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豆滿江》:看完這部電影,我更加感恩袁隆平先生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于2021年5月22日去世,享年91歲。世界哀悼這一天,海内外人民感謝他為解決全球糧食危機作出的傑出貢獻。

《豆滿江》:看完這部電影,我更加感恩袁隆平先生

袁隆平的肖像

不過,這裡也有很多濫交,比如有些明星對袁老的貢獻不太感人,随便敷衍了事,居然把國軍寫成"土地不是雙倍",簡直令人發指。這可能是因為這些人對饑荒的概念很少。

《豆滿江》:看完這部電影,我更加感恩袁隆平先生

幾顆星敷衍了事的文字

這不僅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在一位真人秀明星居然抱怨說,每人每天650元的食物成本太低,聲稱自己不能不吃肉和奶,是以無知和多愁善感真的有一種"為什麼不吃肉"的諷刺。

《豆滿江》:看完這部電影,我更加感恩袁隆平先生

明星抱怨一天650元不足以買到食物

是以,我認為這些人應該學習曆史,對"饑荒"和"食物"有最低限度的了解。在這裡,推薦一部與饑荒相關的電影《豆漫江》,看完後會深深體會到吃飽飯是多麼的快樂。

《豆滿江》:看完這部電影,我更加感恩袁隆平先生

《豆滿江》海報

曆史背景

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袁隆平先生開發和推廣雜交水稻的時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也是北韓人民無法回憶的"寒冷的冬天",在此期間爆發了前所未有的饑荒,估計有24萬至48萬北韓人死于饑餓或營養不良。為了擺脫饑餓,許多脫北者潛入我國延邊地區尋找食物謀生。《豆漫江》的故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展開的。

豆滿江(圖們江)

所謂"豆滿江",是延邊地區的中朝邊境線,在中國也被稱為圖們江。河的兩岸生活着我國的北韓人民,另一邊生活着北北韓人民。正如我們所了解的曆史,北韓人是從北韓半島移居東北部的跨界人,是以海峽兩岸的人們之間存在着非常微妙的語言和文化聯系。

基于這種聯系,當饑荒爆發時,北韓人民面對一大批潛入該國并前來逃離北方的人,在理性和情感之間做出了艱難的選擇。電影《豆滿江》講述了北韓人民從北方帶走逃兵的冒險經曆,發生在一個平凡卻很深刻的小故事裡。

從微觀角度拍攝時代的苦難

絕大多數災難片都用宏觀視角來拍攝時代的苦難,比如《暖和1942》就很"大"。而《豆滿江》很"小",這種"小"展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位置"小"。

故事發生在中國的圖們江(豆滿江)岸邊一個不起眼的北韓聚居村——吉林省土門市,沿江新田村,如果影片不提,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地方。

《豆滿江》:看完這部電影,我更加感恩袁隆平先生

電影中的小邊村

第二,性格"小"。

主人公是村裡最常見的南韓人之一,有家庭成員:爺爺,孫子和孫女。因為孩子的父親在豆滿江泛濫中喪生,母親去南韓為家工作,是以三個孫子孫女都靠對方生活。

《豆滿江》:看完這部電影,我更加感恩袁隆平先生

英雄家族

第三,故事"小"。

整個故事沒有華麗的情節,隻有關于孫子三個人收留,拯救逃兵的日常瑣事。

這是一個如此"小"的故事,南韓導演張若卻拍攝了三重質感:"饑荒的殘酷"、"複雜的人性"和"北韓民族的哀歎"。這部電影獲得了第6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水晶熊獎 - 特别提名 - 青少年電影 - 最佳影片獎 - 他是怎麼做到的?

《豆滿江》:看完這部電影,我更加感恩袁隆平先生

導演 張璐

下面我們來看看:

饑荒的殘酷

《豆滿江》沒有用一幀鏡頭來表現饑餓的場景,更别提饑餓的狀态,但并沒有阻止觀衆體驗饑荒的殘酷。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在陰郁的冬天的背景下,拍攝出一種深深的郁悶感,比如影片開場用大約兩分鐘的空鏡子來展現白雪皚皚、灰暗沉沉的豆子滿河,從構圖到觀衆身上增添了一種凄涼感,也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豆滿江》:看完這部電影,我更加感恩袁隆平先生

打開壓抑的空鏡子

另一方面,導演用冷靜克制的鏡頭語言,通過村民們對"岸上餓着人"這件事習慣了奇怪的态度,間接讓我們意識到岸上災難的嚴重性,其中有幾處片段印象深刻:

片段1:邊防戰士冷靜而熟練地将因冰凍饑餓而死在豆滿江上的逃兵的屍體拖上岸;

《豆滿江》:看完這部電影,我更加感恩袁隆平先生

陳的屍體在河上

片段2:一個孩子因為饑餓而在走路時突然摔倒,而其他孩子則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豆滿江》:看完這部電影,我更加感恩袁隆平先生

一個死于饑餓的孩子

片段3:一個名叫鄭真真的從北方逃到河對岸,到英雄家吃晚飯,然後離開去要求給弟弟帶食物。他來吃晚飯後不久,主人公問他是否願意給弟弟帶食物,結果鄭貞用一種冷漠的語氣說,哥哥已經餓死了。

《豆滿江》:看完這部電影,我更加感恩袁隆平先生

男孩的哥哥餓死了

這些日常剪輯在寂靜中營造出無比的悲劇張力,給觀衆帶來更深層次、更持久的震撼。

複雜的人性

人性在災難狀态下的崩潰是大多數導演都熱衷于表達的主題,但《豆滿江》的導演卻提供了不同的思維方式——災難必然導緻人性的邪惡嗎?導演通過幾種不同的動作風格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1、一個荒無人:仰望公路外表岸邊,卻心動

一個荒蕪的男人到英雄家的米飯,先是文學和禮貌,然後不得不一寸一寸地進入統治者,而孫子們則不在家,侵略姐姐。

《豆滿江》:看完這部電影,我更加感恩袁隆平先生

路面亮相岸邊,en會讨厭逃生的沙漠人

2、逃離沙漠男孩:被誤會被毆打,但為了一頓飯的恩典來信守諾言

男孩鄭貞被英雄寵愛,答應幫他踢足球,雖然後來被男主角誤會,甚至被打敗,但在如此艱難的境地裡,依然信守諾言。

《豆滿江》:看完這部電影,我更加感恩袁隆平先生

記住一頓飯的恩典,那個信守諾言的小男孩

3、村長:表面上的紳士,背靠地面卻跟人出軌

作為村民的領袖,村長一直給人的印象是他是個紳士,卻背着第三方出軌。

《豆滿江》:看完這部電影,我更加感恩袁隆平先生

人前是紳士,後是虛僞的村長

4、失業青年:有工作能力,但混食等死

村裡有失業的年輕人,每天閑着,亂吃等等死,往往不給信用。

《豆滿江》:看完這部電影,我更加感恩袁隆平先生

有能力工作但無所事事的失業青年

這些人物似乎毫無關聯,其實是一種"戰争"關系,"1"和"3","2"和"4"相比,不難發現:人性的衰落不是災難造成的,任何時候、任何環境,都有好人,也有壞人。

此外,導演沒有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批判善惡,更多的是形容一種無助:邊境戰士阻止叛逃者入境,遵守國際法,維護法律和秩序;

善與惡、對與錯、善與惡、對與錯,共同構成了這場饑荒背景下的世界混亂。導演從客觀的角度審視複雜的人性,使影片的思考深度超越了一般的災難片。

北韓民族的哀歎

從曆史上看,北韓一直是一個陷入困境的國家,被日本殖民了3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它被迫分裂成兩個國家,南韓和北韓。

為了避免饑荒、災害和殖民化,從唐代開始,大量北韓族祖先移民到我國定居,最終在近代形成了我國境内的北韓人。

這就把北韓民族分成了三個群體,在不同地區生根發芽,并随着曆史的變化逐漸疏遠。例如,南韓和北韓除了說同一種語言,沒有更密切的情感聯系外,幾乎沒有什麼共同點。

作為南韓導演,張璐對北韓民族的曆史充滿了同情和欽佩。在影片中,他展現了北韓不同民族之間熟悉而又陌生的分歧感。同時,潛台詞展示了三個北韓群體的不同生活狀況:北韓(饑荒動亂),我們的北韓人(和平與穩定)和南韓人(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壓力下掙紮)。

在影片的最後,導演運用了超現實主義的技巧:設計了一座橋和一張老人走回去的照片,以表達民族文化的根源。而曆史的車輪正在向前滾滾,這個地方是我的家,一切都變成了一聲歎息。

《豆滿江》:看完這部電影,我更加感恩袁隆平先生

大結局的超現實畫面

看完這部電影,我們将衷心感謝國家和袁隆平為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做出的傑出貢獻。

前段時間看到電影明星吳夢達的一次采訪頗為感人:參觀者問大叔的名利現在該問什麼?達叔叔最近回複:到現在為止,想着什麼名利,賺多少錢,能有一碗"多合一茶飯",夠了!

奈赫這個世界總是拼命追求奢侈,卻總忘了最平凡、最簡單的幸福。

最後,感謝袁隆平先生帶給我們"吃飽飯"的快樂,祝您旅途愉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