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十四【因yīn】的常見用法和意義

作者:為哲遊天下

提要:“因”是個争議較大的虛詞,(一)作介詞,同它後面的名詞、或代詞、或名詞短語組成介賓短語,作動詞或動詞短語的狀語,介紹出動作行為産生的原因、依憑、條件和經由。

(二)作連詞,它的後面不是名詞、代詞、名詞短語,而是動詞短語或主謂短語,可表原因、順接、結果三種關系。

(三)作副詞,用在動詞、形容詞謂語前面,作狀語,可譯為:“趁機”“趁着”“就”等。

(四)作動詞,它不修飾後面的動詞或它的後面根本就沒有動詞;它往往和後面的或或構成動關系,可譯為“依靠、順應、就着、順着、沿着、借助、沿襲、因襲、遵循、繼承”等。

(一)介 詞

“因”作介詞,同它後面的名詞、或代詞、或名詞短語組成介賓短語,作動詞或動詞短語的狀語,介紹出動作行為産生的原因、依憑、條件和經由。

(一)表原因,可譯為“因、因為、由于”。例如:

(1)振聲激揚,伺者是以覺知。(《張衡傳》)――(銅丸)撞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儀器的人是以知道(發生了地震)。(因,也可譯為“由”。此,指代“振聲激揚”)

(2)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谏太宗十思書》)――施加恩惠,就要考慮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無,通“毋”,不要)

(3)草木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草木而滿含悲痛,風雲是以而改變顔色。(為之,為此;“因而”中的“因”後省略了賓語“之”;因而,即“是以而”,因為這件事,而……)

(二)表依憑,可譯為“依據、按照”“根據”“借、憑借”等。例如:

(1)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過秦論》)――憑借華山為城牆,利用黃河為護城河。

(2)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到了楚國,又憑借豐厚的禮物賄賂了當權的楚國大臣靳尚。

(3)衡乃拟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谏。(《張衡傳》)――張衡于是模仿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二京賦》,憑借(它)來諷喻規勸。(“因”後省略賓語“之”)

(4)單于使使曉(告訴)武,會論虞常,欲是以時降武。(《蘇武傳》)――單于派使者通知蘇武,會同判定虞常的最,想借這個機會使蘇武投降。(“使使”:前者名詞,後者動詞。曉:論:判罪。)

(5)依(依照)乎天理,批(劈開)大郤(xì),導大窾,因其固(本來)然。(《庖丁解牛》)——依照(牛的)生理結構,擊入大的縫隙,順着(骨節間)大的空隙,依照牛體本來的結構(去進刀)。(天理:自然的結構肌理。郤,通“隙”,縫隙)

(三)表條件,可譯為“趁、趁着、就着、趁此、順便、就此”等。例如:

(1)柳絮因風起。(《世說新語·詠雪·》)——比作柳絮乘風漫天飛舞。(因風:乘風。因,趁、乘)

(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趁着這有利的條件,宰割天下各諸侯國,分割各國山河。

(3)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廉頗蔺相如列傳》)――不如趁此(機會)好好招待他,讓(他)回趙國。(因:由此,趁此。厚遇:好好招待。厚,優厚。遇,招待、款待。“使”後省略了賓語“之”)

(4)因厚賂(lù)單于,答其善意。(《蘇武傳》)――順便把一批豐厚的禮物送給單于,以答謝他的好意。(厚賂:贈以豐厚的禮物。賂,贈送禮物)

(四)表經由,可譯為“經過、通過”“由”“從”等。例如:

(1)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蔺相如門謝罪。(《廉頗蔺相如列傳》)――廉頗聽到這話,便解衣赤背,背上荊條,由門客領着到蔺相如府上謝罪。

(2)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蘇武傳》)――你通過我而投降,我與你結為兄弟。

(3)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見吳王。(《史記·伍子胥列傳》)――伍子胥就經過公子光來請求吳王接見。(見,使……接見)

(二)連 詞

“因“作連詞,它的後面不是名詞、代詞、名詞短語,而是動詞短語或主謂短語,可表原因、順接、結果三種關系。

(一)表順接,常用在後一個分句的開頭,連接配接前一個分句,表示後一件事緊接前一件事,可譯為“于是、便、就”。例如:

(1)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列子·杞人憂天》)——又有一個為他的憂愁而擔心的人,就去開導他。(曉:告知,開導)

(2)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廉頗蔺相如列傳》)――侍從中有的要拉相如離開(朝堂加以處置),秦王于是說……

(3)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屈原列傳》)――秦國埋伏的軍隊斷了懷王的後路,于是扣留懷王來強求楚國割讓土地。

(4)秦軍解,因大破之。(《史記·高祖本紀》)——秦軍瓦解,于是沛公大敗秦軍。(解,通“懈”,懈怠)

(5)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戰國策·齊策四》)——把所有的債券全都賜給了百姓,(百姓)于是把債券通通燒掉。(責,通“債”)

(二)表原因,多用在因果複句的前一個分句裡,後面的分句常有“始”“才”等字和它呼應。可譯為“因為、由于”等。例如:

(1)因馱黃檗(bò)人往,不一。(《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因為有運黃檗的人前往之便(帶這封信給你),就不一一詳述了。

(2)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始得西山宴遊記》)――因為閑坐在法華寺的西亭,遙望西山,才指着它覺得非常奇異。(異: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異)

(3)後因伐木,始見此山。(《夢溪筆談·雁蕩山》)――後來由于伐樹,才見到了這些山。

()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才)有人見之。(《夢溪筆談·雁蕩山》)——由于要修建玉清宮,開山伐取木材,才有人見到它。

(三)表結果,後面的事情是前述情況導緻的結果。可譯為“是以、因而”。例如:

(1)以是人多以(把)書假(借)我,餘因得遍觀群書。(《送東陽馬生序》)——是以人家大多願意把書借給我,我是以能夠廣泛閱讀各種書籍。(一說介詞,因而)

(2)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不高興。安陵君是以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說,通“悅”)

(3)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号焉(《五柳先生傳》)――屋旁有五棵柳樹,是以把他叫做五柳先生。

(4)因為長句,歌以贈之。(《琵琶行》并序)――是以寫了這首七言古詩,作歌并贈送給她。(“因為”是“因”和“為”兩個詞的連用。為:寫,創作。歌:介詞“以”的賓語,“歌”前置,以示強調)

(5)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石鐘山記》)――(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夠看到所說的石鐘山。

(三)副 詞

“因”作副詞,用在動詞、形容詞謂語前面,作狀語,可譯為:“趁機”“趁着”“就”。例如:

(1)因言曰:“······,不如因善遇之。”(項伯)趁機說道:“······,不如趁機好好地招待他。”(一說介詞,趁(機))

(2)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哙出。(《鴻門宴》)――沛公起身上廁所,趁機招呼樊哙出去。(如廁:上廁所。如,往)

(3)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鴻門宴》)――項王當天就留下沛公和他一道飲酒。(“與”後省略賓語“之”)(一說連詞,于是,就)

(4)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廉頗蔺相如列傳》)――相如趁機拿着和氏璧,後退幾步站住,靠着柱子,憤怒得頭發豎起頂起了帽子。(一說連詞,于是,就)

(5)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廉頗蔺相如列傳》)――相如走上前,獻上瓦缶,趁勢跪下請求秦王敲打。(前進:走上前進獻)

(四)動 詞

“因”作動詞,它不修飾後面的動詞或它的後面根本就沒有動詞;它往往和後面的或或構成動關系,可譯為“依靠、順應、就着、順着、沿着、借助、沿襲、因襲、遵循、繼承”等。例如:

(1)柳絮因風起。(《世說新語·詠雪·》)——比作柳絮乘風漫天飛舞。(因風:乘風。因,趁、乘)

(2)能徑寸之木,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wǎng)不因象(模拟)形, 各具情态。(《核舟記》)――能直徑一寸左右的木頭,出宮室、器具、人物,以及鳥獸、樹木石頭,全都是就着模拟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态。(因勢,就着樣子,動賓短語;罔不,固定短語,無不,全都)

(3)因而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依靠,又去他,這是不仁道的。

(4)孝公既沒(mò),惠文、武、昭襄蒙(繼承)故業,因。(《過秦論》)――秦孝公死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後)繼承已有的基業,沿襲。(“蒙故業”和“因遺策”結構相同,既然“蒙”是動詞,那麼“因”也是動詞)

(5)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蘭亭集序》)――有的人借助()寄托自己的情懷,無拘無束地生活。(動詞“因”後省略賓語“”,指外物)

(6)變法者因而化。(呂氏春秋·察今)——變更法度的人又要順應而變化。

(7)殷因于夏禮,所損(減少)益(增加)可知也。(《論語·為政》)——殷商沿襲,所減少和增加的可以知道。

學後檢測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因”的用法和意義。

(1)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

(2)試使鬥而才,因責常供( )

(3)若民,則無恒産,因無恒心( )

(4)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

(5)衡少善屬文,遊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 )

(7)時政事漸損,權移于下,衡因上疏陳事( )

(8)留待作遺(wèi)施,于今無會因( )

二、下列句子中“因”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兩項是( )(經重新組合)

A.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03年全國卷04年國卷Ⅱ05年國卷Ⅲ))

B.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05年江西卷07年福建卷)

C.因賓客至蔺相如門謝罪。(04年北京卷06年遼甯卷、廣東卷)

D.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04年國卷Ⅰ)

學後檢測參考答案

一、(1)介詞,憑借(2)連詞,是以(3)連詞,于是,就(4)介詞,趁着(5)連詞,于是,就(7)連詞,因而(8)名詞,機會,因緣

二、二、AD(AD.都是連詞,譯為“于是,就”;B.副詞,趁機;C`.介詞,通過,經由,經)(一說D項為副詞,解釋為“趁機”;一說B項為連詞,可譯為“于是、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