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棉旅遊小結

"玩的時候感覺每天的時間好長啊"

回想這次旅遊,記得的是那些石頭,還有在遊泳池中遊的過程中的開心

石頭的排列組合,會觸發到大腦中的某些記憶,是不是就是常說的“儀式感”,或者說是氛圍

“有靈魂的建築”才會存在的時間久一些,吳哥是國王的陵墓、金字塔是國王的陵墓

有山的地方,要有水,沒有水就沒有靈氣。吳哥建築前面的水池的水好髒,但有了這灘水,吳哥的建築就有了倒影,倒影和遠眺的景觀,真真假假,産生的意境有很完整。有陽有陰

就是看石頭,一些會說話的石頭,

那些散亂牆角和草叢中的石頭,還是那些默默伫立的的石頭,

都在無聲的訴說着往昔的繁榮和燦爛的文明。

從吳哥看過石頭,再到附近的餐館吃飯,有一種從燦爛文明跌落到蠻荒的穿越感

有印象的是在聖劍寺中,門口的衛士,走到中間往前和往後看時,看看層層的門,感覺望不到頭,産生的“一入宮門深似海的”悲傷、恐懼和感歎

在巴肯山轉累後,坐在山頂,看着下面兩側的自頂而下的幾排小“大廈”,莫名其妙的有些感傷“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吳哥窟:就是吳哥王朝的首都。就是現在說的“小吳哥”

塔普倫寺(Ta Prohm,部分地區譯作“塔布茏寺”),古木纏繞千年寺,樹與石的千年戰争,是古真臘吳哥王朝的國王阇耶跋摩七世為他母親所修建的寺院,興建于1186年。塔普倫寺屬于吳哥文化較為後期的作品。他母親信奉 婆羅門

聖劍寺,是高棉吳哥一座建于12世紀阇耶跋摩七世時期的主要廟宇。 它緊鄰吳哥城東北方。相傳該寺是阇耶跋摩七世為紀念他父親而修建的。

八戎寺:七世為自己修建的寺廟,死後就葬在這裡。 高棉的微笑 就在 巴戎寺 中

導遊說 阇耶跋摩七世 的母親信 婆羅門 ,父親信大乘佛教,不能葬在一起,是以修了兩個寺院。

不過近代曆史學家研究認為,Ta Prohm 塔普倫寺,是阇耶跋摩七世 培養佛教的大學,培養源源不斷的佛教人才;聖劍寺是阇耶跋摩七世行政中心,類似于現在的國務院

高棉:叢林裡沉睡的隐秘寺廟崩密列。覺得和魔獸世界中,海底遺迹中的有些場景有些。看着那些大塊大塊散落的石頭,再加上那晃悠悠的木質棧道,有很強的代入感

“附近還有殘存的地雷,大家不要亂走。這些地雷是中國産的,經過30多年還不壞,品質真好”---臨出崩密列寺院時,聽到一個導遊如是說

在有英文的環境中,學習英文的語調,好容易啊。說着說着就有了。英語詞彙量不夠,需要補充補充

在和兩個自我意識傾向比較高的90後一塊出去玩的過程中,深深的感受到了溝通的gap

同樣的道理,他給你講,是Ok的;你反過來給他講,對方就不願意了

他想認真時,可以 肆無忌憚 的發脾氣。但反過來,對方卻不接受,不是嫌棄,就是不屑。深深的感受到了不是team,不是平等   搞不懂他們是怎麼想的,自己覺得要高明一大截?

這是不是就是梁甯講的比較“自我”的人?

自我 并且 有喬幫主的才華的人能有幾個呢。大多數才華撐不起相應的“自我”

先定場景,然後再定在自己在場景中角色,再看周圍的人在場景中角色。場景一變,相關的角色就可能出現變化。

譬如在讨論某個問題時,有個小夥伴在這方面比較專業,角色可能就是布道師。

但在另一個場景,譬如另一個專業領域,怎麼做産品,可能就是一個聽衆

這些角色或位置,是不斷假設,不斷驗證并不斷校正的過程【目前隻是這個想法,相關操作還不熟悉】

覺得走過了,就往後退退;

沒有走過,那就往前再走一點

如果有個事對方已經按預期做了。中間的沖突或不愉快就過去了

不過在和這兩個90後一起玩的過程中,還是有一些收獲:

聊天中的七七八八,有些不要較真,聽聽過去就可以了。對方說瘋話,你沒必要和對方一樣。瘋狗咬了你,沒必要像瘋狗一樣也去咬一口吧。但如果有更高次元的打擊方式,如果實在不爽,可以打回去

聊的事  有的沒的。對于沒的 的内容,就不要在意吧

說話時,要捕捉對方的資訊點,根據其中一個或幾個資訊點,進行回報。娛樂時,可以搞笑; 嚴肅時,進行合适的回報 

拍照是個藝術活,拍之前要構圖。一個途徑是多看看畫展,看看大師是怎麼構架和拍的

溝通 是 接收 和 發送 資訊的 兩件事

喝酒 

(1)上司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

(2)見到雙方的醜态,增加信任

咱們兩個的關系都這麼好了,沒有信任問題。就不需要喝酒了吧

我是誰?

我有什麼?

角色化生存

那些堅持的規則又是什麼,是這個集體角色的共識?

是不是入鄉随俗就可以了?

小孩子才講對錯,大人都講利益

能夠保持

探索世界的那種求知欲

永遠旺盛的好奇心

點:振興王室,維持統治

面:東南亞的發展,自己的榮耀和利益

體:海上絲綢之路

雜記:

導遊講,高棉的寺院所用的石頭分為2種,一種是比較硬的“華山石”,是用來做地基的。

另一種是有泡沫的“岩漿岩”? 是用來調圖案的。寺院是先用石頭堆砌起來,然後再雕刻

高棉旅遊小結

花岩

疊好後,再雕

就是看石頭,一些會說話的石頭,

那些散亂的石頭和隻剩下石頭的建築

無聲的訴說着往昔的繁榮和燦爛的文明。

從吳哥看過石頭,再到附近的餐館吃飯,有一種從燦爛文明跌落到蠻荒的穿越感

簡介:南宋(1127-1279年)是北宋靖康之恥後宋室在江南建立的政權,與北宋合稱宋朝,共傳五世九帝,享國一百五十三年。1127年,靖康之變後,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幸免于難,定都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繼承大宋皇位,為延續宋朝皇統和法統,定國号仍為宋,史稱南宋。1138年,遷都臨安府(浙江杭州)。金國幾度南征都未能消滅南宋,而南宋也數次北伐皆無功而返,南宋和金國形成對峙局面。1141年,宋、金達成紹興和議,雙方以秦嶺淮河為界。南宋中後期奸相頻出,朝政糜爛腐敗,而處于漠北草原的蒙古人開始崛起,1206年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征服金國後開始大舉入侵南宋,南宋軍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行在臨安被攻占,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戰敗,宋末帝趙昺随陸秀夫背着跳海而死,南宋滅亡。南宋的疆域由于北方蠻族南侵,北界大大南移到了秦嶺淮河一線,而南部和西南邊界并沒有什麼變化。南宋由于是宋朝的繼續,在政治和軍事等諸多領域都

阇耶跋摩七世 (又譯:者耶跋摩)(Jaya varman VII)(1125-1219)

高棉吳哥王朝最著名的統治者之一(1181年—約1219年)。他征服了占城,使兩國合并。吳哥王朝的首都百塔城(Angkor Thom)在他統治時期最後定型。今天吳哥遺迹的大部分建築是他修建的。阇耶跋摩七世曾下令挖掘一個人工湖阇耶塔泰卡(意即“阇耶跋摩的水池”)。在阇耶跋摩七世統治末年,他重建了巴雲寺。

在阇耶跋摩七世統治時期,大乘佛教成為吳哥最具影響的宗教。

者耶跋摩七世(JAYA VERMAN Ⅶ),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國王。他的一生曾有三次做國王的機運,但前兩次,他都放棄了。最後一次,在他近六十歲時,他眼見外敵入侵,國土淪陷,舉國上下,生靈塗炭,為了江山社稷與千秋大業,他不得不扛起重振帝國興盛之大旗,終于還是登上了帝王台(執政時期1181-1201)。

喜怒哀樂 4面佛

代表供奉佛,給佛有個家

曆史的蒼桑與厚重感

時代的斷層感

曆史的斷層感

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

感覺人是後來P上去的

看看照片,感覺人是P上去的,吳哥的建築

吳哥窟的樹洞,掩藏的是秘密,掩藏不住的是燦爛的古老文明。

此地廟宇的宏偉,遠勝古希臘羅馬留給我們的一切,走出森林吳哥廟宇,重返人間,猶如從燦爛文明堕入蠻荒。

 行走高棉,不的不去的地方肯定是吳哥窟。這不僅僅是因為它被放到的國徽國旗上,成為高棉國家的象征之一,也因為其所蘊含的文化、藝術,早已超出了一個國家的範疇,而在世界文化和藝術史上有着濃墨重彩的一筆。有人把吳哥窟與中國的萬裡長城、印度的泰姬陵和印度尼西亞的千佛壇一起,被譽為古代東方的四大奇迹。

吳哥窟是高棉吳哥王朝時的廟宇,其建築有兩個基本布局,祭壇和回廊。祭壇由三層長方形有回廊環繞須彌台組成,一層比一層高,象征印度神話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須彌山。

須彌山一詞來自婆羅門教術語,後佛教引用。須彌山(梵語: Sumeru),又譯為蘇迷嚧、蘇迷盧山、彌樓山,意思是寶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

古印度神話中位于世界中心的山位于一小世界的中央(一千個一小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由來),後為佛教所采用。

吳哥窟的布局極其規整,一道明亮如鏡的長方形護城河,圍繞一個長方形的滿是郁郁蔥蔥樹木的綠洲,綠洲有一道寺廟圍牆環繞。綠洲正中的建築乃是吳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須彌山金字壇。在金字塔式的寺廟的最高層,可見矗立着五座寶塔,如骰子五點梅花,其中四個寶塔較小,排四隅,一個大寶塔巍然矗立正中,與印度金剛寶座式塔布局相似,但五塔的間距寬闊,寶塔與寶塔之間連接配接遊廊,此外,須彌山金剛壇的每一層都有回廊環繞,乃是吳哥窟建築的特色。

和許多遊人一樣,剛剛見到吳哥的那一刹那的那種感覺實在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那時一種從不曾有過的感覺。強烈的視覺沖擊伴随着曆史滄桑感,感歎吳哥的雄偉,感歎大自然的神奇,感歎人類的偉大。而當置身其中時,突然會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同時還仿佛進入到天人和一的境界。漸漸的,你不禁會贊歎高棉先人高超的雕刻工藝,不禁會想象吳哥當年的盛況,也不禁會對吳哥後來的衰 敗感到無比的惋惜。滄海桑田,在曆史的長河中,每一個人都隻是滄海一粟,隻有大自然才擁有最偉大的能量和無窮的壽命。道家講,道法自然,在那一刻我的感覺是那麼的強烈。

其次是強烈的感覺到和平的珍貴。翻開高棉的曆史,高棉曾經多次成為全東南亞最為強盛和富饒的國度,20世紀60年代,因其發達程度冠蓋東南亞,金邊還曾經被譽為東方小巴黎。

“小吳哥”其實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吳哥窟”,又稱吳哥寺。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英文是“Angkor Wat”。中國元代古籍《島夷志略》稱為“桑香佛舍”。它是吳哥古迹中儲存得最完好的廟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于世。12世紀時,吳哥王朝國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是以舉全國之力,并花了大約35年建造。吳哥窟的造型,已經成為高棉國家的标志,展現在高棉的國旗上。

關于吳哥窟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位元代的派遣官員周達觀,他在《真臘風土記》稱吳哥窟為“魯班墓”,書中記載吳哥窟是當時國王皇陵和神廟。由于戰争的原因,吳哥曾經被廢棄了400多年,在這400多年裡,吳哥窟被茂密的原始森林淹沒,不為人知雖然,這期間有歐洲的探險家曾發現并記錄了他的存在,但都被人們看做笑談,不被重視。

直到1861年,法國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為尋找熱帶動物,無意中在原始森林中發現宏偉驚人的吳哥遺迹,并著書《暹羅高棉寮國諸王國旅行記》,其中描述道:“此地廟宇之宏偉,遠勝古希臘、羅馬遺留給我們的一切,走出森森吳哥廟宇,重返人間,刹那間猶如從燦爛的文明堕入蠻荒”,這才使世人關注起這個神秘的地方。 1863年,法國人按圖索骥,終于發現了這個人類建築奇迹,吳哥窟才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

在祭壇頂部矗立着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象征須彌山的五座山峰。寺廟外圍環繞一道護城河,象征環繞須彌山的鹹海。

巴揚寺位于大吳哥城的正中央。為當時之國廟,也稱之為巴戎廟。巴揚寺建于公元1219 年,以中小型石塊堆疊而成,為四十九座高塔組成的塔林,49 座四面佛加上城門上的5座,總共是54座。每一座都是四面佛,四個面分别代表慈、悲、喜、舍。佛像為典型高棉人面容,個個面帶笑容,據說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佛像臉帶安詳的微笑,這就是令吳哥窟蜚聲世界的—“高棉的微笑”

巴揚寺與其他寺廟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吳哥最後的一座國寺,也是唯一一座大乘佛教國寺,故雕刻以佛教佛像為主,是阇耶跋摩七世在位時所建造。

“如果你想忘卻一個人,到吳哥去吧,将内心的秘密埋葬在千年古樹洞中。如果你想愛一個人,也帶她到吳哥去吧,與她并肩坐在高高的吳哥窟上,在日出日落的輪回中,許一個心願......”

2000年,《花樣年華》片尾,梁朝偉飾演的周慕雲對着一個石洞訴說着心中的秘密,然後以草封緘。那欲語還休,糾結暧昧的情感就這樣随風而逝了。

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大約死于 1150年,閻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W)1181年即位,其間沒有留下具有明确日期的高棉文碑銘。必須透過刻着閣耶跋摩訓谕的碑銘來了解這個時期的情況,這些訓谕反映了他的世界觀以及他想要人民相信的關于他早年生活的事迹。由于他顯然不是一個完全正統的王位竟争者,像很多高棉的開國君主那樣,他早年的事迹缺乏檔案的記載。 

Jayavarman VII, post-humous name of Mahaparamasaugata, (Khmer: ជ័យវរ្ម័នទី៧, 1125–1218) was a king (reigned c.1181–1218) of the Khmer Empire in present-day Siem Reap, Cambodia. He was born in 1125. He was the son of King Dharanindravarman II (r. 1150-1160) and Queen Sri Jayarajacudaman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ayavarman_VII​​​

 Tips:

西塞山懷古

作者: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贈去婢

作者:崔郊

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作者:歐陽修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高棉旅遊小結

繼續閱讀