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1 對世界貿易中心的襲擊
柏林牆倒塌後不到一年,我前往法蘭克福機場,前往柏林觀看冷戰的遺迹。柏林牆的遺址已經是一片空曠的田野,在混凝土地闆上尋找牆基,草蛇灰線,仿佛什麼都沒有。很難想象東西德之間曾經有過"鐵幕",雖然這堵牆已經消失,但它仍然是意識形态和社會制度的分水嶺。環顧四周,也感覺到這條細線,它是看不見的,無窮無盡的,也是清澈的。在這條線的西側,建築物華麗,霓虹燈流動,欣欣向榮。另一邊,灰色是一塊,建築是悶燒的,灰塵牆的舊窗戶,一塊小莊。
柏林牆是1991年
統一前夕,兩個德國人越過這條看不見的線,進入了另一個國家。雖然沒有人要守衛,但西德簽證給這個有效,心理上的邊界線束縛了前進的步伐。在東方深灰色的,幾尊青銅像脫穎而出,馬克思在前面,恩格斯在後面,高大,莊嚴,明亮,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粉碎柏林牆
一
北京剛剛舉辦亞運會,中國人民對世界充滿期待,為争奪奧運會而努力奮鬥。雖然柏林有很多紀念碑,但遊客們看了柏林的奧運場館,然後想去慕尼黑的奧運村。我對體育不感興趣,但我了解了德國不尋常的奧運經曆。德國曾舉辦過兩屆奧運會,一屆于1936年在柏林舉行,另一屆于1972年在慕尼黑舉行。這兩屆奧運會都不是因為比賽而出名,而是因為奧運的恥辱變成了一場"精彩紛呈"。柏林奧運會是最臭名昭著的,希特勒将體育場作為法西斯宣傳的舞台,國家隊的沉默給了納粹無形的認可。由Leni Riefenstahl制作的紀錄片"Olympia"以精美的鏡頭展示了雅利安人的完美體格和軸心國運動員的卓越表現。這部電影充滿了納粹意識形态的隐喻,但從技術上講,它配得上世界電影史的傑作。Rivenstahl發明了許多精彩的拍攝技術,如潛水,跳遠向上拍,氣球安裝的相機,競争性的全景鏡頭等,都是當時原創的。她為體育電影樹立了榜樣,人們仍在追随這位才華橫溢的導演的腳步。
1936年柏林奧運會
第二次在慕尼黑舉辦夏季奧運會是為了洗去最後的惡名,并創下恥辱的新紀錄。巴伐利亞政府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繁榮的和樂觀的德國,花費了6.15億美元來消除36年前的負面印象。開幕式不播放國歌,播放國樂,放松保安,減少警員出勤,營造平和、輕松的氛圍。慕尼黑的口号是"Die Heiteren Spiele",這是藍色太陽的象征,與以前的納粹的紅色,白色和黑色色調形成鮮明對比。暖和有點過分,與"冷戰"冷酷的背景不比對。在1970年代,兩大陣營不惜一切代價推動戰争、間諜戰、軍備競賽更新、互相诽謗、打架、消費,一場沒有底線的"超限戰争"。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的以色列國家隊
以色列隊是開幕式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球隊。深藍色西裝,白色軟帽,人數少,臉色強。回到這片悲慘的土地,一隊幾乎被摧毀的人穿過距離達豪集中營僅六英裡的慕尼黑體育場,昂首挺胸地遊行:我們回來了,幸存的猶太人,你不能摧毀的國家!在大衛之星的旗幟下,他們自豪地對記者說:"我們手裡拿着旗幟出現在這裡就足夠了。那一年的奧運會并不比現在更好,與其說是體育賽事,不如說是政治競賽。
以色列隊
奧林匹克委員會于1972年成立
為了不讓人想起德國人的鐵血,慕尼黑看不到制服,警察不配槍,不要在擁擠的商場和擁擠的酒吧裡穿制服。城市沉浸在狂歡的氣氛中,沒有停留,沒有左沖泡。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早已欣賞慕尼黑啤酒的名聲,一個醉酒的派對休息,夜晚又回來了。奧運村宿舍的門是鎖着的,還有饑腸辘辘的人哼着小歌爬鐵門。9月5日淩晨4點.m,八名運動員般的阿拉伯人爬上鐵門,緊随其後的是醉酒的美國人,他們以為自己是喝酒的人,互相背着對方說晚安。阿拉伯人徑直走到以色列運動員宿舍,砸開了1号宿舍,一聲槍響,摔跤教練溫伯格倒在地上。3号房間再次發生混戰,舉重運動員羅馬諾奮力拼搏,并被殺。
恐怖分子綁架以色列運動員
.m 7點,世界媒體如火如荼: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一個分支機構"黑色九月"綁架了九名以色列運動員,開槍打死了兩名,并要求西方和以色列當局釋放234名政治犯,最後期限為中午12點,到期後每小時殺害兩名人質。
媒體報道慕尼黑大屠殺72周年
二
1972年,電視直播并不是什麼新鮮事,強大的ABC剛剛試圖通過衛星廣播奧運會。以前的新聞先有音、視訊要等到洗膠片或視訊空運到電視台。ABC于1968年在墨西哥城首次轉播夏季奧運會,這次慕尼黑的技術正在成熟。5日上午,兩組彩色圖檔出現在新聞螢幕上:一組田徑比賽,現場溫暖,觀衆歡呼,另一組是宿舍區一棟白色小樓的特寫鏡頭,一張蒙面臉露出兩隻黑洞眼睛,從陽台玻璃門探查大腦, 這被确定為恐怖主義的标準形象。兩組圖像中的每一組都形成了叙事線索,經常互相切割,用平行的蒙太奇來增強懸疑,驚悚視覺效果。
恐怖主義标準,如
在整個1960年代,媒體與左翼運動合作。像Rote Armee Fraktion這樣的極端主義團體利用媒體曝光來創造革命恐怖的神話。商業利益與政治抱負密謀、試探、比對,逐漸形成了一套視覺文法(viso-quo):揭露秘密、聳人聽聞的口号、插播通訊、深度跟蹤、恐怖、醜聞、暴力等都被整合到新聞節目中,向新閱聽人吹捧,鏡頭的焦點長度和鏡頭的折射,反映暴力與恐怖的形象。《慕尼黑報道》将這種文法推向了極緻:國際奧委會宣布拒絕暫停比賽!軍警、裝甲車、機關槍撲向奧運村;畫面切換,場上的運動員依然是為了獎牌頭獎,捶胸頓足,還是驕傲地忘卻,無緣無故地哭泣和大笑。場外傳聞,記者加葉、評論、猜測、突發新聞、新聞到廚房肥皂劇的層面。那一年觀衆的感受如何?正如《圖檔報》所證明的那樣,當天的頭版寫着:"觀衆充滿了幸福!ABC的彼得·詹甯斯(Peter Jennings)和吉姆·麥凱(Jim McKay)報道了慕尼黑一生的成功。
德國紅軍
談判也在意之中,德國官方代表換馬,如穿梭車。先是一位女士走進宿舍樓的門,她戴着俏皮的白色貝雷帽,藍色的迷你裙,花搖柳,靠在門上說話。恐怖代表,化名伊薩,臉上塗着黑色的鞋油,戴着一頂白帽子,搖着頭和雙腿說:"對不起小姐,我們必須暫時征用這個理想的世界舞台,以達到20年武裝鬥争不敢希望的效果。畫面轉了一圈,巴伐利亞内政部長和慕尼黑警察局長,臉色嚴峻,親自走出馬背,對伊薩的苦澀之心,勸說他迷路,雙方沉溺于"哲學讨論"之中。最後,部長用他的職位交換了人質,并發出了無限的贖金。但伊薩很固執,不想讓錢去解放巴勒斯坦。
伊薩與女警察交談
"如果我們屈服,世界各地的以色列人永遠不會被勒索!"以色列總理果爾達·梅厄(Golda Meir)在電視上說。最糟糕的那種。"鏡頭慢慢搖晃起來,轉向孤立的牆壁,裡面全是記者,長鏡頭和長鏡頭像小炮兵一樣。鏡頭向外搖晃,牆外有一個不同的場景:小人工湖,幾隻鴨子靜靜地遊動,湖畔草坪運動員在日光浴,微風,休閑狀态遙遠。這些畫面被剪輯起來,有魔力、超現實感,像一出好戲,戲中的人有很強的表演感。恐怖分子扮演的角色是被迫走上舞台的不負責任的嘉賓,德國部長傷心地獻身于人質交換,作為遺憾的标志,以色列重申不會與阿拉伯人妥協,奧委會傲慢自大,小生命,奧林匹克精神偉大。
以色列總理特蕾莎·梅發誓要複仇
慕尼黑奧運會有三個主要的電視收視率要素:體育、娛樂和暴力。現代恐怖主義滋生了一種流行的視覺文化,電視被恐怖主義行為所征用:沒有電視在發達國家的普及,沒有衛星為媒體服務,沒有過度依賴體育賽事對現場直播,慕尼黑事件可能不會發生。一旦視覺媒體同步事件,解釋和回放,肇事者和記者就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參與事件的過程。恐怖分子會通過多重視角、新聞評論或觀衆回報來調整政策,雙方密謀将"實時"變成節目時間,講故事,完成流行文化的儀式,發洩公衆的焦慮。
奧運村遺址
三
西德政府知道談判毫無希望,暗中準備突襲并拖延。"黑色九月"的截止日期被推到了下午5點.m警察在下午4點30分包圍了宿舍樓.m。他們穿着運動服,躲在網球拍裡,偷偷地占據制高點,從通風通道和陽台窗戶發動攻擊。對面的屋頂錄影機開着,整個行動被直播給數億觀衆,恐怖分子同時在房間裡觀看。警察一從屋頂下來,恐怖分子就立即出現在電視上,瞄準了他們的槍。相差5分,公安總部突然意識到這個動作相當于自殺,急忙叫停了下來。觀衆都處于震驚的狀态,誰說警匪片驚心動魄?新聞驚悚片是什麼?不要以為德國人效率高,跟不上電視直播的速度。許多好萊塢的恐怖片都以慕尼黑為靈感,反複诠釋了這一橋段。
警察突擊搜查
警方的突襲行動在電視上直播
知道這個目标無法實作,黑色九月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一架遠端飛機将他們與人質一起帶到開羅。西德不會允許人質被帶出該國,目的是在機場追捕恐怖分子。三架直升機降落在奧運村,并将人質帶到Fürstenfeldbruck空軍基地,波音727從那裡飛往開羅。無數的錄影機記錄了這一幕,奧斯卡獲獎紀錄片《九月的一天》(One Day in September,1999年)采訪了觀衆,他們感覺就像在看《007》,一部虛構而現實的電影。"他們剛剛殺死了兩名隊友,現在他們拿着槍,就像警察電影中的絕地英雄一樣,他們已經死了,"一名以色列女運動員說。賈邁勒·加希(Jamal al Gashey)是唯一幸存的綁架者,他在西藏躲藏了近30年,并在非洲的一個秘密地點接受了采訪,他回憶說:"當我們登上直升機時,我們和人質意識到這是一個陷阱,然後發生了激烈的戰鬥,氣氛很沉重。在離開宿舍之前,大家都待了一整天,雙方的關系緩和了,綁匪和運動員們聊了聊,開玩笑,然後才意識到最後一刻已經到來。伊薩指令:準備死!"
紀錄片《九月的一天》
警方認為有五名恐怖分子,在基地伏擊了五名狙擊手,還有六名警官在波音飛機上打扮成機組人員。綁匪高調露面,卻發現有八名狙擊手,沒有足夠的狙擊手,而且以精确度著稱的德國人沒有通知被伏擊的警察。直升機降落在軍用機場,波音警方驚慌失措,沒有要求總部放棄飛機就打開了一條小缺口。伊薩接受了發現空無一人的大飛機,知道什麼時候沖回直升機,但這次燈光亮了,槍聲響起。
伏擊恐怖分子
四
記者隻在直升機上看到人質,不知道該去哪裡,媒體被封鎖了。當空軍基地方向響起猛烈的炮火時,市民和記者嗅了嗅風,沖向前往基地的公路,塞滿了加強的裝甲車,看着遠處兩個多小時的激烈戰鬥。ABC終于爆出最新消息:慕尼黑警方宣布行動勝利,人質全部獲救,恐怖分子被殺。突然有一陣歡呼聲。擊劍教練斯皮策的妻子在家呆了一天,住在荷蘭,一大早就得知她的丈夫被搶劫了,不停地打電話給荷蘭警察、以色列大使館和奧委會,但沒有人比電視更多的新聞了。午夜剛過,駐荷蘭大使打電話祝賀她喝香槟,以色列的街道像節日一樣狂歡。.m淩晨3點,美國廣播公司(ABC)以沉重的語氣播出了另一則重大新聞報道,主播吉姆·麥凱(Jim McKay):"看起來不太好,消息是所有11名人質被殺,三名恐怖分子被抓獲,其餘人被殺。"
基地到底發生了什麼?由于媒體不在場,沒有留下任何錄像。紀錄片《九月的一天》講述了一段口頭記錄,即電腦動畫還原了這一場景。假扮成警察逃亡後,敵人離開直升機的計劃失敗了,再加上狙擊手訓練不夠,狙擊步槍不專業,結果一陣槍響,隻射殺了兩名罪犯,一名狙擊手的生命。然後雙方面對面,但一無所獲。警察局陷入混亂,恢複了與高音喇叭的談判,一顆"黑色九月"子彈回答了。無法調動裝甲部隊,導緻道路延誤2小時前傳遞。裝甲車來來直去去,打傷了兩名狙擊手,不管敵人是誰。伊薩冷冷地看了一眼,潮水已經退去,下令進行"撕扯的投票"。沖鋒槍掃過人質,手榴彈點燃直升機,人質被大火燒倒在地,沒有生命。
以色列運動員宿舍内
五
一位德國學者告訴我,當他16歲時,他整天盯着斯圖加特家中的電視,打盹到深夜。淩晨時分,父親叫醒了他,已經流淚,說人質都死了,抽泣着。這一幕讓他震撼不已,"二戰"的記憶中,猶太人再次被殺害,心中的愧疚感、閹割的無力感交織在一起,讓一代德國人永遠得不到解脫。
恐怖主義在1970年代的歐洲籠罩着
慕尼黑是現代恐怖主義的典型案例,具有鮮明的國際特色和對世界性影響的追求。恐怖分子從利比亞出發,通過東德潛入西德,在西德有左翼和右翼激進組織積極合作,攻擊外國目标,營救國際政治犯。在釋放名單上的人包括德國紅軍上司人安德烈亞斯·巴德爾(Andreas Baader)和日本紅軍成員烏爾裡克·邁因霍夫(Ulrike Meinhof)。巴解組織為什麼要營救德國人和日本人?1970年代的恐怖主義不同于後來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學派運動衰落後,左翼激進主義蔓延,德國紅軍、意大利紅軍、日本紅軍都與馬克思主義一緻,把自己的資産階級政府視為仇,攻擊美軍海外基地,支援第三世界反殖民、反帝運動。華陽國家還秘密地加入了西歐的左翼和阿拉伯民族運動,這與大天氣相當一緻。貝德和邁因霍夫經常往返于阿拉伯和歐洲國家,與地方政府和秘密組織一起訓練和策劃行動,而日本紅軍甚至遠赴以色列或歐洲犯罪,是以他們的戰友是相稱的,互相幫助。
1970年代的革命形勢低迷,西歐政治鬥争前景黯淡,阿拉伯人在六日戰争中戰敗,巴勒斯坦解放渺茫。"革命不能指望政治抵抗,他們可以通過成為頭條新聞來實作自己的目标,"貝德先生哀歎道。于是,紅軍媒體制造了城市遊擊隊的形象,在國内打"越南戰争",以"視覺恐怖"揭露政府,制造"眼球災難"。紅軍派系的恐怖主義已經轉變為一種渲染的感覺刺激,追求曝光,争奪解釋現實話語的權利,喚醒麻木的公衆。他的對手的政策與此類似,右翼保守派德國報紙《圖檔報》(Bild)也描繪了暴力,但利用其對手的鮮血恐吓公衆,目的是诋毀左翼。這是一個媒體文化歇斯底裡的時代,所有勢力都熱衷于"視覺政治",随着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恐怖主義戰術正在被翻新。但當激進政治成為媒體醜聞時,政治恐怖就等同于媒體犯罪,原本颠覆性的政治對抗,被炒作為流行文化的熱門話題,再也沒有卷入曆史對話。
貝德和梅因霍夫
六
故事還沒有結束,一個多月後,一架漢莎航空波音飛機再次被劫持,以換取三名被捕的"黑色九月"的釋放。西德政府要求不與以色列協商,并私下釋放了他們。三名綁匪傳回利比亞,在那裡他們受到了英雄勝利的歡迎,他們告訴媒體:"這是巴勒斯坦解放運動的偉大勝利!""五名死者也接受了國葬治療。西德因以色列指責與"黑色九月"合作進行劫持而臭名昭著。東德評論說,慕尼黑事件是第三次中東戰争的必然後果,以色列是真正的恐怖分子,西德媒體掩蓋了巴勒斯坦難民的絕望處境。[4]
死亡的以色列運動員
邁耶指令摩薩德追捕黑九月頭目和綁匪,以便采取暴力行動。巴解組織上司人一個接一個地被暗殺,三名綁架者中的兩名被清除,隻剩下傑莫·加希的死亡,他仍然活着,毫無歉意。我不知道有多少傳說、小說、電影、電視劇來演摩薩德的傳說,斯比爾伯格的電影《慕尼黑》可謂是經典。大衆文化充斥着暴力、間諜、硬漢和行動,但原有的政治力量,已經被後工業文化生産所吸收和消毒。意識形态對抗的背景也被漂白,淪為暴力美學或感官消費。慕尼黑留下了遺産,是以西德成立了反恐怖主義部隊GSG9,法國、英國和美國也成立了反恐機構。今天媒體關于"反恐時代"的喋喋不休實際上始于1970年代。
西德政府釋放了恐怖分子,并舉行了新聞釋出會
為什麼要重蹈40多年前的覆轍?有這麼多恐怖片,為什麼影視行業喜歡慕尼黑?慕尼黑可謂是現代恐怖主義的雛形,動人心動魄的這一天,實際建構了一個"元叙事"。如何定義現代恐怖主義?它具有以下特點:以跨界策劃的形式,在世界舞台上表演轟動事件,将表演和戲劇發揮到極緻。二戰後,國際政治結構越來越穩固,超級大國強加的世界秩序擠壓了政治對抗的空間。傳統的暴力,如摧毀軍事和經濟設施以及暗殺政治人物,讓位于新形式的恐怖。"砸車是刑事犯罪,砸一千輛車是政治事件,"紅軍派系首領邁因霍夫說。她的目标不再是毀滅自己,而是在媒體聚光燈下聚焦和閃耀。撒切爾夫人曾經說過,媒體是恐怖主義的氧氣。這種邏輯的頂點就是"9·11",21世紀激進主義的曆史指的是越來越晦澀難懂、暴力變成歇斯底裡的宣洩,恐怖是空洞的可以參考的。
盛大的葬禮
本·拉登策劃了對世界貿易組織的襲擊,認為它是帝國首都的地标,金融資本的象征,旨在象征的攻擊的象征。本·拉登知道,每時每刻都有錄影機瞄準雙子塔,制作電影,旅行紀念品。9/11.m 7點,程龍差點降落在北世貿中心,制作一部名為《流鼻血》的電影,這部電影正在密謀炸毀雙子塔!程龍飾演的英雄英勇制服了恐怖分子,拯救了WTO。程隆基有自己的日子,他同時在多倫多拍攝另一部電影,拖延了日程安排,避免了一次搶劫。他知道WTO已經崩潰,他告訴記者,9/11的下午感覺就像"行屍走肉"。虛構的故事出乎意料地發生了,工作室認為"流鼻血"是死産,以免被腌制在紐約人的傷口上。但劇中開頭的台詞引人入勝:"世貿中心象征着自由和資本主義,象征着美國所代表的一切;
9.11 世界貿易中心
好萊塢之前拍過很多關于世貿中心襲擊事件的電影,雙子塔在虛拟世界中也多次倒塌,這并非巧合。當9/11新聞現場直播世界貿易組織崩潰時,就像是一部災難片的"重播"。鮑德裡亞問道:為什麼WTO有同樣的雙子塔?因為它們是後政治時代廢除政治對抗和極端主義的象征,雙子塔互相映照,就像一個"模拟",就像消除分歧的形象一樣。馬爾庫塞說:"後政治時代是一個"一維社會",社會批判正在逐漸移走,如果虛拟政治對抗的藝術缺失,那麼分歧和意外就不複存在,隻留下現實世界的唯一可能。這次對世界貿易組織的攻擊,觀衆或否是因為攻擊本身而震驚,而是電影情節在現實世界中,虛拟地超越了現實。現實本應是多餘的,平庸的,虛構是驚心動魄的。"9·11"的訣竅在于,現實從虛構中汲取能量,現實世界模仿虛構,這不是對現實的藝術再現。雙子塔倒塌的新聞鏡頭與電影《獨立日》(1996)的電腦效果相似,畫面與真實畫面有何不同?人們會用電影和視訊來驗證未來的生活嗎?虛拟現實比現實更真實嗎?[6]
今天,被柏林牆隔開的兩個世界并沒有那麼不同,走在柏林的街道上,很難想象有一道"鐵幕"。在"後政治社會"中,政治對抗的邊界無處可見,太平熱潮已經結束?不,純粹政治化的暴力正在上升,媒體上出現的每一個"恐怖"都是"後政治時代"的産物。這似乎與政治分歧無關,是一個"喜歡"它的社會特有的狂熱。如果戰争是政治鬥争的延續,那麼恐怖就是後政治鼓動的征兆。隻知道以福柯的圓形監獄隐喻凝視着紀律的力量,取"1984"中暗指的秘密監視獨裁統治,卻忽略了我們目前生活的現實:人們害怕被監視,還是害怕被忽視?在網際網路時代,微網誌、微信、Facebook、推特陣營的騷亂,一天不注意,就失去了靈魂。曝光率,人氣和粉絲群确實是熱門資源。
[1] Rupert Goldsworthy, Revolt into Style: Images of the 1970s West German "Terrorists"(New York University UMI no. 3295339, 2008)。第186頁。
[2] Goldsworthy, P. 138.
[3] 戈德斯沃西,第109頁。
[4] 1972年9月5日,德國廣播公司巴伯爾斯貝格檔案館(DRAB),ID-Nr。71207, AC12329/ DRAB/1/1
[5] 讓·鮑德裡亞, .模拟和模拟。安娜堡:密歇根大學出版社,第32頁。
[6] 鮑德裡亞,.恐怖主義精神。布魯克林:Verso,2003年。第2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