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茫茫沙海變綠洲不毛之地織錦繡 毛烏素沙漠即将消失

作者:海外網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

在"七一勳章"獲得者中,有一位一生都與沙漠抗争的農民,名叫石光銀,原陝西省少林市定邊街道十裡沙村黨支部書記,陝西市石光銀之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石光銀的家位于中國著名的四大沙區之一的茂蘇沙漠南緣。茂蘇沙漠在内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南部、陝西省榆林市北部、甯夏回族自治區吳中市燕池縣東北部流連。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市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相當于北京兩座。但到2020年,沙漠将瀕臨從中國地圖上消失的邊緣。聯合國防治荒漠化組織總幹事評論說:"茂蘇沙漠的治理實踐做了一件讓世界向中國緻敬的事情。

美國宇航局釋出的衛星圖像顯示,近年來中國一直在"綠色"。許多外國人哀歎:"為什麼中國總是有奇迹?也許石光音的話可以回答:"小時候,我就下定決心要做這件事。任何事情,隻要有決心,就無事可做。

"沙子變成人撤退"改變"綠色變成沙子撤退"

"這是我的森林,一眼就看不見了。

"那不是黃土的高坡嗎?"黃土在哪裡?"在去年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這句經典台詞給很多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影片中,鄧超飾演喬樹林帶領村民在沙地上種樹、栽培沙蘋果,将無毛之地變成綠洲。影片講述了陝西省少林市茂臼沙漠的管理故事。

沿着榆林的高速公路行駛,道路兩旁種滿了樹木和草地。濕地公園、經濟林基地、生态公園無處不在,很難想象,如今的國家級森林城市曾經是一片貧瘠之地。榆林市曾經被稱為"沙漠之城",而茂臼沙漠的一半位于榆林市長城的前線。新中國成立初期,森林覆寫率僅為0.9%。榆林市荊邊縣茅子村的一位老人郭成旺回憶說,四五十年前,村子被黃沙包圍,風沙吹拂,田間莊稼全部被掩埋。

"沙子是走開的,不治沙,老百姓不會活得好光。艱苦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一群不願向困難低頭的控沙人,正是他們編織了今天美麗的森林。石光銀從小就因為風沙而感動了好幾次,他的小夥伴也被埋在了沙海裡。1968年,石光銀,也是榆林市定邊縣通塔村村長,帶領群衆在村子周圍種樹苗。三年的辛勤耕耘,第一片綠洲活生生地種下了!這給了石光銀希望。1984年,在中央"五荒地"的号召下,石光銀辭去了海子梁鄉農場主的"鐵飯碗",全家搬進了全鎮荒漠面積最大的四個溝渠村,成立了全國第一家農夫共享防沙公司, 這開始了漫長的防沙過程。1984年,石光銀承包荒漠砂3000畝,1994年承包管理鹽堿灘4.5萬畝,随後分别承包縣鹽漬化廠7.5萬畝湖地,國營長城森林荒地45.5萬畝......幾十年來,數十萬畝的沙漠被石頭和白銀和鄉親們一點一點染成綠色,他的兒子、孫子也加入了防沙隊。

内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武夷旗位于茂蘇沙漠腹地。三十年前,陝西姑娘尹玉珍在這裡結婚,發現新家周圍黃沙,一眼也不一看,連一半的新家都埋在沙子裡。"如果我沒有種一棵樹,我會把沙子埋起來。沒有錢,尹玉珍和丈夫賣掉了家裡唯一的山羊,換來了樹苗,哪怕隻有10棵活了一棵,也咬牙切齒地堅持了下來。多年來,她和丈夫在家外工作,用所有的錢買樹苗。直到玉珍姑娘成為今天的玉珍奶奶,她終于可以驕傲地對孫子說:"站在橫梁上,一眼就是我的森林。"

石光銀, 尹玉珍, 牛玉琴, 女沙蓮, 王有德...在毛蘇沙漠中,有許多這樣的樹木飼養者。陝西省防沙研究所所長石長春說,植樹、堅持樹種并不容易。早期防沙屋的從業人員來自世界各地,住在這裡是一輩子。很多沙人,都是兩代、三代的綠色接力,靠着一種傻瓜來感動山的精神,一個接一個地幹涸。

依靠沙人的努力,目前榆林全市森林保護區面積達到2360萬畝,利用草地面積1833萬畝,人工草保護區760萬畝,改良草原150多萬畝,已固定或半固定的沙860萬畝, 沙地治理率達90%以上。武夷栖森林面積從1999年的317萬畝增加到今天的576萬畝,森林覆寫率和植被覆寫率分别達到32.89%和80%。毛臼實作了從"沙化人退"到"綠成沙退"。

從"跌落多少"到90%的存活率

"防砂控沙不能幹,也要靠科技支撐"

盛夏,位于毛蘇沙漠邊緣,甯夏靈武白頭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光山色,鳥兒栖息。

在這裡工作了三十多年的護林員吳景忠說,保護區最初是一片草沙。風吹走了,沙子向前移動,威脅着周圍的人。為了阻止沙丘,他們用鏟子将幹草綁在沙子上,形成一個1立方米的方形網格,然後在它們周圍播種沙青素等種子,在三個方塊中的每一個中種植一個耐旱樹種,形成一個植物 - 草網格。這些網狀物可保持水分,減弱風力并提高植物存活率。

草廣場,外國人口的"中國魔方"。這1立方米見方的格子就像一把鎖,鎖住光滑的沙子向前走台階。這是中國獨創的防沙技術,在聯合國得到廣泛認可。

"百分之八十的樹苗通過在迎風斜坡上設定沙障而活着。石光銀說,第一次砂處理,隻依靠強度和土法,吃的損失很大。1985年,他和鄉親們一起控制了狼窩的沙地,一捆樹苗放回了沙巢,幾陣強風過後,多少落下。直到1988年,林業技術人員才教他繪制網格的方法,這改變了這種情況。

在石長春看來,"防沙不能幹,科研、科技支撐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榆林市林草局業務科科長雷子生表示,這些年來,榆林探索了許多防沙植樹技術。例如,根據當地情況,将遠沙砂進行飛選管理,對近沙沙人工形成針寬草灌溉混交林。例如,不斷優化樹木結構,開展樟腦松嫁接紅松研究項目,開展高形狀紅棗,紅棗從原來的30%提高到70%,發展滴灌節水、無水種植、雜交育種等适用技術。

走進陝西省少林市的紅石峽沙植物園,一棵郁郁蔥蔥的綠樹。出乎意料的是,除了各種幹旱地區常見的喬灌木外,還有許多針葉樹種,如樟腦松,紅松,其中最大的樟樹松高度達到20米。據植物園從業人員介紹,松樹是從中國大興安嶺等地引進的,目的是擴大樹木的種類,減少純淨森林的生态危害。

"誰能想到我們這裡會有松樹!"石光銀說,過去,他和鄉親們種植的灌木壽命短,經濟價值小,屬于粗放式植樹造林,用種植技術,現在他和鄉親們進行低産林改造,種植樟腦松等針葉樹,現已建成5萬多畝,今年打算再種兩三千畝。多年的控沙經驗讓他深有感觸:"下一代應該用高科技的造林控沙。"

2019年,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毛烏蘇生态試驗站成立。從"哪裡有空間種植,再填空"到"适宜适宜種植樹木,并引進三棵松樹"到"喬灌溉混合立體種植,綠化屏障築起"。進入新時代,湧現出許多高科技,幫助毛烏蘇從淺綠色向深綠色邁進。

在白頭灘自然保護區,遙感技術已應用于植樹造林工程驗收、植被恢複變化監測、沙丘運動監測等,植樹養草不再需要從業人員逐一測量面積。

不僅毛烏蘇,先進的技術解決方案在各地的沙漠治理中得到應用。傳統的草方技術現在得到了華麗的更新。我國自主研發的多功能立體砂車通過機械形成草方實心砂,可每天鋪設48畝草方,效率更高。還有一種微創植樹方法,隻需10秒即可種下一棵樹苗,但成活率為90%。

保持綠水綠山有金山銀山

"讓'沙巢'成為财富的'金人'"

一架大型無人運輸機穿越茂蘇沙漠,将一批瓜從陝西運到甯夏。不僅瓜類,曾經草叢生的毛蘇沙漠,現在到處都是寶藏:種植、水産養殖、加工業、旅遊業、新能源制沙産業體系日趨完善,玉米、洋芋、沙棘、紅棗、蘋果不僅國内暢銷,有的甚至出口到海外。

"西瓜,桃子,梨,杏子和玫瑰正在生長。我家的水果可以在5月到9月吃......"尹玉鎮現在有一個生态園,每年收入十萬元。本來隻是想不再受風沙之苦,沒想到,現在不僅停下了沙子,還從沙漠裡挖出了金痣。

綠化隻是開始,控沙、土壤治理、堿處理都是治貧攻堅。有了生态效益,經濟效益就提高了。從控沙到防沙,再到生态循環模式的建立。圍繞這一目标,榆林大力發展生态農業和旅遊業,将沙漠砂治理與沙區資源開發相結合,實作了生态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區,位于少林市濮陽區,是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如今,已有82家企業、47個項目建成投産,現代種子産業和數字農業等新興産業都充斥着這些産業。據示範區總工程師劉旺業介紹,該産業園實施綠色生産方式,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長效機制,推廣園區推廣水肥綜合節水灌溉等技術,實作多産業集聚、産學研相結合。"我們有農田,先是馬鈴薯,先收獲馬鈴薯再傾倒飼料,飼料可以當沙子,也可以作為飼料用于水産養殖業,畜禽糞便可以作為有機肥料,用在農田裡。劉說,今天,工業園區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過2萬元。

"我們沙子裡的樹不僅是沙質的,而且很好看,很有用!"在毛蘇的土地上,種植一棵樹并不容易,它必須最大化其價值。桉樹需要較少的水,是生态,景觀和經濟的三種效果作物。在武夷岐紅龍基地,1000畝近300萬棵優質紅鲱幼苗在這裡靜靜生長。各地通過"科研院所、合作社、基地、農牧民"的運作模式,培育優良的白桦樹,給農牧民種,帶動農民增加收入緻富。

在武夷旗旗的茂烏蘇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普通的沙留不僅可以用來發電,還可以加工成生物質燃料顆粒,一個小的氣缸,熱量可以達到同等重量标準的煤60%,帶動了周邊5000多個家庭的牧民增加收入。吳義奇烏蘭什村的村民劉亦飛,靠賣沙留,一年籌集5000元甚至幾萬元,過着美好的生活。

美林展示、100頭肉牛示範牧場、3000噸安全飼料加工廠、林業技術教育訓練中心、新月湖旅遊景點...多年來,石光銀通過"公司與農戶基地"的企業發展模式,在村裡建設了數百個移動棚,發展了種植、養殖等産業。"防沙也應該變得富有。下一步,要引進更多的高技術農業,研究高技術農産品,把鄉村振興和我們的項目結合起來,讓"沙巢"成為群衆富足的"金地幔"。"石光銀說。

記者 王亞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