皇,而東正教沒有?
主要是受兩個曆史事件的影響。
首先是西羅馬帝國在476年被蜂擁而至的蠻族入侵沖垮滅亡,羅馬教會雖然失去了羅馬皇帝的庇護, 但由于基督教的巨大影響力, 生存發展早已不是問題。 反而是羅馬帝國的滅亡讓羅馬教會獲得了獨立地位。
在帝國滅亡前, 按照羅馬帝國的慣例,皇帝需要羅馬教宗加冕才能成為名正言順的帝國皇帝, 單單這一點都讓後來的國王們對教宗敬畏有加,這些後起的國家以羅馬帝國正統繼承人自居, 自然也要擁護羅馬帝國的國教基督教,否則在基督徒占絕大多數的國内就名不正言不順。光這一條就可以讓羅馬教宗活的滋潤不已。
公元751年,安史之亂爆發的前四年, 法蘭克王國的宮相通過羅馬教宗的支援奪得王位,建立加洛林王朝。按照雙方達成的協定, 丕平兩次出兵意大利, 并在756年将征服的意大利半島中部的地區包括羅馬城周圍的土地, 送給羅馬教宗,史稱“丕平獻土”,這次事件讓羅馬教會的統治從精神世界直接拓展到世俗世界。教皇國由此産生。
教皇國位置,今天的梵蒂岡城國前身
丕平奪得王位以後, 由教皇加冕成為皇帝, 這就是君權神授,丕平的皇帝是教皇代表基督授予的。這逼格一下子就提高了一個級别,從此以後誰要當皇帝都要去找教皇加冕,否則就不合法。這一點拿破侖也不能跳出俗套。
拿破侖加冕稱帝
丕平獻土以後,羅馬教會從此獲得了遠超過君士坦丁堡同僚的世俗權力,教皇不僅是人們精神世界的皇帝, 還是世俗政權教皇國的皇帝。
另一件事, 就是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占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以前, 盡管羅馬教會已經建立教皇國近七百年,但得益于東羅馬帝國的庇護,君士坦丁堡教會也在其管轄範圍内建立了等級森嚴的上下教會制度, 在東正教世界,君士坦丁堡教會是最高權力機構,盡管他沒有自己的世俗領地, 但教宗也擁有掌管所有信徒的權力。即便是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偶爾也不得不對教宗表示服從。畢竟得罪教宗就等于得罪基督, 搞不好死後就不讓你升天。
直到他們碰到了不信基督的奧斯曼土耳其人。
土耳其人在滅掉東羅馬帝國之前, 就已經皈依了伊斯蘭教。
在占領君士坦丁堡以後, 奧斯曼皇帝大力推廣伊斯蘭教, 君士坦丁堡教會随之消失不在。由于北邊莫斯科公國(沙皇俄羅斯前身)國王迎娶了東羅馬帝國的公主, 是以也就以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人自居, 而東正教的中心也就是以轉移到了莫斯科。但經過這個變數, 東正教的正宗的教廷就此覆滅,從此東正教的各個教會彼此互不統屬。是以也就沒有統一的教廷存在。
蠻族滅掉了西羅馬帝國, 但羅馬教廷征服了蠻族, 雖然奧斯曼帝國這個異族也滅掉了東羅馬帝國, 但可惜伊斯蘭教已經早一步征服了奧斯曼帝國。
是以今天我們經常看到天主教世界要選舉教皇, 教皇沒事還要出去逛逛, 見見各地的信徒, 但東正教就完全沒這麼多事。
天主教風格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這兩大教派的差別主要集中在對聖經的解讀上,就好比我們争論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誰更厲害一樣無聊透頂。但宗教作為一種文化, 還是對現實社會産生了不同的影響。比如雙方的教堂差別,
俄羅斯東正教大教堂
東正教因為東羅馬帝國統治區域的原因, 主要在東歐和東南歐一帶傳播, 也就是今天的俄羅斯、波蘭、烏克蘭、羅馬尼亞、以及巴爾幹半島一帶。在巴爾幹,由于東部的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曾經受信仰天主教的奧地利帝國統治, 是以巴爾幹半島的東部人群主要信仰天主教, 中部的塞爾維亞受東羅馬影響信仰東正教, 而西部的科索沃地區以及阿爾巴尼亞則因為奧斯曼土耳其的原因主要信奉伊斯蘭教。
宗教問題是巴爾幹地區僅次于地緣政治問題的一個沖突點。
基督教在歐洲的分布
天主教在東羅馬帝國滅亡以後被蠻族接受,先後在高盧和日耳曼人中傳播,并渡過英吉利海峽傳播到不列颠群島。西班牙半島原本是天主教的基本盤, 在阿拉伯帝國繞過北非入侵以後, 西班牙半島伊斯蘭化, 阿拉伯帝國滅亡以後, 半島上留下的幾個伊斯蘭國家先後被當地政權颠覆, 天主教重新占領了這一地區。
緊接着就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主導的新航路開辟。天主教随着兩國的對外殖民, 一支經過達伽馬開辟的路線 傳播到非洲沿岸以及印度,另一支則随着哥倫布開辟的路線傳播到中南美洲。傳教士對傳教的熱情和他們對殖民地财富的觊觎一樣充滿了狂熱。
天主教的傳播天然帶着殖民性質
法蘭克王國在查理曼大帝死後一分為三, 随後這三個國家又因為分封制淪為一盤散沙, 整個西歐成為大大小小幾百個封建領主的封地, 國王偶爾會集權, 但大部分時間都是名義上的君主,各個邦國和國王的關系實際上是一種政治聯盟,歐洲的中央集權是在路易十四以後才開始逐漸成型的。
法蘭西也不是一開始就是法蘭西
和這種局面形成反差的是, 天主教卻幾乎得到了所有封地臣民的信奉,至高無上的教皇如果宣布哪一位國王非法, 那麼法理上他就失去了國王的合法性, 如果他有競争者比如叔侄兄弟之類的, 後者就可以利用這個理由去反對他甚至颠覆他的位置。周圍存在競争關系的國家也可以利用這個理由謀求推翻他的統治。最可怕的是, 他在信奉基督的臣民中, 将變得可有可無。
活了千年的神聖羅馬帝國,實際上是有一堆彼此獨立的邦國拼成,後來孕育出德意志和奧地利、意大利。
這種局面就導緻了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歐洲中世紀,基本都活在天主教的陰影之下。教皇通過向信徒征收什一稅來保障教會的财政運轉。最初教會引用《聖經》裡農牧産品的十分之一屬于上帝的說法,開始向基督徒征收這種稅,公元779年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規定: 繳納什一稅是每個法蘭克王國居民的義務。十世紀中後期西歐各國開始推廣執行。
除此以外, 一個基督徒的一生都離不開教會的安排,出生、結婚、生子、死亡都要由教會主持。一個基督徒最怕的不是死無葬身之地,而是死的時候沒有神父來為他禱告。是以歐洲影視劇裡常常有這樣一個鏡頭:一個被砍得血肉模糊的人奄奄一息,然後必須堅持到神父到來, 然後先神父忏悔,再由神父為他祈禱,才能安心的上路。
天主教最臭名昭著的就是向基督徒兜售“贖罪券”,按照基督教的教義, 人類生來都是有罪的,長大以後又不斷違背上帝的旨意,不斷疊加罪行,比如他們的始祖夏娃和亞當, 最初的原罪就是偷吃禁果。或許你窮盡一生的忏悔也無法洗脫你的罪惡,末日來臨時你依然無法逃脫神的審判, 搞不好就下地獄,那小夥子, 我這裡有一份獨家贖罪券, 可以免除你沒有贖清的罪孽, 隻需一塊錢, 你要不要考慮一下?花錢就能贖罪,這在崇尚苦修的佛教徒和穆斯林麼那看來, 簡直不要太無恥了。
然後這種混賬邏輯居然得到了很多人的擁護, 成為教會斂财的重要手段。
教會隻需要向基督徒提供精神保護,保證他們死後上天堂, 就可以在他們死前将他們剝削得一幹二淨,確定他們身無分文的上路。
天主教對西歐的另一個影響就是禁锢人們的思想, 限制各種新思想的發展, 為此甚至設立了宗教裁判所作為天主教世界的司法機構, 來審查各類異端。我們熟悉的伽利略就曾被他們判處軟禁, 而堅持哥白尼“日心說”的布魯諾則被綁在羅馬廣場上燒死。
在天主教的統治下, 整個西歐呈現出萬馬齊喑的局面,是以被後來的歐洲人成為黑暗的中世紀。(這稱呼不是我們叫的)基督教從當初剛剛誕生時期被壓迫的可憐者, 在漫長的中世紀史裡成了屠龍少年, 将整個歐洲文明死死的踩在腳下。
尤其需要提一嘴的是, 當初聯合羅馬人将耶稣送上絞刑架的猶太人,早已風光不再, 國滅以後流落歐洲各地,被信奉天主教的歐洲各國隔離在專門的猶太區生活,成為貧困和異端的代名詞。熟悉歐洲中世紀文學的朋友對這一現象應該是屢見不鮮。
莎士比亞文學作品《威尼斯商人》舞台劇,找找哪個是猶太人夏洛克。
中世紀後期, 随着文藝複興運動的興起, 人們的思想開始得到解放,加上各個王國中央集權的加強, 君權逐漸取得了壓倒教權的勝利,一場對天主教迂腐、虛僞、做作、不切實際作風的宗教改革逐漸掀起。
這次改革主要發生在德國和北歐,以及英格蘭,主要發起者為馬丁路德和約翰加爾文以及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前兩者大緻核心思想是基督教徒不需要通過教會,隻需要讀《聖經》就可以直接與上帝溝通,人能否得救取決于上帝,而不再需要羅教教廷瞎比比,這一點有點類似伊斯蘭教中的遜尼派,按照這個邏輯, 我自己在家好好研讀《聖經》,努力做個好人, 就可以救贖自己, 那什麼贖罪券和什一稅就不用再向教會繳納了。是以這次的改革對天主教的打擊是非常巨大的。彼時恰逢資本主義在各國興起, 新的科學技術也打破了人們對神學的迷信, 羅馬教廷的權威一落千丈。
(新教的神職人員可以結婚,而天主教和東正教的神職人員則不能結婚。)
和馬丁以及加爾文這兩位天主教内部學者的改革不一樣的是, 英國亨利八世的改革主要還是從政治利益角度出發。
或許是觊觎羅馬教廷每年從英國國内收取的大量稅收, 亨利八世在鞏固權力以後宣布,英國國王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領袖,英國的教會隻需要遵從國王的旨意即可, 用世俗手段切斷了英國教會和羅馬教廷的關系, 作為報複, 羅馬教皇開除了亨利八世的教籍。但是沒有什麼卵用。亨利八世改革後的基督教被稱為英國國教(又稱安立甘宗),這次改革因為截留了大量原本流向羅馬教廷的财富,是以得到了英國貴族們的一緻好評。
以上各類宗教改革, 内容不一, 或有差别, 但無一例外都是否定羅馬教廷的地位,不承認羅馬教皇,被統一歸納為獨立于天主教和東正教之外的第三大教派——新教。
基督教三大派别
我們現在提到的狹義上的基督教, 就是指基督新教,随着宗教改革後的英國對外的殖民步伐, 新教在北美、澳洲、南非等地進一步傳播, 是以今天的加拿大、美國、澳洲、南非、紐西蘭等基本都是以新教為主。
基督教三大教派在世界的分布
寫到這裡,我們今天的讨論基本就要結束了。在筆者看來, 相比較于伊斯蘭教和佛教, 基督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虛僞的宗教。他們宣揚人生來就有罪, 但他們窮盡一生都在做着罪惡的事情, 他們的口号是拯救世人,但是近代卻熱衷于對外殖民屠殺異族。他們的教義向來隻為了限制别人,實際上他們一天也沒遵守過教義。
如果世界上有上帝, 他們為何從未被懲罰?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基督, 當末日來臨的時候, 最應該被審判的, 恰恰就是這些歐洲原始教徒們。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